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犀角的顏色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種類、年份以及處理方式的不同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以非洲白犀和黑犀為例,它們的犀角顏色通常為「雲頭雨腳」,即四周為米白偏黃,中間則是黑灰色,整體色調並不統一。這種獨特的色彩搭配,使得非洲犀角在視覺上具有一種別樣的韻味。
然而,天然的犀角顏色並不總是那麽令人賞心悅目。褐黑色是犀角中較為常見的顏色,同時也有一些白色的犀角存在。
這些天然色澤並不均勻,且色調相對樸素,因此,在雕制成藝術品後,多數都需要進行染色處理以增強其美感。明代的犀角制品由於雕飾簡單、圖案簡潔,更容易暴露出天然犀角顏色不勻的缺陷,因此多染以蜜色以增色。
而到了清乾隆時期,隨著雕琢工藝的繁復化,工匠們能夠剔去不勻的色調,使得染色不再是首要考慮的因素,這一時期的犀角制品反而能夠更多地保持其本色。
犀角的顏色還會隨著年份的增長而發生變化。經過長時間的氧化作用,犀角的顏色會從淡黃色逐漸變為明黃色,甚至暗黃色。這種顏色變化的過程,使得犀角制品在歷經滄桑後更加顯得古樸而典雅。在博物館中收藏的明清時期犀角制品,大多已經氧化成了明黃或暗黃色調,成為了歷史的見證。
值得註意的是,亞洲犀的顏色變化與非洲犀有所不同。亞洲犀的新鮮顏色黃澄澄的,像板栗餅一樣誘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顏色會逐漸變為暗紅色,這種變化過程十分神奇且令人驚嘆。用燈光照射亞洲犀角,可以看到一顆顆清晰的魚子紋理,這是亞洲犀角最為獨特的特征之一。然而,由於亞洲犀已經在明朝左右滅絕,如今能夠遇到真正的亞洲犀角制品已經變得非常困難。
自清代中晚期以來,由於犀角資源的枯竭,許多工匠開始以水牛角、骨粉、角粉摻合樹脂等材料仿制犀角制品。這些仿制品雖然在外形上可能與真犀角相似,但在斷面紋理、顏色以及光澤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特別是以牦牛角仿制的犀角制品,由於其紋路比真犀角細得多,因此具有一定的欺騙性。然而,透過觀察犀角上的黴斑、擦拭後的瑩潤程度以及是否經過上漆、上蠟等工藝處理,仍然可以辨別出真偽。
綜上所述,犀角的顏色與特性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今老犀角制品已經變得十分稀有且珍貴,大家且看且珍惜吧。
下面欣賞作者漠草收藏的一些老角雕作品。
本文和角雕藏品圖片由 漠草 原創提供,關於老角雕 更多秘密 ,歡迎到 評論區與作者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