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孤品半兩,看半兩錢發展史

2024-08-24收藏

著錄:張光華著【隴泉集粹】

西漢 日入千半兩(39.4×5.5毫米,39.0克)

此品下部文字據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觀點或為「十一」,其在中國古代錢幣歷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西漢日入千半兩

從先秦開始由秦國始鑄,至西漢四銖半兩,數百年間,給當下的錢幣收藏愛好者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各種半兩實物。

先秦半兩厚重,文字古拙隨意,秦半兩開始減重,文字規整,秦晚期私鑄橫行,重量又減,文字又開始隨意,至漢初,國力空虛,所鑄半兩如榆莢之薄小,與秦半兩同行用,呂後以秦錢重難用,改行八銖半兩,數年停鑄,至漢文帝開鑄四銖半兩,行至武帝初,半兩結束歷史舞台。在浩瀚的半兩世界裏,有一些值得收藏愛好者關註的漢代特殊半兩,尺寸大,重量數十克,面上除了半兩二字之外,還有吉語文字,很顯然,這類半兩並非行用錢,而是當時的王公貴族們玩賞的錢幣。為孤品。

半兩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幣,本為秦錢,始鑄於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於漢武帝發行五銖錢時廢止。

半兩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重12銖(中國古代規定1兩為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孔左右,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通常是右「半」左「兩」。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表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

秦半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輕重不同的貨幣,實行幣制統一,半兩錢很快成為主體貨幣,並迅速流通、發展起來。漢興,承秦制,仍用半兩錢。呂後二年(公元前186年),鑄行「八銖半兩」。直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鑄五銖錢後,半兩錢正式廢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西漢初年所鑄的錢,雖陸續減輕重量,仍稱「半兩」。如呂後二年(前186)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前175)減為四銖,民間私鑄的半兩,有輕不足一銖的,因其輕薄如榆莢,故稱「榆莢半兩」。漢武帝初鑄三銖錢,元狩五年(前118)廢除半兩錢,始鑄五銖錢。秦並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之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西漢半兩權錢計數五

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漢書·卷二十四下·食貨誌下】 )。作為秦始皇帝統一政策中的一節,秦半兩錢的發行多有論述。但是,隨著近年來新的考古文物資料的不斷出土,又有了新的看法。從各地區出土的半兩錢看,其重量有著明顯的差異。「半兩」二字的文體也多有不同,乍一看,很難判定是統一後的貨幣。

同時,1976年發現的【睡虎地秦簡】中,可以了解到戰國時秦的貨幣制度的情況,其中,在【文物】1982年第一期上刊載了四川省青川縣戰國墓出土的有關田律記錄的木簡以及半兩錢的出土情況。

【睡虎地秦簡】

這一發掘成果,至少如實地報告了戰國時的秦國已經發行半兩錢的情況。以上事例說明,關於半兩錢,並非秦始皇帝統一貨幣之後的半兩錢,而一定是戰國時在秦國流通中出現的半兩錢。

戰國半兩

那麽,秦前後共發過兩次貨幣。【史記·六國年表】中記載:「惠文王二年,天子賀。行錢。」

「始皇三十七年,復行錢。」由此得知。

半兩錢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2],錢面上重量的記載對後代貨幣產生了很大影響。半兩錢是中國貨幣從多元化走向統一的歷史見證,「開中國兩千年錢幣形制之先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國家經濟生活與商品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