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一線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普遍都覺得征集拍品真是難上加難;而社會上那些藝術品持有者呢,也是整天抱怨,說想把收藏品送拍,怎麽就那麽難呢?
咱們先聊聊這拍賣公司征集難和藏家送拍難的事兒——這對兒矛盾,簡直就是跟市場規律唱反調嘛。
按說,商品流通的規律就是,貨源緊俏,那就是賣方市場,賣家肯定不愁賣。反過來,要是貨源過剩,那就是買方市場,經銷商也就不該喊貨源緊張了。
可你看看現在文物藝術品的流通,簡直就是亂套了。一邊是藝術品持有者抱怨送拍無門,一邊是拍賣公司喊著征集不到好拍品。
這到底是咋回事兒呢?
說白了,就是不同的人,為了各自的利益,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文物藝術品的標準那是各有各的看法,簡直就是針尖對麥芒。
這可不是什麽學術上的爭論,純粹就是利益的沖突。
現在啊,很多人買文物藝術品,都不是為了收藏而收藏了,而是為了投資賺錢。他們都想透過拍賣公司,把手裏的東西賣出去,變現增值。
這想法本身沒錯,但問題是,很多人根本就不是什麽文物藝術品的行家,有的就是有錢有投資欲,但對文物藝術品那是一竅不通,純粹就是「棒槌」。
他們買東西的時候,要麽是被騙了,要麽就是任性,花大價錢買了些普品、贗品,甚至就是一堆垃圾。可他們呢,還把這些當寶貝,尤其是聽了某些所謂專家的肯定後,更是深信不疑,覺得這些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
你說,誰誇他們的藏品好,他們就覺得誰是知音;誰質疑一下,他們就把誰當仇人。可當他們興沖沖地跑到拍賣公司,想委托拍賣變現增值的時候,卻往往被潑冷水,聽到的都是「不適合拍賣」這樣的拒絕。
這現實和他們的發財夢,那簡直是天壤之別啊!他們怎麽能不把拍賣公司當成發財路上的絆腳石呢?怎麽能不怨氣沖天呢?
當然啦,在文物藝術品持有者裏面,也有不少既懂行又貪心的人。他們要麽是造假高手,要麽就是推銷假貨的掮客。他們巴不得拍賣公司跟他們一起造假,一起騙錢。可當他們推薦假貨被拍賣公司拒絕的時候,就又開始大喊送拍難了。
再看看拍賣公司這邊,征集拍品的時候,也不是那麽十全十美。
你看那些拍賣公司,像保利、嘉德、翰海、匡時這些,都說常年向社會征集拍品,到處跑,結果呢?一年下來也就征集到那麽幾件,簡直就是走過場。還有那些拍賣公司的業務接待部門,態度也是遠不如業務人員主動出去「掏窩」來得積極。
也許是因為門市接待時碰到的假貨實在太多,拍賣公司都養成了一種「有罪推定」的習慣:凡是送貨上門的,都先入為主地覺得沒啥好東西。
拍賣公司對送上門的寶貝,那簡直是如臨大敵,高度緊張。業務員要是心裏沒底,那是一點復審、會審的機會都不給,直接就用幾句不冷不熱的商業套話,比如「不適合」、「不符合」啥的,給打發走了。有的業務接待人員更直接,幹脆就倆字:「不要!」這事兒,我可是親眼見過的。
可話說回來,這種「有罪推定」的心態,雖然能把假貨擋在門外,但也可能錯過真品,甚至是珍品。
對那些送假貨來渾水摸魚的人,用堅決的拒絕和不客氣的態度教訓他們,確實挺解氣,但這做法可不太提倡。更糟糕的是,這種草率的拒絕和不友好的態度,還傷了不少真心實意想送真品來拍賣的客人的心。這些客人也只能哀嘆一聲:「送拍難啊!」
因為假貨在拍賣公司碰壁的事兒不少,真品被拒的事兒也時有發生,所以那些不甘心的送拍難和無可奈何的送拍難就慢慢匯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小的社會輿論。
「送拍難」這事兒,現在在社會上那是傳得沸沸揚揚,讓不少家裏有藏品的客人都望而卻步了。這樣一來,拍賣公司的拍品征集渠道那就更窄了,征集難的問題在送拍難中那是越來越嚴重了。
