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石包玉還是玉包石?全網最科學的和田玉圍巖的真相大揭秘!

2024-06-13收藏

相信玩籽料的朋友一定都有所了解,「料子帶皮」常常被視為珍貴的標誌,但有多少玉友了解這玉石的皮究竟是什麽?它又如何影響著玉石的價值和審美?今天和玉大叔來聊一聊這個話題,玉之美,皮占幾分?

在礦物學中有這樣一個名詞——圍巖,通常指的是包裹在玉石外部的巖石層。這層可厚可薄的部份不僅僅是一個保護層,還是我們解讀玉石形成條件的重要線索。圍巖的成分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透閃石化的大理石,另一種則是粗晶透閃石巖。二者從外觀上也有不同,一個和玉肉的部份界限清晰,另一種則界限模糊,看起來是融為一體的,所以在玉石加工過程中,它們的處理方式也大相徑庭。

更為大家所熟知的應該是「石包玉」和「玉包石」這兩個常見的詞。在了解了圍巖的基礎條件之後,想搞清楚這兩個概念就要了解一下和田玉的成礦環境。

和田玉是產於中酸性侵入巖和白雲石大理巖的接觸蝕變帶中的,也就是說和田玉並不像煤礦是一坨或者一層,一般是從上至下一個斜條,不同品種的和田玉呈現出一定的分布規律。往往越靠近侵入體或巖脈一側的玉質以青玉為主;而越靠近大理巖一側的玉肉則以白玉為主,中間就是青白玉的過渡區,越靠近外邊,糖色也就越明顯。

從開采的經驗上來說,青玉的礦體厚度一般在幾十厘米到一兩米,規模較大了;青白玉次之,厚度一般就在半米以內,白玉的礦體規模最小,厚度只有幾厘米,最多不超過幾十厘米。礦體厚度的差異,使得不同品種和田玉籽料體積也不盡相同。青玉因礦體厚,形成的籽料體積也較大,而白玉和青白玉的籽料則相對較小。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幸運的發現一塊超大的白玉或青白玉籽料,那麽外表就算看著挺完美,其實裏面很可能夾雜了一層圍巖。

和田玉的母礦無非是上遊含玉礦體遭到自然環境破壞崩解後,表面一定會有部份未完全蝕變的圍巖。在河道裏面長距離的搬運和長時間的風化,磨去了棱角,圍巖也變得更薄,最終形成了我們常說的"石包玉"。圍巖經過地質活動和長時間的水流或冰川多重磨損,這層石皮可能與玉石分離,如果帶的少了,也就變成了我們所說的「石礓」。

而傳統意義上大家經常說的「籽料皮」,其實是籽料外表後天形成的一層薄薄的氧化層,顏色從淡金到紅黑不等。天然色皮不僅展示了玉石的美,也是判斷料子產地的一個因素,經驗豐富的采玉者會在河流的中、下遊尋找重皮色籽料,比如非常經典的閘口、瑪麗艷等產地。

籽料比較少見的糖皮是一層較厚的黃褐色外皮,它的形成是由於和田玉中鐵元素的氧化作用,也就是「鐵的氧化亞鐵轉變成三氧化二鐵」。

應該說,圍巖的存在在和田玉形成過程中還起著保護作用。不僅保護了玉石不受外界傷害,還在冥冥之中決定了玉石未來的開采和加工方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圍巖和玉石的關系被賦予了更多的象征意義。像【孟子】、【韓非子】中提到的璞玉,最終變為和氏璧的傳奇故事,其實就是講述皮和肉的一段奇特歷史,玉皮不僅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文化的載體。

今天和玉大叔與玉友們分享的關於和田玉圍巖的知識,不僅僅是為了讓玉友們更加了解和田玉的自然成因,也算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致敬。圍巖雖然只是玉石的一部份,但其背後蘊含的故事和文化價值卻很有趣,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