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收藏升溫,古董珠寶為何是「濃縮的藝術」?|藝術栗子

2024-09-24收藏

在場

近一年來走遍中國大江南北的珠寶展,掀起了一波珠寶收藏熱,其中最受關註的就是古董珠寶。在下行時代,古董珠寶會是收藏的潛力股嗎?2024年秋,「璀璨:歐洲古董珠寶的黃金時代」展覽在北京引發的熱潮,便是這一門類日漸升溫的例證。策展人謝曉冬以「珠寶即藝術」為主線,以古董珠寶的黃金時代19世紀為背景,用一個展覽呈現古董珠寶何以成為「濃縮的藝術」。

古董珠寶背後的神秘色彩

研究照相術發明前的藝術巨匠的肖像,這是一個有趣的課題。在16世紀德國大師、亨利八世禦用肖像畫家小漢斯·荷爾拜因無數肖像中,19世紀珠寶設計大師給出另一種答案。在久負盛名的琺瑯藝術家阿爾弗雷德·邁耶(1832–1904)的畫筆下,荷爾拜因不是那個翩翩少年,而是一個略帶雙下巴的中年男子。

「利摩日琺瑯肖像套裝」中小漢斯·荷爾拜因肖像

藝術設計中有一個經典手法,就是借用先賢與當下的自己對照。邁耶大約於1880年創作「利摩日琺瑯肖像套裝」(胸針、耳墜、項鏈)時,自己便是中年。成套的利摩日琺瑯作品極為罕見,這套作品見證了19世紀琺瑯工藝的巔峰。

兩位大師在不同時空發生交集。荷爾拜因筆下的人物大多佩戴豪華奪目的珠寶,他也做珠寶設計,手稿還被大英博物館收藏。19世紀,為了重現都鐸王朝的繁榮強大,也為了追憶這位文藝復興大師,珠寶工匠們受荷爾拜因手稿及畫作啟發,大量制作類似風格的復古珠寶,並以其名命名為「荷爾拜因風格」。

邁耶作為獨立藝術家,參加了巴黎沙龍和首屆印象派展覽,但他更為重要的成就還是珠寶設計領域,發掘近乎消失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利摩日琺瑯工藝,並在技術成熟時期創作了這套集大成的珠寶。

利摩日琺瑯肖像套裝 約1880年

作者:阿爾弗雷德·邁耶(1832-1904)

國家:法國

材質:祖母綠、天然珍珠、鉆石、琺瑯、黃金

尺寸:項鏈長42cm;胸針長7.4cm,寬4cm;耳墜長5.6cm,寬2.2cm(附原盒)

古董珠寶與藝術的深度繫結,在這段故事中得到印證。如果單純將古董珠寶創作者理解為匠人,那麽很容易忽略掉以19世紀為代表的時期,這批創作者深厚的藝術底蘊與時代背景。

作為首個聚焦19世紀歐洲古董珠寶的展覽,8月22日,「璀璨:歐洲古董珠寶的黃金時代」在北京SIMPLE ONE開展。展覽為SIMPLE ONE帶來了成立以來單日最高客流,也為近兩年來持續不斷的珠寶展覽,提供一個新的美學視角。

璀璨:歐洲古董珠寶的黃金時代

2024.08.22-9.28 SIMPLE ONE

此前多個古代與近現代書畫題材的展覽策劃,為策展人謝曉冬積澱了觀看古董珠寶的新視角。19世紀是古董珠寶史上極為重要的時期,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璀璨珠寶的背後是歷史、文化、美學的藝術表達。

古董珠寶的故事大多與擁有者/佩戴者有關,這些常年被津津樂道的故事為古董珠寶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天然珍珠鉆石項鏈(利頓伯爵夫人舊藏) 約1887年

作者:朱爾斯和保羅·巴普斯特

國家:法國

材質:天然珍珠、鉆石、黃金、銀

尺寸:長37cm(附原盒)

兩代利頓伯爵夫人均佩戴過此項鏈

展覽:「19世紀的法國珠寶」,倫敦沃爾塔斯基,2001年,編號23,展覽目錄第13頁

曾屬於英國第一代利頓伯爵夫人伊迪絲·布爾沃-利頓(1841-1936)的「天然珍珠鉆石項鏈」(約1887年),也是本次展覽的海報作品,她在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上佩戴過。該項鏈為法國王室禦用珠寶商朱爾斯和保羅·巴普斯特制作,由鉆石和天然珍珠鑲嵌而成,呈鏤空的蝴蝶結狀,下方垂墜著水滴形天然珍珠,靈動且華麗。

