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墨舞壺心 方寸奇觀

2024-09-28收藏

玻璃內畫魚藻紋鼻煙壺 葉仲三

瑪瑙內畫「戲水圖」鼻煙壺 劉守本

內畫藝人正以特制鉤筆進行創作

一只美壺,幾根鉤筆,於十指間變幻出多彩畫境,盡展世間百態與文化風韻。

內畫鼻煙壺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手工藝品。所謂「內畫」,即用特制的鉤筆,伸入經磨砂處理的透明或半透明的鼻煙壺內,在其內壁上以不同的筆法繪制出各類題材的圖案。有著精湛制作工藝和獨特藝術韻味的內畫鼻煙壺,不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美學的結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記憶。

內畫鼻煙壺的工藝發展歷史可追溯至清代。關於其起源,有一種說法是:乾隆末年,一位地方官吏進京辦差,在隨身攜帶的鼻煙消耗殆盡之際,他用煙簽盡力刮取殘存在壺內的煙粉,恰巧在透明的壺內壁上刮出許多紋路,讓鼻煙壺看上去別有一番韻味,在這樣的啟發下,內畫鼻煙壺應運而生。目前,存世最早的一件內畫鼻煙壺制作於1816年,落款為「甘烜」,其上繪有山水圖景,古樸雅致,詩書畫印相得益彰。彼時的內畫藝人大多集中在京城一帶,知名的京派內畫「四大家」有周樂元、馬少宣、丁二仲、葉仲三,代表了當時內畫技藝的極高水平,後又逐漸發展出「冀」「魯」「粵」三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制胎和繪制,是內畫鼻煙壺制作的主要步驟。制胎工藝包括選料、制坯和串壺等工序。內畫鼻煙壺多選用玻璃、水晶等透明材料,或是琥珀、瑪瑙等半透明材料。制坯工序決定了壺身的形態,從中正典雅的背壺、折方壺,到新穎別致的動植物形態壺,或圓潤飽滿,或挺拔修長,或自然靈動,可謂面貌各異,蔚為大觀,每一款都蘊含著獨特的審美韻味與藝術巧思,展現出和諧之美。串壺,則是將金剛砂放入壺內,透過搖晃摩擦,使壺的內壁呈現磨砂狀態,以便更好地「掛」住顏色。此外,壺身的制作還可結合雕刻、花絲鑲嵌等傳統工藝,為作品帶來豐富的審美層次。

內畫鼻煙壺在發展之初的作畫工具多為硬筆。藝人將竹簽彎曲蘸色,因竹簽筆不存水分且容易斷裂,所以這一時期的內畫題材和面貌較為單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內畫鼻煙壺技藝伴隨工具的改良而不斷拓展。20世紀60年代,魯派藝人嘗試將幾根狼毫綁在筆端,畫出較為細長的線條,由此催生出以白描技法為基礎的內畫作品。此後,又有藝人在竹簽筆前端綁數根羊毫,使其可以儲存更多水分,便於營造傳統中國畫水墨氤氳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冀派創始人王習三用鋁絲做鉤筆,筆頭不但可以塞填任意毫毛,還可隨意彎曲而不易折斷,提高了刻畫的精細程度,推動了內畫鼻煙壺的發展。

在鼻煙壺內繪制圖案最講究「因材施藝」,創作者須善於運用不同的繪畫技巧,以豐富的想象力將各式題材與各種天然材質的獨特肌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包裹體水晶是鼻煙壺的常用材料,這類水晶內部往往包裹著其他礦物,形成獨特的肌理,極具觀賞性,但這也為內畫帶來了一定難度。如何利用好水晶的肌理變化,以精巧的設計化腐朽為神奇,成為內畫藝人的必修課。在當代湧現出的許多內畫鼻煙壺佳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藝人將水晶中的絮狀雜質刻畫為雪山、雲氣或江面,影影綽綽中別有一番韻味;還有一些藝人將水晶中的團塊狀雜質轉化為奇石、果核及動物眼睛等物象,為作品增添了生趣。再如,許多天然瑪瑙中間有一道色線,上下分為兩種顏色,被稱為「腰橫玉帶」。面對這種材料,有的藝人將橫向的色線作為水面,於上下分別刻畫浮水嬉戲的鴨子和潛水暢遊的魚兒;有的藝人將縱向的色線作為分界,在左右兩邊繪制不同的場景;還有的藝人將模糊且帶有漸變的色線作為山水畫遠景中的雲層,營造出悠遠的意境。由此,匠心巧思於壺內綻放,與壺身完美融合,成就了這方寸之間的藝術奇觀。

內畫鼻煙壺的繪制過程講求一個「靜」字。創作者根據設計好的圖案在壺的內壁上靜心作畫,勾、皴、擦、點、染等傳統中國畫技法皆是基礎。同時,藝人還會根據畫面的需要靈活運用墨與色的對比,甚至借鑒油畫或水彩畫技法,增強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正如老藝人們常說的:「內畫鼻煙壺,沒有什麽神秘的技巧,只需手、眼、心的相互協作。要天賦,更離不開刻苦鉆研。」

一只小小的鼻煙壺,是匠人心血的結晶。它集多種傳統工藝於一身,納多樣繪畫技法於一體。它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更彰顯著新的時代風貌。如今,傳承人們正積極嘗試從材料、技法、題材、風格等多方面探索內畫鼻煙壺的發展新路,旨在讓這門別具特色的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代綻放出新的光彩。

(作者:任麗娜,系魯迅美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