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四川雅安巴蜀古印章不是"謹封"二字!

2024-08-17收藏

這枚四川雅安巴蜀古印章被我破譯為:

有人認為這枚印章應倒著看:

並以發現的唐、宋印章為依據,認為其上就是"謹封"二字。

(1)青海省檔案館從持寶人手裏獲得的所謂"唐代古印章",上面有所謂的"謹封"二字。

關於這枚印章的來歷還有一篇介紹文章:

珍品檔案丨一方來自千年前的銅印

Roit 蘭台之家 2015年08月12日 10:11

上世紀80年代的一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牧民角巴將自己隨身佩戴近三十年的一塊羊脂玉牌,送給了漢族朋友程起駿。與這塊火柴盒大小的玉石相連的,還有一方印章。朋友深情厚誼,令程起駿十分感動,但出於「君子不奪人所好」的理念,敦厚的程起駿只收下了這封銅印。程起駿只收下了那方不起眼的印章,將那塊溫潤的玉牌還給了角巴。那時候的角巴和程起駿都沒有想到,這方小小的銅印,不僅見證了他們的友誼,更印證了絲綢之路青海道曾經的繁榮和滄桑。

這枚印章,紫銅鑄造,長寬只有3厘米、厚僅0.3厘米,印的背面還有一個蛇形環鈕,印面上的篆文渾厚,刀法純熟,古風猶見。 角巴告訴程起駿,這塊玉石和銅印都是他從村莊附近的一座塌墓中撿得的 ,因為看著玉石和銅印品相不錯,便視為吉祥物隨身佩戴。

此後的日子,每逢閑暇,程起駿都拿出這封銅印,仔細研究,他透過查閱資料,確定銅印上的兩個陽文篆字為「謹封」二字時,不禁激動了起來。「"謹封"銅印作為軍隊出師時頒發的印信,擔負著記錄、傳遞重要軍情的功能,一旦上封,任何人不能啟封,只能由皇帝親自啟封,作為重要公文的封章,只有朝廷重臣才能掌握。 這枚銅印出土在都蘭的吐谷渾大墓 ,誰是它的主人引起了我的好奇。叱咤一時的草原王國吐谷渾曾以都蘭為王城,我猜測,這方銅印與哪位吐谷渾王有關系。」

 史料記載,吐谷渾在管理國家的行政系統、官職設定時,大量仿效中原王朝,設有王、公、仆射、尚書、郎中、將軍等。既設官還要頒印,謹封印即為其中之一 。在程起駿看來,這方古印無論從歷史淵源,還是從功能、形制、制造工藝及印文書寫等各方面看,都是一件漢文化的產物,它出土於吐谷渾的墓群中,不僅印證了各類史書中有關吐谷渾「傾慕華風」的記述,還可以從中看出吐谷渾吸收漢文化的廣度和嘗試。

「聽說我有這枚銅印後,文物販子便找上門,要以高價收購,我都予以回絕。隨著對銅印認識的逐漸增多,我認為此類檔案實物,只有交給國家檔案部門,才能永久不沒,發揮它應有的作用。」1989年11月,程起駿將此印捐贈給青海省檔案館,自此,這方銅印便作為鎮館之寶,靜靜地躺在為它量身打造的裝具裏。

雖然都知道這枚印章價值連城,但它的真實身份卻一直是個謎。2002年,青海省檔案局將這方銅印的彩色照片及實鈐墨點,寄到啟功先生處,請先生鑒定。「啟功先生見到了銅印實物,他以嚴謹的專業素養,糾正了第一次我們寄過去的照片及所附墨點所講述的有關銅印的描述,並行出"如此大小的銅封印,較為罕見"的感嘆,這足可說明當時使用者具有較高的身份。這方唐代古印為今人提供了當時的封印實物,而此種封印出土甚少,加之此印保存良好。所以彌足珍貴,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程起駿說。

一方來自千年前的銅印,見證了千年前青海的繁華和吐谷渾的強盛,對研究唐代行文制度及傳郵方式,以及唐朝與當時生活在柴達木地區的吐谷渾、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在青海省檔案館出版的 【青海檔案館指南】一書中,銅印被歸入唐朝全宗號001卷「謹封銅印」中,銅印的介紹詞是這樣寫的:此類印戳在青海屬首次發現。此印在國內也僅此一件,堪稱孤品!

微信ID:bjroit-zx長按左側二維碼關註

按這篇文章的說法,是一位漢族持寶人從一位藏牧民朋友手裏獲贈而得,持寶人說那位牧民自述這枚印章是從一座村邊倒塌的古墓裏撿得。註意,這麽重要的考古資訊,當時竟然沒有引起當地考古部門的重視,也絲毫沒有進行搶救式挖掘的任何後續資訊,直到1999年才對都蘭大墓進行了搶救式挖掘,但那已是10年後的事了。

有意思的是,這枚從持寶人手中獲得的印章其發現時間是"80年代的一天",而四川雅安巴蜀印章正好發現於1980年。

1980年滎經縣嚴道鎮同心村(現為嚴道街道同心村)大型墓群考古發掘中,出土了神秘的「巴蜀圖語」。

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過於巧合了。

那麽目前考古發掘的大量隋唐時期古印章到底使用什麽字型呢?

可以看出,隋唐古印章上使用的是李斯小篆!

但青海省檔案館從持寶人手裏獲得的這枚"古墓印章",其上既有大篆,也有小篆,還有自創字型,而且還是大篆倒體,可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雜篆體"!