瑪瑙浮雕鉆石珍珠琺瑯手鏈(羅斯伯爵夫人舊藏) 約1860年

作者:瑪瑙浮雕以路易吉·皮希勒(1773-1854)

作品為原型;盒內印有「哈特雷」字樣

材質:天然珍珠、鉆石、瑪瑙、琺瑯、黃金

尺寸:手鏈長17.7cm;瑪瑙浮雕長2.8cm,寬2.1cm(附原盒)

羅斯伯爵夫人(後排左一)與伊莉莎伯二世

英國第六代羅斯伯爵夫人安妮·帕森斯(1902–1992)的「瑪瑙浮雕鉆石珍珠琺瑯手鏈」(約1860年)也於本次展覽亮相,她經常佩戴羅斯家族收藏的鉆石、祖母綠首飾出席各類社交活動。1960 年,她在出席自己的兒子、第一代斯諾登伯爵安東尼·岩士唐-瓊斯與伊莉莎伯二世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的婚禮時,佩戴了這條手鏈,並與伊莉莎伯二世合影。

手鏈鑲嵌14顆天然珍珠,鉆石總重約10.10克拉。中間的瑪瑙浮雕雕刻了一只正在討好丘位元的獅子,它向丘位元伸出爪子,神態憨拙,丘位元則任由獅子握住他的手。細膩的雕刻既展現了當時先進的工藝,又詮釋了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在【牧歌集】中所言:「愛征服一切,讓我們屈服於愛吧。」

當珠寶成為「濃縮的藝術」

美侖美奐的造型設計、精妙絕倫的技術工藝、巧奪天工的手工制作,這是理解古董珠寶的關鍵。相比名貴的寶石材料,那時期的人們更信賴和欣賞珠寶藝術家們非凡的品味與想象力,非工業化的古董珠寶傳遞出的精神表達,手工帶來的唯一性,都是珠寶作為藝術品的獨特銘印。

19世紀是一個珠光寶氣、群星璀璨的年代,也是一個充滿挑戰、實驗、發現的時代,視覺藝術被烙印著不可磨滅的熱情,在藝術的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展現了人類對美的定義的一次重塑。

黃金鑲微馬賽克項鏈和耳墜套裝 約1830年

材質:微馬賽克、黃金

尺寸:項鏈長50cm;耳墜長3.3cm,寬1.9cm

「黃金鑲微馬賽克項鏈和耳墜套裝」(約1830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黃金以細膩金絲編織成古希臘風格的忍冬紋,與微馬賽克上的古典建築遺跡相呼應。喬治時代的精巧金工作品存世稀少,鑲嵌微馬賽克者更是鳳毛麟角。

微馬賽克是一種將大量極小的各色玻璃片組成拼接畫的藝術形式,最精致的微馬賽克作品可以在一平方英寸(約6.5平方厘米)的範圍內鑲嵌5000塊玻璃。這些凝聚著眾多珠寶藝術大師天才創意和巧思的古董珠寶,完全可以媲美同時代的繪畫與雕塑。

普林尼的鴿子微馬賽克銀盒 微馬賽克約1810年;銀盒約1851年

作者:賈科莫·拉法利(1753-1836)

國家:微馬賽克為意大利;銀盒為英國

材質:微馬賽克、銀

尺寸:銀盒長10cm,寬8cm,厚3cm;微馬賽克直徑7cm

這一階段出現的「復古」風潮,攜時代趣味融合歷史表達,也讓珠寶設計與藝術中的雕塑,有了更為緊密的深度繫結。

在雕刻藝術上,新古典主義提倡以淺浮雕的手法來表現藝術形象,對於藝術造型的創造遵循古希臘的傳統美學,追求典雅、莊重、和諧的古典韻味。新古典主義的表現主題也來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與文學,這種主題在首飾上也有所體現。

維納斯的梳妝群雕胸針 約1855年

作者:弗朗索瓦-迪瑟裏·弗羅蒙特-莫裏斯(1802-1855)

國家:法國

材質:托帕石、天然珍珠、琺瑯、黃金、銀

尺寸:胸針長12.3cm,寬7.8cm;托帕石凹雕長1.2cm,寬2.2cm

展覽:1. 巴黎世博會,1855年;2. 「壯觀的第二帝國」,法國奧賽博物館,2016年

出版:亨利·維維爾,【19世紀的法國珠寶】,倫敦泰晤士和哈德遜出版社,2001年

19世紀法國頂級金匠弗朗索瓦-迪瑟裏·弗羅蒙特-莫裏斯(1802-1855)被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譽為「金匠詩人」,他首創了「將雕塑縮小,變成可佩戴的藝術」的理念,作品常集雕塑、寶石、金工和琺瑯於一體,消解了雕塑與珠寶間的差別,也展現了珠寶作為一種藝術語言的強大表現力。

