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三年多來持續向杭州國家版本館捐贈藏品:一位藏家的文化情懷

2024-08-16收藏

潮新聞 記者 姜曉蓉 實習生 張銘

姑蘇版畫【西湖十景·雙峰插雲】。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供圖

8月8日,杭州國家版本館舉行2024年度版本捐贈入藏大會,金亮的捐贈再次引發關註——西夏中後期漢文活字印本1葉,清代泥活字11枚,日本安政二年木活字印本【太平禦覽】136冊,及其他文書、圖書217冊,寄存西夏文獻80件317頁。

三年多來,金亮給杭州國家版本館的捐贈,大大小小有數十次。近期的捐贈,再次將金亮這個名字推到了公眾面前——一名低調內斂的古籍收藏家、一名頗有成就的企業家、一名慷慨的捐贈者。

眼前的金亮一身休閑裝,濃濃的書卷氣。他和古籍的緣分、和版本館的故事、對文化的守望,就從一件件藏品講起。

眼光

每一次捐贈,金亮總會從家中的數萬件藏品中,精心挑選一些寶貝。這次捐贈的珍貴文獻中,西夏中後期漢文活字印本尤為引人註目,這可能是目前世界現存最早的活字印本實物。

大約七年前,金亮第一次在北京榮寶齋的拍賣會上見到了這份印本。在眾多奇珍古玩中間,這本面目斑駁的「紙疙瘩」並不起眼。由於難以修復,加之第一頁活字的痕跡並不明顯,拍得這份寶貝的過程倒不那麽曲折。「當時大家都以為它只是普通的古代經文,只是年代久遠而已。」金亮回憶。

那次拍賣會後,金亮並沒有急於對這份印本進行修復研究,將它暫時擱置在自己的藏書室。2023年初,美國漢學家馮德保和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翁連溪的一次來訪,讓文物揭開了面紗。這次見面,金亮拿出了部份藏品請他們品鑒,這份尚未修復的西夏經文就在其中。當馮德保用細細的竹簽小心翼翼地揭開它粘連的紙張時,在場的人都有些驚訝:「這不就是活字印本?」

「第一頁沒有明顯的活字印刷特征,但第二頁一翻開就是活字。因為一個字往左攆,一個字向右傾,同一行裏的三個‘法’字是不同的三個人刻的,這就是活字的特征。」憑借在古籍圈的多年浸潤,金亮意識到這份文獻的重大意義。他很快將這一發現報告給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專家研討會進行認證。回憶起當日的場景,一向從容的金亮,神色中也流露出幾分難以抑制的激動。

經過鑒定,這份西夏漢文活字印本基本可以確認最晚是元代初年的文物。從文字內容來看,這是當年西夏組織轉譯【大藏經】時所寫的一本工作手冊,記載了參與轉譯工作的僧人姓名。如果能透過這些僧人的姓名去追溯他們的生卒年月,就為進一步考證西夏活字印本的年代提供了可能性。

杭州國家版本館。新華社記者 孔令杭 攝

把時間線拉得更長一些,這位藏家的眼光,正在從藏品望向更廣闊的天地——這些年,金亮的名字和杭州國家版本館緊緊相連。

從捐贈【共產黨宣言】系列版本1140多冊,到捐贈五代雕版【陀羅尼經咒】、吳越國時期「雷峰塔經」、元刻本、清代手抄本等古籍,再到如今捐贈的西夏中後期漢文活字印本等珍貴文物,每當版本館有需求,金亮總是第一個響應。

「將這些珍貴的典籍托於版本館,可以使古籍得到更好保存和研究,也能讓更多人領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金亮這番肺腑之言,可以讀出一名藏家的深厚責任感。

緣分

金亮與古籍藏書的不解之緣,可以追溯到他上世紀90年代在上海的時光。那時金亮接手了上海第二羊毛衫廠的生意,工作日處理繁瑣的工作,一到周末就一頭紮進古籍書店和拍賣會。

