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倒騰文玩的古董販子!」
「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言語裏透著些許輕蔑和鄙視,不知是對馬未都個人有成見還是看不起收藏這個行業!
觀復博物館精美華麗的明代黃花梨椅子
一個小學四年級畢業,一個七年間兩次下鄉,一個在農村務農4年,一個工廠的普通工人,一篇刊登在【中國青年報】整版的小說,這些看似無論如何也聯系不到一起的人生經歷竟然和一個收藏家、鑒賞家合為一體。我就是因為被馬未都身上的才華所吸引,才逐漸喜歡上收藏的。
馬未都的小說【今夜月兒圓】
記得多年前馬未都講過一個發生在拍賣會上的故事:
那是在2002年,嘉德拍賣會上要拍宋徽宗的花鳥【寫生珍禽圖】,此畫在國外流落多年,終於回到祖國進行拍賣。拍賣現場有一個老者,傾盡全部財力在1300萬元高位報價,遺憾的是高舉的那只蒼勁的手很快就被競價的浪潮蓋了過去。拍賣結束,老者並無不悅,跟馬未都講:「雖然沒有買到此畫,但是我很高興,我曾經在1300萬的價位擁有了它一秒鐘。」
宋徽宗花鳥欣賞
當時馬老師在講壇雲淡風輕的所講,對我卻如石塊投心,蕩起層層漣漪,隱約有歌詞飄來:「只要曾經擁有,何必天長地久」。豁達是生活智慧,不管是對待愛情還是對待生活工作,你會收獲更多,走的更遠。
馬未都講收藏傳遞知識,常常會融入自己的情感和觀點,使得那些瑕疵的文玩有了缺憾之美,使得沈睡千年的寶物有了原本的清澈;使得冰冷的史實有了溫度,充滿了人情味。
宋徽宗花鳥欣賞
如何看待近期的馬未都裁員?他遭遇了怎樣的經營困境?內情我們不清楚,但我們不難知道:古玩、藏品都是難伺候的。
博物館對環境溫度、濕度要求苛刻,安保、展品的日常維護等等方面都是巨資的耗費。國家博物館不愁,每年都有專項撥款,但馬未都的私人博物館就不一樣了,或許自建立那刻開始,如何生存下去就一直是困擾馬老師的一個大問題,或許經營狀況始終就很窘迫,更要命的是馬老師當初一定沒有料到私人館藏之路竟然如此的艱難。
觀復博物館明清坐具
有網友說「觀復博物館裏那麽多藏品,隨便出售一件就是幾十上百萬,那些員工薪水算什麽?」
說的簡單了,如果靠出售藏品做支撐,博物館能支撐多久?存在的意義何在?況且有些藏品你能出售嗎?
看過不少國人從大英博物館參觀出來拍攝的影片,他們眼掛淚痕,就連手機前的我也跟著他們一起淚眼婆娑。是啊,自己被偷的東西堂而皇之的陳列在人家的大院,上面還清晰地刻著你的名字,同是中國人,在充斥著恬不知恥空氣的博物館裏,你內心除了屈辱、刺痛,除了對歷史罪人的痛恨和憤懣,還能有什麽?
觀復博物館一間紫檀書屋
每每看完這些影片,在和他們一同難過的同時,我不由生出一種荒誕、矛盾的設想,以至於此時寫下都有一種罪惡感:如果這些國寶當初沒有讓強盜掠走,結果會怎樣?
觀復博物館紫檀大畫桌,曾為電影導演李翰祥所藏
我惶恐地說一句:裏面的很多東西,今天的我們不見得能看到吧!
我們不想這樣,但許多事實告訴我們:在不斷創造的同時,有人就跟在後面不斷地破壞、焚毀......
奇怪的是:一個不斷被焚毀的民族,文化竟能得以綿延不斷數千年,這真是個神奇!
「破四舊」,收繳古董1000萬件,連同萬處古跡幾乎盡數被搗毀;許多文物延續千年未遭破壞,可惜一把火就沒了。
你現在能看到完整的古城還有幾處?平遙相對算是一座保存較好的,還有嗎?
山西磧口李家山
你去被吳冠中評價為「走遍全世界都難再找到」的世外桃源李家山看看,如今已經成了什麽樣子?
攝於十年前的李家山
你去看看敦煌石窟精美壁畫被塗抹、千年雕像被斧劈刀砍,多少廟宇樓閣又被付之一炬,那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馬老師作為收藏家、鑒賞家是成功的,在當今的經濟大環境下,私人博物館執行遇阻也不要責難,相信一定會處理好並走向良性迴圈的。
展望未來:那些暫存西方博物館的國寶總有一天會回歸祖國,希望有更多的馬未都出來,肩負文物傳承保護使命,傳承華夏燦爛文化。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目前全國共有2000多家私人博物館,而唯一一個不花國家一分錢的博物館是觀復博物館。
觀復博物館不能倒,馬未都更沒有某些人說的那麽不堪,他以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