「維納斯的梳妝群雕胸針」(約1855年)以銀質微型雕塑刻畫了身形婀娜的維納斯,在眾海神的簇擁下梳妝的場景,白銀氧化後豐富細膩的色調增強了人物的立體感。中央的托帕石凹雕刻畫了一對情侶,吹著阿夫洛斯管的丘位元與正在彈奏裏拉琴的普賽克。凹雕下方是三顆水滴形天然珍珠,以垂花飾相連。

瑪瑙浮雕黃金琺瑯吊墜 約1850年

作者:弗朗索瓦-迪瑟裏·弗羅蒙特-莫裏斯(1802-1855)

國家:法國

材質:瑪瑙、琺瑯、黃金

尺寸:吊墜長7.2cm,寬3.4cm;瑪瑙浮雕長2.8cm,寬2.1cm

出版:法國浪漫生活博物館,【寶藏銀器——浪漫的巴黎金銀匠弗羅蒙特-莫裏斯】,巴黎博物館協會,2003年,第213頁

另一件莫裏斯的作品「瑪瑙浮雕黃金琺瑯吊墜」(約1850年),屬於典型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吊墜邊框為黃金琺瑯的月桂花環,在古希臘,這是阿波羅的標誌,象征光榮與勝利。中央硬石浮雕人物身份雖暫不可知,但從月桂邊框可知其身份尊崇。該吊墜的設計可能參考了一件制作於約16世紀早期的美第奇家族吊墜,後者現藏於佛羅倫斯皮蒂宮銀器博物館。

葉卡捷琳娜大帝綠玉髓浮雕黃金手鐲

綠玉髓浮雕約1780年;手鏈約1840年

材質:綠玉髓、鉆石、黃金、銀

尺寸:手鐲長18.5cm;綠玉髓浮雕長3.1cm,寬2.7cm

「葉卡捷琳娜大帝綠玉髓浮雕黃金手鐲」(綠玉髓浮雕約1780年;手鏈約1840年),中央的綠玉髓浮雕雕刻著葉卡捷琳娜大帝肖像,周圍鑲嵌鉆石,可以隨時拆卸,展現出精湛的工藝水準。葉卡捷琳娜大帝題材的人物雕刻存世數量非常有限,用綠玉髓材質的就更為稀少。

在疑似「最聰慧的雕刻家」路易吉·米其裏尼(1798–1858)創作的「阿波羅瑪瑙浮雕黃金胸針」中(瑪瑙浮雕約1820年;邊框約1860年),透過對人體解剖結構的精妙把握,以及對寶石浮雕藝術的敬畏之心,賦予冰冷堅硬的瑪瑙雕刻以肉感和神性。

阿波羅瑪瑙浮雕黃金胸針

瑪瑙浮雕約1820年;邊框約1860年

作者:可能為路易吉·米其裏尼(1798–1858)

國家:意大利

材質:瑪瑙、黃金

尺寸:胸針長5.2cm,寬4.4cm;瑪瑙浮雕長4.3cm,寬3.4cm

阿波羅靜穆、永恒的眼神,微微上挑的目光,都是希臘化時代雕塑的特點。瑪瑙質地堅硬,用來刻畫彎曲的頭發常有頓挫感,但在該胸針中,阿波羅的頭發也被雕刻得柔軟且富有彈性,生澀的感覺完全消失。

如果只將這些古董珠寶視為首飾,很容易忽略其中高度凝練的藝術性。其中的美學趣味、審美風尚皆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19世紀,英國工業與經濟迅速發展,他們崇尚以古為師,富足的生活和先進的技術讓更多人可以到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地瞻仰歷史遺跡。

新文藝復興風格彩金手鐲 約1860年

作者:卓思·杜隆(1814-1872)

國家:法國

材質:彩金

尺寸:內徑4.6×5.7cm,寬2.3cm

伊特魯裏亞復興風格黃金鑲瑪瑙琺瑯吊墜約1860年

作者:羅拔·菲利普斯(1810-1891)

國家:英國

材質:瑪瑙、琺瑯、黃金

尺寸:項鏈長44.5cm;吊墜長6cm,寬4cm

周遊豐富了藝術家對於文化的積澱,18世紀末興起的對考古遺跡的發掘,則帶來不同文化和異域風格的沖擊。來自古亞述、古希臘、伊特魯裏亞、羅馬、埃及、哥特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元素,開始大量湧入珠寶創作,也讓19世紀的古董珠寶異常璀璨和繁榮。

