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順天易得,得壹難求

2023-12-10收藏

今天不談銅元,談談我們的古錢,古錢圈裏一直有這麽一句話:「順天易得,得壹難求」,這裏的順天、得壹,指的是唐錢「順天元寶」和「得壹元寶」。

故事還得從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講起,天寶年間,雖然還是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但唐王朝卻開始走向衰落。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安史之亂全面爆發。乾元二年(759年),叛將史思明殺死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在範陽稱「大燕皇帝」,篡奪安祿山大燕政權。上元元年(760年)六月, 改年號「得壹」,鑄造年號錢,初定錢文為「得壹元寶」。取「天得壹以清,地得壹以寧,王侯得壹以為天下貞」之意。

史思明銷毀洛陽銅佛鑄造「得壹元寶」錢,以一當開元通寶之百流通使用,但因軍事上的不利,史思明開始迷信「得壹」為不祥之兆,在 使用不到一年的情況下,史思明覺得「得壹」似乎暗示著他的「大燕王朝」只能延續一年,很不吉利,就下令停止了得壹元寶的流通。史思明為了標榜自己反唐是順從天意,於是將年號定為順天,鑄行「順天元寶」。順天元寶的形制、色澤,均同於得壹元寶。

順天元寶背月孕星

然而,「順天」不順,史思明倒行逆施,惹得天怨人怒,登基不久,便死於非命。「安史之亂」不久即被平息,「得壹」、「順天」未能流通多長時間。所以,錢幣界素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的說法,「得壹」和「順天」均是以一當百的大錢,但分量並不能等兌百文,卻要抵百枚「開元通寶」平錢,叛軍以暴利、斂財的用心昭然若揭。 鑄造僅數月後便下令收回改鑄「順天元寶」直至安史之亂平息。賊平後,大唐政府下令廢除並「 還將鑄佛 」。從當時流通的貨幣來看,史思明確實具有一定經濟軍事實力。得壹元寶、順天元寶錢鑄造精美,出土量極為稀少,即便在洛陽也難得一見,泉界也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可見其非常罕見。得壹元寶除背上月紋者其余皆罕見,更有背四月者堪稱古泉大珍。

得壹元寶背四月

關於得壹元寶鑄造的時間,錢幣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鑄於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另一種認為鑄於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而唐朝乾元二年九月之後,洛陽雖已被攻陷,但仍與唐軍相峙,史思明不敢入城,只得駐兵於白馬寺南,還未入東都,處於戰爭對峙階段,又怎麽能鑄造錢幣呢?直至上元元年六月,史思明進入洛陽城,其後開始鑄行得壹元寶錢,才應該符合情理。得壹元寶的鑄造期只有數月,其廢止時間,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史思明據東都,亦鑄‘得壹元寶’錢……既而又惡‘得壹’非長祚之兆,改其文曰‘順天元寶’」。由此推斷,得壹元寶廢止時間應在上元元年夏季。這說明,得壹元寶的鑄行、流通,只是曇花一現。據【歷代錢譜】記載,得壹元寶為「思明並銷洛陽銅佛所鑄」,與開元錢並用,以一當開元錢一百。有趣的是,據【錢錄】說:「賊平之後,無所用焉。刀兵之家,還將鑄佛。」安史之亂平息之後,毀佛所鑄的得壹元寶,又被「還將鑄佛」,真是耐人意味。1992年,在洛陽考古發掘的一座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墓葬中,出土有當時流通的4種錢,其中開元通寶10枚,乾元重寶16枚,得壹元寶3枚,順天元寶7枚。得壹元寶數量最少,可見它後來傳世極少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順天元寶背上月

得壹元寶制作工整,錢徑約3.5厘米,重12.5克左右。其背面一般都有月紋。其中,穿上、下、左、右皆鑄有月紋之幣,尤為鮮見。據說,星月紋寓意「進步」和「成功」。史思明想討吉利,在錢幣上鑄月紋,但封建割據不是歷史的進步,更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其最終的失敗下場,倒又為這枚古錢增添了一點歷史諷刺的色彩。得壹元寶傳世不多,早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因而得壹元寶素為泉界珍視。清代一本叫【古泉叢話】的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典當者將一枚得壹元寶典當給一個山西人,山西人愛不釋手,給典當者「錢三萬」。山西人說,這是自己故意擡高了它的身價,給了三萬,這樣典當者就別想再來贖回它;典當者卻說,自己是故意貶低它的價值,只當了三萬,正是為了以後能贖回它。可見此錢的稀罕程度。