這枚青海印章上有兩個大篆"帀",而且還是倒寫,註意,這並不是"土"字。"土"字系列字形如下:

這也不是"圭"字。

這兩個疊加的倒寫"帀",其寫法是簡體漢字"圭"上下兩個"土"的疊加寫法。

但兩個倒寫的大篆"帀"加上小篆"寸",這是何字?這是"封"嗎?

這根本就不是"封"字,甚至這都不是字。

"封"字小篆體是如下寫法:

"封"字小篆並非是兩個倒"帀"疊加,而是上面是倒"帀",下部是"土",並且是上下連在一起的。這兩個倒"帀"疊加寫法純屬抄襲巴蜀印章,又將其視為簡體漢字的"圭"字來硬套。造此印章的人要麽是根本不懂大篆、小篆、簡體漢字的字型區別,要麽就是古文字白癡,楞把兩個倒"帀"認成了"雙土"。

再看青海印章左部兩個字元,一個是小篆"言",另一個是好似"堇"字的自造未知字。

"謹"字甲骨文金文系列字型如下:

可以看出其與"堇"字小篆字型的各種字形都不一樣,青海印章上的字型字形是"獨一無二"的自創體。

對比青海印章與巴蜀古印章,可以清晰地得出青海印章仿制了巴蜀古印章的結論。尤其是兩個倒寫的"帀",完全是仿制了巴蜀古印章的字型寫法。

最後結論是,這枚青海印章並非考古挖掘所得,來歷不明,所屬古墓資訊未經考古部門核查證實,印章上字型混雜,"古為今用,今為古用",疑點多多,是不可以作為辨識巴蜀古印章字型的依據的。

(2)民藏所謂宋代"謹封"印章

對比巴蜀古印章,同樣可以看出此枚所謂的宋代"謹封"印章也是高仿巴蜀古印章的"傑作"。

其改動了巴蜀古印章中的"緬甸四川地形與尼羅河地形"圖符,只留下了"尼羅河地形",並將其改成了小篆"寸";原巴蜀印章的"A"圖符改成了"三角",其余圖符原封不動保留。

可笑的是,這位制造人不知道宋代印章是使用小篆或宋體。這枚印章上的大篆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在宋代。而且,印章最右邊那個字是大篆"系"改造成的小篆"系",這個"系"怎麽可能是"堇"呢?即使倒過來也不可能是"堇"。

考古發現的【唐憂縣印】,其上就有這個「系"。

最後結論是,這枚來歷不明所謂的宋代"謹封"印章字型混雜,字不是字,圖不是圖,明顯是仿制了巴蜀古印章,它不可作為辨識巴蜀古印章的依據。

(3)存世的宋"謹封"印章

這是網友提供的自稱宋代的"謹封"印章圖片。

這枚小篆疊體"謹封"方印字型正確,如果來歷明確可考,不失一枚可珍藏的古印章。

這幾枚宋代"謹封"印章是陳振濂先生文章裏的圖片。可以看出字型也是小篆方印。

上述這些"謹封"印章很好詮釋了"謹封"印章中的"謹封"二字,完全是規規矩矩的小篆體。哪有前面列舉的所謂唐宋印章中的"雜交"字型。

一個朝代使用什麽字型是帶有普遍性規律的。

自從秦始皇焚書坑儒,秦之前的金文大篆體被李斯小篆取代,後續漢、唐、宋等朝代印章都是小篆體。怎麽可能有大篆體印章?

古籍文獻記載也證實了"謹封"印章就是始於宋代。

在隋觀陽縣印上也有著與雅安古巴蜀印章上一樣的"系"字元。

這個"系"字元也出現在民藏所謂的宋代"謹封"印章上。

甲骨文金文系列"系"字形:

那麽,既然這就是"系",那它怎麽可能又是"堇"?

很明顯,把雅安古印章上的"系"字元釋讀為"堇"是錯誤的。雅安巴蜀古印章上的"系"是倒寫,這也是提示那是圖符不是字。

那麽石經文中的"言"與巴蜀印章上的圖符是否相同呢?

二者比較後可以發現巴蜀印章上的是"A"字元,而石經文則為倒三角,這是兩個不同的字元,代表的意思也不同。而且,石經文上部兩個字元相連實為一個字元,為"辛"字,表達的是蓮花,指的是商王小辛。

而巴蜀印章為兩個獨立的圖符,很顯然石經文"言"與巴蜀印章上的圖符僅是相似而已。

綜上所述,四川雅安巴蜀古印章上的圖符為商代敘事圖符,並非字,其印章是為了紀念商王廩辛從古埃及來到亞洲四川而刻,深埋地下目的就是檔案遺存。而宋元以來的"謹封"印章為官宦人家私印,其上字型為小篆(疊篆),這與【三國演義、水滸】等小說、文獻記載相符。如果雅安巴蜀印章上的是"謹封"二字,那麽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這些朝代都應有印章遺存,可事實是根本沒有,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巴蜀古印章上的不可能是"謹封"二字。

目前我已破解了十余枚巴蜀古印章,幾乎全部都是圖符敘事,並沒有所謂的家書私信用章。把這枚古印章故意釋為"謹封"二字,從而掩蓋一些鬼魅魑魎的黑暗東西,這是需要警惕的。

作者:段斧正

日期:2024年8月12日

版權所有,抄襲必究,歡迎轉發。

https://shimo.im/sheets/9030MQr67btGMoqw/ 【甲骨蔔辭貞人王名表:】,可復制連結後用石墨文件 App 開啟

https://shimo.im/sheets/WlArzZZ9GNf28eA2/ 【華夏古埃及王名表(作者:段斧正)】,可復制連結後用石墨文件 App 開啟

https://shimo.im/docs/473QyWd45zIJn03w/ 【【山海經全集】圖文破解收藏版】,可復制連結後用石墨文件 App 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