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件西周青銅重器,深藏百廿南大
新華日報記者 於 鋒
西周時期的大克鼎被譽為「海內青銅器三寶」之一(另兩件為大盂鼎、毛公鼎),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而與大克鼎相配套的是七件小克鼎,則分藏於上海博物館、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等海內外文博機構,同樣也是極其珍貴的青銅器。南京大學博物館就收藏著一件小克鼎,堪稱這座百年名校的「鎮校之寶」。近日,作為南京大學122周年校慶的一項重要活動,「積厚流廣 鼎盛南雍——南京大學藏出土文物展」在南京大學博物館開幕,在距上次公開展出20多年後,小克鼎再次與公眾見面。
小克鼎 新華日報記者 趙亞玲 攝
展廳內,小克鼎被放置在最顯眼位置。南京大學博物館副館長趙東升介紹,小克鼎鑄造於西周孝王時期,相當於公元前10世紀末,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小克鼎通高28.5厘米,直徑29厘米。鼎為圓形,三足,口沿下裝飾著竊曲紋,間隔以六道扉棱,腹部裝飾大波曲紋,足上部裝飾浮雕獸面紋,兩耳外側飾夔龍紋,造型渾厚莊重,氣魄雄偉。
尤為珍貴的是,小克鼎內壁鑄有9行72字銘文,筆勢遒勁,雄偉舒展。由銘文可知,小克鼎的主人名叫「克」,是當時的一位官職為「膳夫」的官員。「膳夫」負責管理王室的日常飲食和祭祀膳食,到西周後期,「膳夫」的地位和權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不僅負責傳達王命,還參與國家行政和軍事事務。
周孝王二十三年九月,周王命令「克」到各地巡查,並辦理王室膳食。在圓滿完成任務後,「克」得到周天子的厚賞。「克」因此鑄造了一批青銅器,有「鼎」「镈」「鐘」「盨」等器型,以示對祖先和周天子的紀念和歌頌。在銘文中,「克」表示每日都要虔誠地祭祀,以祈求長壽善終,國泰民安。
具體說來,「克」一共鑄造了八件青銅鼎,大克鼎是為了紀念其祖父師華父及周天子對自己的任用和賞賜;小克鼎則是為了宣揚周天子美意和祈求自己子孫平安多福。從出土情況可知,「克」鑄造的鼎共有八件,大克鼎一件,小克鼎七件,形制紋飾均相同。大克鼎器型最大,其余七件大小相次遞減,稱為「列鼎」,其銘文內容不同於大克鼎。
先秦時期,鼎的使用與分配被視為權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征。趙東升介紹,周代貴族按其地位高低,可在祭祖宴享中使用不同等級的青銅禮器組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列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有意思的是,「克」的身份並非王,更接近侯,實際上應適用於七鼎,但他卻鑄造了八件鼎,或許暗示了他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既是給周天子做飯的膳食官,又兼有軍功,負責傳達周天子命令。
大克鼎、小克鼎與「克」同一批鑄造的盨、鐘、镈等青銅器,統稱為「克器群」。在沈睡了3000年後,它們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在陜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的一處窖藏出土。可惜的是,在那個風雨飄搖的亂世,這批珍貴青銅器在出土後即流散,晚清的金石大家吳大澂、端方等都收藏過「克器群」的青銅器。南京大學收藏的這件小克鼎,曾由光緒皇帝的弟弟、當時的海軍大臣載洵收藏。1911年,南京大學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學創始人福開森在北京得到這件小克鼎。福開森精通漢語,熱衷收藏中國古董字畫,收藏頗豐。1934年,福開森將這件小克鼎捐贈給金陵大學,從此成為南京大學的珍貴收藏。
「小克鼎是西周中晚期的典型器物,代表了西周禮制的成熟。這一時期也是周邊地區利用中原王朝的禮儀制度規範本地社會生活的重要興盛期,加快了一體的中華文明行程,為秦漢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趙東升如此評價小克鼎的珍貴價值。2012年,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之際,該校鑄造了一座青銅大鼎,放置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二源廣場,其原型就是這件小克鼎。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