這時候,就得有個「磨合劑」,那就是藝術品經紀人,來幫忙溝通和協商。中國藝術品市場和西方藝術品市場之間的差距,有一部份就體現在藝術品經紀人的差距上。優秀的藝術品經紀人,那在市場上可是身經百戰,人脈也廣。
要想對接國內一線拍賣行,那經紀人還得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身份地位,不然可沒法在那裏面來去自如。文化素養這事兒,可不是看文憑的。有的人文憑高,但做的事卻讓人不敢恭維;有的人文憑不高,但實實在在是個文化人,做事靠譜。
送拍難雖然讓正規拍賣公司的征集更難了,但卻催生了那些「李鬼」拍賣公司。
正規拍賣公司看不上眼的,他們當寶貝;正規拍賣公司不受理的,他們受理;境內不能拍的,他們還能送到境外去。
不管啥破爛貨,他們都能讓你高高興興地參加拍賣,而且底價還大大高出你的期望價格。這聽起來多讓人興奮啊,就像是找到了「娘家人」一樣。
所以,看一個拍賣公司是不是「李鬼」,就得看他們的藏品定審和定價是不是接地氣。真正做事的拍賣公司,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你強調,藏品的定價一定要接地氣。價格定得太高,流拍的風險就越大;但也不能太低,太低了沒利潤,那也沒法玩。
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拍品征集不易,文物藝術品持有者的送拍之路也同樣坎坷,這都是當下文物藝術品流通領域無法回避的社會現實。想要解決這些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各方都正視現實,調整心態,共同尋找出路。
首先,拍賣公司和藝術品持有者之間,或特許以嘗試一下換位思考。
對於藝術品持有者來說,光抱怨送拍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畢竟,拍賣公司是盈利性企業,在【拍賣法】的框架下,它們的經營方向、模式和定位都是自主決定的。收不收你的貨,收什麽樣的貨,只要不違法,都是拍賣公司的權利。
如果送拍的東西雖然是真的,但拍賣公司認為不適合經營或者無法帶來效益,拒收並不違法。畢竟,拍賣行業並不欠你什麽,沒有人有義務為你白忙活,也沒有人為你承擔風險。同樣的道理,如果你開拍賣公司或者做其他生意,不也會這樣嗎?
再者,那些李鬼拍賣公司才是真正侵害你利益的人。他們先讓你掏錢,然後只給你演示一遍拍賣程式,卻從不真正幫你賣出藏品。
反過來,拍賣行業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近二十多年來的文物藝術品收藏熱潮,讓拍賣公司從最初的找飯吃發展到了現在的挑飯吃。這本是好事,但如果整個行業只是一味地追求高端市場,忽視甚至放棄民間藏品的征集和經營,那就危險了。
幾家大的拍賣公司自然有穩定的圈子和資源,玩法也早已超出了傳統拍賣的範疇。但對於一般的拍賣公司來說,去大收藏家、大藝術家那裏掏窩,可能並不會被太當回事。因為你們確實沒有幾大拍賣公司的業績和手段。那麽,為什麽還非要和頂級拍賣公司比拼高端市場呢?實實在在地把藏品賣出去才是硬道理,比門面和場面有用得多。
走親民路線,搞錯位經營,或許才是大多數拍賣公司的最佳選擇。畢竟,民間藏品仍然是拍賣標的的主要來源之一。雖然民間征集可能更麻煩,價值也可能不太高,還會經常遇到各種假貨和不講理的客人。但積沙成塔,集腋成裘,雖然進展慢一些,卻也是一種生存和積累的方式。
我相信,在堅決抵制假貨的基礎上,大力提倡民間藏品的拍賣是最有效的行動之一。但話說回來,現在的現實問題是鑒定學這門本該具有絕對權威的學說還沒有得到每一個藏家的信服。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否則,這種爭論將會一直持續下去。拍賣行征集難對應的是民藏送拍難,而這兩者又催生出了各種詐騙公司、偽專家和國寶幫等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