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制裁」風波再起,藥明康德強調「不會對美造成國家安全風險」 | 鈦媒體焦點

2024-02-20股票

來源於視覺中國

開年A股第一個交易日,藥明康德(603259.SH)股價急速下挫,盡管澄清公告不斷、有10億回購護盤等,「藥明系」盤面悲觀情緒仍然濃厚。

2月18日下午,藥明康德再度釋出澄清公告稱:「本公司堅信,藥明康德在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即使美國政府再次對本公司進行審查亦將得出相同結論。」

但上述澄清公告未能阻擋公司股價下跌態勢。截至2月19日收盤,藥明康德報收50.05元/股,跌幅達5.78%;藥明生物(02269.HK)報收16.6元/股,跌幅達3.94%。從藥明康德近期融券賣出量等數據來看,融券融賣出量已回落至正常水平,2月6日-8日藥明康德融券賣出量分別為9.14萬股、5.85萬股、1.18萬股,對比此前暴增的融券融出規模來看,當前融券賣出量對公司股價走勢影響有限。

藥明康德近日融券賣出量,來源於東方財富數據

美國「制裁名單」風波再起

時間回溯至1月25日,在一項送出給美國眾議院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版本中,藥明康德等公司被提及。該法案旨在禁止美國政府及其資助的機構購買和使用部份生物技術公司的器材和服務,並禁止政府機構與這些公司簽訂、續簽或者擴充套件合約。

該訊息傳出後,藥明康德、藥明生物等上市公司股價急速下挫,甚至波及整個CXO板塊。

2月12日,「制裁名單」風波再起。據外媒報道,美參眾兩院有四名議員於12日致信美財政部、國防部以及商務部要員,敦促相關部門將藥明康德、藥明生物納入相關制裁名單。

據外媒報道,在上述「美議員致函美商務部、財政部和國防部」的信件中,有四名議員在致信中稱:「我們敦促貴部門考慮將藥明康德及其子公司列入各自的控制名單。」「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透過與美國知名生物技術實體簽署協定,迅速融入美國供應鏈。」

上述四名議員分別是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的眾議員米克·加拉格爾 (Mike Gallagher)和拉賈·克里希納莫蒂(Raja Krishnamoorthi)、參議員加利·彼得斯(Gary Peters) 和比爾·哈格蒂(Bill Hagerty)。

值得註意的是,眾議員米克·加拉格爾、參議員加利·彼得斯分別為此前美國兩院版本【生物安全法案】的提案人。換言之,這兩人是針對「藥明系」的「常客」了。

截至目前,上述法案仍處於草案階段。市場多方認為,該法案的透過是小概率事件。藥明化石相關負責人此前就表示:「這只是一個反華議員的提議,到變成法律是極小概率事件,而且需要幾年時間。」行業人士等也多次發表類似觀點,但仍難扭轉「藥明系」二級市場的頹勢。

一位醫藥分析師對鈦媒體APP表示:「還是醫藥外包行業對海外營收的依賴度很高,以及市場對醫藥行業的信心不足。」

以藥明康德為例,2022年公司總營收近400億元,主營業務境內占比只有19.04%,海外營收占比超過80%,其中美國業務占比超過65%。而博騰股份(300363.SZ)、凱萊英(002821.SZ)、康龍化成(300759.SZ)、九洲藥業(603456.SH)等上市公司2022年的海外營收占比均在80%以上。

美國反對「制裁」聲浪漸起

對此,藥明康德於18日釋出澄清公告表示,「有美國議員於2024年2月12日致函美國商務部、財政部和國防部,其內容有關本公司。本公司一向歡迎監督機構對我們所在行業的監管,我們公司過去也多次成功透過美國政府的審查。」

藥明康德在公告中強調:「本公司強烈反對針對我們公司的誤導性指稱、不確實認定和未經正當程式的預判行動。本公司堅信,藥明康德在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即使美國政府再次對本公司進行審查亦將得出相同結論。」

同時,藥明康德在第二則【關於澄清事項的進一步公告】中表示,公司沒有人類基因組學業務,現有各類業務不會收集人類基因組數據。公司提供基於合約的研究、開發和生產服務,透過賦能全球制藥和生命科學行業,致力於推動新藥研發並為患者帶來挽救生命的新藥。

鈦媒體APP註意到,近期美國內部也有反對「制裁」的聲音。公開資料顯示,全世界最大的生物技術貿易協會「美國全球生物技術工業組織」(BIO)近期公開抨擊美國反華生物技術法案。

BIO表示,「針對中國公司的法案如果透過會對美國生物技術產生負面影響,這項立法將對藥物研發供應鏈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該組織批評了該法案將「生物技術領域基因組測序公司與CDMO公司混合」,聲稱這「代表了對生物技術市場和患者數據如何交叉的根本性誤解」。

該行業協會還表示,「立法不應尋求懲罰特定的公司,它在一個靜態的時間點上妖魔化了公司,既沒有反映出科學的動態本質,也沒有反映出公司的動態和變化本質。」

值得註意的是,這不是「藥明系」及CXO板塊第一次受到海外「口頭脫鉤」的嚴重沖擊。2018年以來,中國生物醫藥、醫藥外包板塊「將/或將被制裁」的訊息頻頻傳來,一次又一次地「襲擊」二級市場。

從2018年4月美國釋出針對總額約500億美元的擬征稅中國商品出口清單,到2018年11月美國【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法案(FIRRMA)】試點計劃正式實施,再到2019年5月美國國會提議【2019年中國技術轉移限制法案】,再到2022年2月藥明生物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域(BIS)未經核實名單等,皆或大或小的影響了相關上市公司的二級市場走勢。

但回溯來看,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並未對國內CXO行業造成「致命性」的影響,也未對相關公司業績產生嚴重沖擊。2018年以來,「藥明系」、凱萊英、康龍化成等醫藥外包上市公司的業績整體呈增長態勢。

可以預見的是,在美國大選的2024年,地緣因素擾動或將不斷,類似的「制裁」提案或將反復。因此,國內醫藥行業需要市場給予更多的信心。

本文正選於鈦媒體 APP, 作者 張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