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瓷質瓶座小議(下)

2024-10-27收藏

瓷質瓶座小議(下)

本文作者 楊繼方

編者按:此為【瓷質瓶座小議】下篇,文末附表為作者精心整理之【瓷質鏤空瓶座統計表】,以饗讀者。

四、功能用途小議

1、酒器瓶座

浙江東陽斯村出土南宋如意紋銀經瓶、六角刻花銀瓶置(圖8-1),許昌文峰路金墓出土青釉梅瓶、青釉瓶座(圖8-2),都表明了經瓶(梅瓶)+瓶座為酒具功用。南宋趙令畤撰【侯鯖錄】卷三酒經載:「陶人之為器。何酒經焉,晉安人盛酒以瓦壺。其制,小頸環口、修腹,受一鬥,可以盛酒,凡饋人牲,兼以酒器」,其中所描述者,正是經瓶(梅瓶)這一器型。在同時期墓葬窖藏出土器物中,除經瓶外,還有執壺、匜、杯等配套飲酒器物,如四川德陽南宋窖藏等(圖9)。

▲圖8-1 南宋 如意紋銀經瓶及六角刻花銀瓶置 浙江東陽斯村出土

▲圖8-2 金 青釉梅瓶及瓶座 許昌文峰路出土

▲圖9 南宋-金 酒具 四川德陽南宋窖藏

元代景德鎮窯、龍泉窯這種上梅瓶下鏤空底座形制,依然有燒制。如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元青白釉連座瓶(圖10-1)、江西省博物館藏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堆梅紋連座瓶(圖10-2)、元代景德鎮窯青花雲龍紋帶座梅瓶(圖10-3)、元代景德鎮窯青花蓮池鴛鴦紋帶座梅瓶(圖10-4)、深圳博物館藏元代龍泉窯青釉褐彩連座梅瓶(圖10-5)等。這種小口、豐肩的器型,與同時代梅瓶相比較並無區別。以上五例連座瓶的高度約在20~25厘米。其用途是否依然為酒器,尚需其它更多資料佐證。

▲圖10-1 元 青白釉連座瓶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圖10-2 元 青白釉堆梅紋連座瓶 江西省博物館藏

▲圖10-3 元 青花雲龍紋帶座梅座

▲圖10-4 元 青花蓮池鴛鴦紋帶座梅瓶

▲圖10-5 元 龍泉窯青釉褐彩連座梅瓶 深圳博物館藏

約同於明代永樂—宣德朝的北韓李朝【世宗實錄】中(圖11-1),出現有「白磁青花酒海」字樣,為上梅瓶下連座形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代【朱瞻基行樂圖卷】(圖11-2)、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仇英【乞巧圖】中(圖11-3),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歷【新刊出像補訂參采史鑒南北宋誌傳通俗演義】版畫「仆傭擔運帶座梅瓶」(圖11-4)都有相近圖形出現。「酒海」最早見於【元史】卷八十【輿服誌】「殿上執事」條:「酒人,凡六十人,主酒(國語曰答剌赤)二十人,主湩(國語曰郃剌赤)二十人,主膳(國語曰博兒赤)二十人。冠唐帽,服同司香。酒海直漏南,酒人北面立酒海南」。元代陶宗儀【輟耕錄】卷五「劈石斧」條:「天子極、正旦、天壽節禦大明殿會朝上時,則人執之,立於酒海之前」。

1983 年桂林堯山明代靖江溫裕王朱履燾墓出土青花雙龍戲珠帶蓋梅瓶,出土時承裝滋補藥酒。明代佚名撰【天水冰山錄】中記載明嘉靖朝權相嚴嵩家藏酒具,「銀酒海二個,共重五十兩零八錢……古銅酒海一十四個,共重一百七十七斤零十兩,內一個木蓋有玉頂。」明代王宗沐著作【江西省大誌】卷七「禦供」記載,嘉靖三十六年「各樣祭器籩、豆、罍、爵、樽、匾、壺、大羹碗六千三百六十……酒海青花白瓷五十四。」萬歷十一年「降發瓷器式樣四百四十三件……青花白地纏枝金蓮花托篆壽字酒海二百」。明萬歷朝【大明會典】卷一百一十三:「弘治間定……瓶每個五百貫、酒海每個一千五百貫,豆青瓷盤每個一百五十貫。」

