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我也來試著聊一聊底槽青

2024-10-05收藏

應一個要好的壺友之邀,今天,我也來試著聊一聊紫砂泥料中的明星:底槽青。

底槽青屬於紫泥大類,紫泥的種類繁多,不同的礦區和礦層產出的紫泥,外觀和燒制效果都會有所不同。

比如說,有普通紫泥、天青泥、底槽青、青灰紫泥等等不同種類的礦料。由於它們燒制時所需的溫度不同,礦料本身的質感也有差異,因此最終燒制出來的壺便各有特色。

紫泥的存在形式也很有趣,它以夾層的方式出現,有時候是「薄層狀」,有時候又變成「透鏡狀」。

這些礦層的厚度各不相同,有的可以達到一米左右,有的則只有幾厘米,而且分布不穩定,有時候還會突然消失不見,像是一位羞澀的少女,時隱時現。

以前我們聊過紫砂礦的形成,在同一層泥裏,那些含鐵量高、顆粒粗的礦料,總是搶先一步沈到了最底下,那些細膩的顆粒,慢慢地落在了上層,含鐵量也就相對低一些。

也就是說一塊紫砂礦料,如果它是來自上層,則質地更為細膩,含鐵量低,像一位溫潤如玉的君子。如果是來自礦層的底部,那麽它的質地會顯得更為粗獷,含鐵量更高,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

這就是紫砂礦料中的嫩、老之別。

原礦按照生成的位置,大致可以分為頭槽、中槽、底槽三類。其中,「底槽」指的就是最底層的礦料,紫泥在古代又被稱為「青泥」,「底槽青」就是指那些深藏在最底層的紫泥。

在宜興當地也會叫「底皂青」,「皂青」說的是用稻草灰和石灰混合後形成的一種青灰色,因為「底槽青」原礦的顏色非常接近這種皂青色,所以當地人們也稱之為「底皂青」。

底槽清原礦上有青綠色的小斑點,俗稱雞眼,燒制後會變成黃色,成為不均勻分布的細小金黃色或灰黃色砂粒,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金砂隱現」。

泥坯的顏色是偏紫中帶青,燒制完成後則會變成紫紅色,泡養後的底槽青壺一般是豬肝色。

根據礦層的深淺,底槽青也可以分為老和嫩兩種。

礦料越老,白色雲母碎片的含量就越多,而那些青綠色的雞眼,則會變得越小、越少,砂性更重,成型時也會更酥松,但是老礦料的耐火度更高,燒制時的收縮率也更小,有更好的穩定性,燒成後不但有「金砂隱現」,也會有雲母碎片「銀星閃閃」的視覺觀感。

所以,不同礦區和礦層位置的底槽青,在外觀質地和燒成後的色澤效果上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四號井底槽青,外觀紫褐色,質地堅硬,含有白色雲母碎片,有雞眼。

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略酥,帶有沙性。燒制溫度在1180到1230℃之間,收縮率約4%,燒成後呈紫紅色,胎質細密油潤,如同細梨皮,色澤沈穩純正。

五號井底槽青,與四號井底槽青不同的是,大的雞眼旁邊常伴有小的雞眼斑點,收縮率約5%。

燒成後呈紫紅色,胎質如粗梨皮,顆粒密布,色澤豐富。

而且即便是同樣的底槽青,燒成的顏色也會有差異,這裏還有一個關鍵因素:燒制溫度。

純正的底槽青泥料需要高達1200℃左右的高溫才能燒結,這時壺色會呈現紫紅或棕紅色。但如果溫度稍低,壺色則會偏黃,呈現土紅色。

為了讓顏色更加多樣,匠人們會在保持紫砂質感不變的前提下,在底槽青泥料中添加一些其他原料,比如石黃。這樣一來,燒制溫度可以降低到1120℃到1160℃之間,而壺的顏色和質感依然能得到很好的保留。這種調整不僅改變了燒成溫度,還讓壺色有了更多的變化。

底槽青在燒制過程中,能呈現出赫紅、暗肝紫、紫青灰等多種色調,據說同一種底槽青,可以燒出來7種不同的顏色。

而且砂質感強,層次豐富,泥質油潤,又覺金砂隱現,堪稱紫泥中的極品,深得壺友們的喜愛。

不但如此,底槽青的燒成收縮率還很低,大約10%,這讓它在燒制過程中能有更好的穩定性,也是名家匠人偏愛的上乘泥料。

(文中圖片參照公開資料,侵刪)

這裏是當家小吳聊紫砂,我們下期接著聊。

如果你也喜歡紫砂壺,喜歡清茶一杯的慢生活,我有好壺好茶,邀你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