註: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安祿山

安祿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原名軋(一作阿)犖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中國唐代安史之亂的禍首。安祿山出身西域康國,其父早逝。其母阿史德氏,改嫁於右羽林大將軍安波註之兄安延偃,從此改為安姓,精通六蕃語言。開元二十年(732年),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以其驍勇多機智,任其為捉生將,並收為養子。二十八年(740年),官拜平盧兵馬使,以賄賂交結唐廷派往河北的使臣,博得唐玄宗李隆基的稱許。後以戰功任平盧兵馬使、營州都督等職。天寶二年(743年),晉驃騎 大將軍。施小計,博得唐玄宗及楊貴妃歡心。因腹大垂膝,肥胖驚人,作胡旋舞。逐日升遷,賜鐵卷,封柳城郡公,贈範陽大都督,晉東平郡王。天寶十四年(755年),於範陽(河北涿州)起兵叛唐,「安史之亂」起。至德元年(756年),自稱雄武皇帝,國號燕,改元聖武。又發兵攻潼關,占長安。至德二年(757年),為其次子慶緒所殺,年五十余。安祿山為人陰險狡詐,且驍勇善戰,發動的「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唐王朝從此朝不保夕,歲發可危,對中國歷史發展行程亦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史思明

史思明(703年-761年),本名窣幹,營州寧夷州(今遼寧朝陽)人,突厥族。唐朝叛將,唐代燕國建立者。史思明驍勇,通六蕃語。742年,累立戰功,官至將軍、知平盧軍事。752年,被安祿山薦為平盧兵馬使。756年,史思明攻陷常山(治今河北正定),執太守顏杲卿。肅宗即位後,史思明被任命為範陽(今北京西南)節度使。757年,史思明率兵10萬圍李光弼於太原(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安祿山死後,史思明歸守範陽。同年冬,史思明遂以所領十三郡及兵8萬降唐,受封為歸義王、範陽節度使。759年三月,殺安慶緒,還範陽。同年四月,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同年九月南犯,攻陷汴州(治今河南開封)、洛陽。761年二月,敗李光弼軍於洛陽西北的邙山,唐廷震恐,於陜州(治今河南三門峽西)屯兵備禦。史思明素愛少子史朝清,欲立之為太子,遂命長子史朝義攻陜州,不克。同年三月,史思明被史朝義與部將謀殺。從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到最終被平定,前後經8年之久,唐朝國土焦灼,百姓塗炭,北方民眾不堪戰亂,大量南遷,國家經濟重心亦隨之南移。唐朝因此由盛轉衰,陷入持續不斷的藩鎮割據之中。

安慶緒

安慶緒(?~759年),字仁執,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粟特族。唐朝時期叛臣,平盧節度使安祿山次子,母為康夫人。性格內向,騎射一流,屢立功勛,授鴻臚卿、廣陽太守,遷平盧軍都知兵馬使。天寶十四年(755年),參與安史之亂,攻破東都洛陽。安祿山建立大燕政權後,冊封晉王。至德二年(757年),聯合中書侍郎嚴莊弒殺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戰爭形勢不利,結束洛陽,逃亡鄴城。乾元二年(759年),為部將史思明所殺,謚號為剌。

史朝義

史朝義(?-763年),寧夷州突厥族人,唐朝時期叛臣史思明長子。唐朝安史之亂叛將,大聖燕皇帝。唐天寶十四年(755)冬,與父隨安祿山起兵,率軍留守冀州、相州等地。乾元二年(759年)四月,父稱大聖燕帝,被封為懷王。上元二年(761年)三月,率師攻陜城不利,為父所責,又聞父欲立少子史朝清為太子(一說已立次子史朝興為太子),既為辛氏生,遂遣將縊殺父,自立為帝,改元顯聖。寶應元年(762年),唐回聯軍攻破洛陽,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市)。寶應二年(763年)正月,遭圍攻,率騎五千,欲還幽州發兵回救莫因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皆降唐,其為唐軍追擊,叩城不納,逃無所歸,窮蹙自縊於溫泉柵醫巫閭祠中。一說為懷誘仙殺於範陽城東。

——部份參照自知乎使用者a2yCBL【順天易得,得壹難求—得壹元寶】及百度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