▲圖11-1 【世宗實錄】中的「白磁青花酒海」

▲圖11-2 明 【朱瞻基行樂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11-3 明 仇英【乞巧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1-4 明 「仆傭擔運帶座梅瓶」版畫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明代景德鎮禦窯廠遺址、龍泉窯遺址中,也有對應器物出土。廣西桂林博物館藏明初素胎帶蓋梅瓶及明黑袖梅瓶器座(圖12-1)、1993年景德鎮珠山禦窯廠遺址南麓東側出土明宣德白釉帶座瓶(圖12-2)、明宣德仿龍泉窯青釉帶座瓶(圖12-3),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明永樂龍泉窯青釉梅瓶(圖12-4)、明永樂龍泉窯青釉器座(圖12-5)。明代早期貴族器用和民間器用區分嚴格,這些器物是貴、庶之間規範階層等級的直接佐證。

▲圖12-1 明 素胎帶蓋梅瓶及黑釉梅瓶器座 廣西桂林博物館藏

▲圖12-2 明 白釉帶座瓶 禦窯廠遺址出土

▲圖12-3 明 龍泉窯青釉帶座瓶

▲圖12-4 明 龍泉窯青釉梅瓶

▲圖12-5 明 龍泉窯青釉器座

2、「三供」「五供」組合瓶座

古代祭祀儀式中,根據所祭祀目標不同,而對使用數量不等的瓶、尊、爐等器用。【周禮·天官·灑正】:「凡祭祀,以法供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皆有酌數,唯齊酒不貳,皆有器量」。宋金時期,南宋朱熹著作【紹熙州縣釋奠儀圖】、北方金朝編撰【大金集禮】等書籍,參考同時期佛寺禮佛儀式中器用使用方式,為民間祭祀祠堂宗祖做出規範並影響後世。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元至正十一年(1351 年)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一對,瓶頸部青花銘文曰:「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裏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副),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其中「香爐、花瓶一副」以實物名款明確了元代「三供」的具體組合形式。

▲圖13-1 南宋 【孝經圖冊】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3-2 南宋 【孝經圖】 遼寧博物館藏

南宋時朝廷祭祀已經出現相近於佛教瓶花、香爐放置樣式的祭祀形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孝經圖冊】中有對稱放置簋、壇樣式(圖13-1),遼寧博物館藏南宋【孝經圖】出現對稱放置花瓶形式(圖13-2)。其「二瓶一爐」已經成為這一時期的流行樣式。對應考古出土和館藏實物則澧縣八丈坡元代窖藏出土元代帶座青花瓶1對、獅鈕蓋鼎式爐(圖14-1);義烏市博物館藏元代龍泉窯青釉連座梅瓶1對、鼎式爐(圖14-2);衢州市萬田鄉順硾邊村出土元代青白瓷帶座雙耳瓶1對、青白瓷帶座爐(圖14-3);1985年江西省萍鄉市福田鄉元代窖藏出土連座瓶1對、青花菊瓣紋鼎式帶座爐 (圖14-4);

安徽繁昌元代窖藏出土三供器物組合,元代景德鎮窯霽藍釉貼塑龍紋雙耳膽瓶1對,配卵白釉鏤空器座1對,霽藍釉三足爐配卵白釉鏤空器座1只(圖14-5)。這5組器物,雖然材質有瓷有陶,裝飾紋樣有青花、青釉、青白瓷,花瓶器型上有所區別,但都可以肯定為元代三供組合實物代表,也可以看到瓷質瓶座的套用。

▲圖14-1 元 青花獅紐鼎式爐、帶座青花瓶

▲圖14-2 元 青釉帶座瓶一對、三足爐 義烏市博物館藏

▲圖14-3 元 青白瓷帶座雙耳瓶一對、雙耳帶座三足爐

▲圖14-4 元 青花連座瓶一對、菊瓣紋帶座三足爐

▲圖14-5 元 霽藍釉貼塑龍紋瓶一對、雙耳三足爐,均帶白瓷座

3、陳設花瓶瓶座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南宋【五百羅漢圖之羅漢供場景】中(圖15-1),桌案之上,左右兩件都為束頸鼓腹的白色紙槌瓶花瓶,內束鮮花,放置於黑漆方形四足座上。日本相國寺藏南宋陸信忠【十六羅漢圖冊】中(圖15-2),兩件青色凈瓶,放置於紅漆方形四足座上。出土瓷瓶、木瓶與繪畫互相佐證,與前述墓葬壁畫中花瓶成對出現的使用方式,都表明了「成對」花瓶用於祈福的目的。這種功用與文人高士燕居、談禪的世俗題材畫作中僅出現單只花瓶作為裝飾的使用方法有明顯不同。

