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文旅新探|哈爾濱:探尋金代古錢幣中的文化密碼

2024-07-09收藏
影片載入中...

從高速公路駛入哈爾濱市阿城區,一座大型的「銅坐龍」雕像屹立在公路的交會處。「銅坐龍」是在哈爾濱市阿城區出土的金源文化的重要文物,如今,也成為了素有「女真肇興地,大金第一都」的阿城的重要標誌。

金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115年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起共延續119年,曾統治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與宋、遼、元、西夏等政權並立。

今天,在許多人眼中,女真族是來自荒僻白山黑水的驍勇戰士,除此之外的一切皆湮沒於歷史迷霧。然而,在哈爾濱市阿城區的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內,一枚枚跨越時空的古錢幣卻向我們講述著不同的故事,它們流過士兵、貴族、商人之手,成為數百年前中國北方各民族交往繁榮的雋永見證。

走進博物館,一枚拇指大小的銀幣正在燈光映照下閃閃發光,吸引不少遊人駐足觀看。銀幣表面上,「承安」「寳貨壹兩半」等漢字刻字清晰可見,訴說著它穿越九個世紀的不凡身世。

「‘承安寶貨’銀幣自金朝承安二年(1197年)開始由金朝政府下令鑄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白銀為幣材正式頒行的法定貨幣,現為國家一級文物。」金上京歷史博物館講解部主任胡誌遠說,銀幣側邊內凹、兩端外凸的亞腰形外形與其上篆刻的漢字都明顯受到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展現了金朝統治時期中國北方民族與漢族的文化交融。

胡誌遠介紹,女真族最初以漁獵、遊牧為生,部落間交易多以物易物,但在受遼朝統治時期就已開始接觸貨幣,使用遼、宋流通的銅幣。1125年,金在滅亡遼朝之後南下進攻北宋,大量中原錢幣由此開始伴隨女真武士流入現今位於哈爾濱市阿城區的金上京會寧府等金朝腹地,深刻影響了金朝的貨幣制度。

「比如這枚‘宣和元寶’金幣,它在1996年被一位農民在流經阿城的艾殊河中發現,其上銘文為徽宗趙佶所創的瘦金體。據專家考證,這枚金幣並非流通貨幣,其形制與北宋徽宗時期鑄造流通的‘宣和元寶’銅幣相似,應是北宋皇家特制用以賞賜宗親貴胄,可能是作為戰利品被運到當時的金上京。」胡誌遠說,金在熙宗時期(1119-1150)開始效仿南宋鑄造以年號為名的「皇統元寶」銅錢,館藏的金朝「大定通寶」采取相似形制,刻字為漢字篆書,字形峻整,女真民族對於中原漢文化的接受程度可見一斑。

胡誌遠說,在宋金百余年的接觸中,有戰爭發生的只有20多年,和平交往才是實際上的主流。透過設在雙方邊境的互市貿易場所——榷場,宋金間的毛皮、人參、茶葉、紡織品等貿易日趨繁榮,由此帶來的商品經濟發展也催生出金代獨具特色的各類銀幣、銀錠,商人攜帶它們跨越千裏走向中國各地。

「‘承安寶貨’銀幣上還有‘庫’‘部’的刻字,這分別應是掌管印鈔的機構‘交鈔庫’和其上的中央政府管理機構‘尚書戶部’的記號。」胡誌遠說,金朝銀幣與銀錠為維持幣值穩定,大多會在正面刻上官稅銀所屬機構、鑄造匠人、秤子主人等名稱、戳記或花押,相當於當時的「防偽標識」。

「不少金代銀錠的另一個特點是會刻有鑒定成色的‘行人’姓名,比如這塊‘行人王林款銀錠’。」胡誌遠說,這裏的「行人」指的是金銀行會的成員,這說明金代已有許多工商業行會組織,可以證明商業的繁榮,「根據郭長海等學者【大金國第一都】一書中記述,刻有‘行人張德溫’‘行人唐公源’的銀錠在阿城與陜西省臨潼區都有出土,這有力證明了金上京與中原地區間密切的經貿往來。」

從戰利品到通貨,古錢幣記錄了宋金戰爭的金戈鐵馬,也將女真民族與漢族的文化交往篆刻入銘文之中。「爾濱」冬季文旅熱潮之後,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金上京歷史博物館,探尋這裏文物背後鮮為人知的北方民族故事。

「今年一到六月博物館接待遊客近18萬人次,最高一天接待15023人次。」金上京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藏部副主任穆長青說,下一步博物館希望透過多媒體展示、場景再現、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為更多觀眾搭建理解金代歷史與各民族文化的橋梁。

記者:楊軒、劉奕彤、唐鐵富

策劃/編輯:王黎

海報制作:李歡

新華社國內部、黑龍江分社聯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