正是因為經濟的繁榮、中產的崛起,以及文化、藝術思潮的碰撞,進而在19世紀末迸發了對後世有著深刻影響的新藝術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新藝術時期的珠寶風格開始在大自然、動植物中吸取靈感,不同的動植物造型被靈活表達出來。

黃金鉆石鑲海藍寶透窗琺瑯胸針 約1900年

作者:勒內·拉利克(1860-1945)

國家:法國

材質:海藍寶、鉆石、琺瑯、黃金

尺寸:胸針長5.6cm,寬3.7cm;海藍寶長1.5cm,寬1.6cm

手稿出版記錄:西格莉德· 巴滕,【勒內· 拉利克:1890-1910 年的珠寶及藝術品】,倫敦普雷斯特爾出版社,1989 年

勒內·拉利克(1860-1945)創作的「黃金鉆石鑲海藍寶透窗琺瑯胸針」(約1900年)是展覽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麥穗這一植物為主題,拉利克為麥穗設計了翅膀,這正是新藝術時期以物質形式而力圖超越物質的特性。

崇尚自然的拉利克既同建築師一般註重結構的分布,又同藝術家一般註重細節的寫實,加之高超的工藝和琺瑯色彩的點綴,使得人物輪廓在光線下顯得立體、真實又極富動感。

黃金琺瑯人物浮雕胸針 約1900年

作者:勒內·拉利克(1860-1945)

國家:法國

材質:琺瑯、黃金

尺寸:長4.1cm,寬2.9cm

拉利克在高端珠寶中大量使用當時較為稀缺的玻璃、牛角、珍珠、半寶石、琺瑯、象牙等材料,用料、工藝和原創性皆一時無兩,成為新藝術運動的骨幹力量,將珠寶藝術提升到了與繪畫藝術、雕塑藝術的同等高度。

新的收藏潛力股?

作為「現代珠寶之父」,拉利克的作品在國際古董珠寶收藏界一直是熱點,他的作品只要出現在市場上,不是被納入博物館館藏,就是被重要私人藏家收藏。2017年,拉利克的一件透窗琺瑯胸針以97.25萬瑞士法郎(約816.3萬人民幣)易主,足見古董珠寶收藏中名家作品的號召力。

謝曉冬在展覽現場進行主題講座

在謝曉冬看來,與藝術品一樣,名家力作通常都是作品價值的保證,這是古董珠寶收藏首先要考慮的原則之一,進入21世紀,歐洲古董珠寶仍然處於一個價值窪地。

近年來,國際上古董珠寶的交易價格一路走高,節節攀升的價格以及越來越被深度挖掘的價值,讓這一門類成為「新貴」。

孔雀鉆石吊墜 約1860年

作者:魯維納特-德普雷斯

國家:法國

材質:鉆石、黃金、銀

尺寸:長7.8cm,寬6.5cm(附原盒)

黃金鑲藍寶石凹雕胸針 約1890年

作者:可能為馬庫斯(1892-1962)

國家:可能為美國

材質:藍寶石、琺瑯、黃金

尺寸:胸針長3.6cm,寬3.5cm;藍寶石凹雕長1.6cm,寬1.3cm

隨著大量西方古董珠寶研究著作被轉譯成中文,著名珠寶品牌,例如卡地亞、梵克雅寶、尚美等紛紛在中國推出重要展覽,古董珠寶收藏在中國日漸升溫。有趣的是,很多老牌珠寶品牌都是在19世紀之交創立的。

「僅以過去一年為例,就有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清華藝術博物館、長沙博物館、成都博物館舉辦了各種規格的珠寶展覽。這些展覽和研究著作,對於中國的古董珠寶收藏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謝曉冬對【藝術栗子】說。

為了此次展覽,雲杪文化特地印刷了精美的圖錄。圖錄與展覽的配合是很多大型展覽的標配,但對一些小型的專題展而言則並非必要,但謝曉冬堅信,展覽總是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希望更多人透過閱讀獲得持續欣賞古董珠寶藝術珍品的愉悅。

如果說19世紀古董珠寶是可以佩戴、收藏的藝術品,那麽這本圖錄就是人人都可以拿在手中的藝術品。參考國內外最好的珠寶圖錄、進行高標準的拍攝、對作品進行了嚴謹的考證和文字說明……制作圖錄的匠心正是謝曉冬對待19世紀古董珠寶的態度。

文字|顧博、羅自立

圖片|雲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