▲圖15-1 南宋 【五百羅漢圖之羅漢供場景】(局部)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圖15-2 南宋 陸信忠【十六羅漢圖冊】(局部) 日本相國寺藏

明代【瓶花譜】、【瓶史】等著作中不約而同提到家居生活和祭祀供奉中花瓶使用的區別。【瓶花譜】「品瓶」條講述:「凡插貯花,先須擇瓶:春冬用銅,秋夏用磁,因乎時也,堂廈宜大,書室宜小,因乎地也,貴磁、銅,賤金、銀,尚清雅也,忌有環,忌成對,像神祠也,口欲小而足欲厚,取其安穩而不泄氣也」。講述明代文人家居生活中陳設用花瓶的忌諱——「忌有環,忌成對」,理由是「像神祠也」。即前述明代用於祭祀供奉所用「三供」「五供」組合中花瓶需要成對放置使用的用法。

在明清時期繪畫中,亦可以看到多處花瓶插立於瓶座之中的樣式。其作為花瓶用途,並不限制於器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代【五同會圖】上梅瓶下瓶座形制(圖16-1),類似情形在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明佚名【羅漢搔背補衣圖】(圖16-2),歙縣博物館藏明代容像(圖16-3),日本市立米澤圖書館藏明萬歷三十年【仙佛奇蹤】版畫(圖16-4),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清代【石城殷奇畫冊】(圖16-5),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郎世寧繪【聚瑞圖】中使用南宋官窯青瓷弦紋瓶,瓶中插蓮花。都有類似花瓶陳設樣式(圖16-6)。

▲圖16-1 明 【五同繪圖】(局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16-2 明 【羅漢搔背補衣圖】(局部)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圖16-3 明代肖像(局部) 歙縣博物館藏

▲圖16-4 明 【仙佛奇蹤】(局部) 日本市裏米澤博物館藏

▲圖16-5 清 【石城殷奇圖冊】(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圖16-6 清 郎世寧【聚瑞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各作承辦活計檔】記載「乾隆二十年九月十六日,員外郎金輝、副崔總舒文來說,太監胡世傑交宣窯青花白地梅瓶一件,隨紫檀木座...」。記載清宮中花瓶配對木座成套使用的習俗。現存故宮養心殿三希堂墻壁所裝飾用各式壁瓶(圖17),每件壁瓶均有與之一起燒制,造型各異的瓶座。可以視作清代宮廷花瓶瓶座設計制作的集中體現。

▲圖17 故宮三希堂內景

五、小結

浙江東陽斯村出土南宋六角刻花銀瓶置。許昌文峰路金墓出土青釉器座和青釉梅瓶組合、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北宋李公麟【孝經圖卷】中的六爪幾架、1979年山東省高唐縣金代承安二年(1197)虞寅墓壁畫、以及山西大同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閻德源墓出土木盆架,這些資料和實物證明,瓶類器型在宋金時期日常生活、佛教儀式使用過程中,已經有部份上瓶下座形式出現和流行。南宋龍泉窯瓷質鏤空型底座的造型來源,為仿同時期金屬、木質多足形瓶架、盆架造型燒制。其造型延續至元、明、清三朝。其功用為酒器、「三供」「五供」供器、花瓶陳設之用。

明代袁宏道【瓶史】中「凡本地資訊看板漆卓,描金螺鈿床及彩花瓶架之類,皆置不用」。【清宮瓷器檔案】:「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六日,慶典進貢瓷陳設檔:進十五號,崇禮,五彩八仙慶壽瓷瓶一件,隨瓷座」。其中提到「瓶架」、「瓷座」為瓷質鏤空瓶座之名。其功用為生活習俗中與其它器具配套使用。瓷質鏤空瓶座的發展歷程,濃縮了古代器具功用、工藝設計等諸多要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有機組成,可贊可嘆!

THE END

| 金立言博士編譯著作 |

兩慶書屋工作室

關註我們頭條號,查閱更多文章。

歡迎分享、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