在閑暇時,金亮經常光顧位於福州路的博古齋,這家書店有著豐富的古籍藏品,初次走進博古齋,他就被深深吸引。在這裏,金亮的眼界和見識逐漸開闊。他的藏書逐漸從石印本到明清精刻本,再擴充套件到更早期、更稀有的宋元高古。

真正懂得古籍之後,金亮看的就不僅是書的內容,還有裝幀、紙張、質素、版式、版刻。「先懂才能喜愛,越來越懂,自然就越來越喜愛。」在金亮看來,古籍中蘊含著精深的審美和刻書、印書者的虔誠。

慢慢地,他的收藏經歷也不再限於國內,而是拓展到海外。金亮不僅多次前往德國、日本拜訪古籍收藏界人士,更向全球各大博物館、圖書館預約前往瞻仰古籍。「這些博物館、圖書館會把正本、原本拿出來給我們看,這樣的機會很難得。」金亮透過觸摸、賞鑒珍貴古籍,訓練了眼力。

在金亮近年的收藏中,海外回歸古籍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份。「古籍文獻無論流落何地,都應盡力讓它們重回故土。」采訪中,每當提到流落海外的古籍,他都有些悵然。

姑蘇版畫是金亮收藏中的重要內容。這種精美的版畫價格昂貴,在清代康雍乾三朝發展達到頂峰,主要出口歐洲、日本。很長一段時間,國內的姑蘇版畫僅遼寧省博物館存有一張。金亮多次出國尋找散落海外的姑蘇版畫,並在拍賣會上斥資購回了多幅珍貴作品。杭州國家版本館展出的【西湖十景·雙峰插雲】是姑蘇版畫中的經典之作,它的捐贈者正是金亮。

2020年7月,巴黎拍賣會上槌落三聲,宣告流落海外的兩冊【永樂大典】被金亮以640萬歐元(加上傭金為812萬多歐元)競拍成功。如今,這兩冊【永樂大典】寄存在杭州國家版本館,觀眾得以目睹真容。

「從文物回流角度購進一些流失國外的精品、珍品,讓中華古籍回歸祖國,這是作為一名古籍收藏家的願望和責任。」金亮說。

情懷

在金亮看來,收藏古籍不僅僅是個人的興趣愛好,更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文化傳承事業。

家藏古籍4萬冊,金亮一直在思考它們的歸宿問題。他深知,這些珍貴的古籍不僅屬於他個人,更屬於民族和國家。

早在金亮將【共產黨宣言】系列版本和珍貴古籍捐贈杭州國家版本館時,他的古籍收藏朋友圈中便展開了一場大討論——古籍的歸宿,在哪?

金亮坦言,捐贈給國家和公藏單位面臨一個問題:精華藏品很難割愛,內心時常會有鬥爭。

即便如此,金亮捐獻古籍時仍然慷慨。「捐給公藏單位有一個好處,能有專業的團隊來研究這些古籍。」金亮說,從欣賞推進到研究是要花精力的,而他沒有這麽多精力,公藏單位恰好有研究團隊能幫他去「揭秘」。

除了捐獻,金亮還積極參與推動古典文獻研究工作。身為浙江省古典文獻研究會會長,金亮不僅捐贈了大量珍貴的古籍,還為古籍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

他還心懷更大的願景——找到比現存最早雕版印刷品【金剛般若大樹菠蘿經】更早的印刷品。這部雕版印刷品,刻於唐代鹹通九年,現存於大英圖書館。「如此有歷史意義的印刷品不在國內,實在有些遺憾。」金亮相信,中國古代的文明成就絕不止步於已知的歷史記錄中,還存在許多尚未被發掘的文化瑰寶。

在一次次捐贈中,金亮用情懷和責任感,守護著歷史文化的根脈。這是一名古籍收藏家的執著。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