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百果園暴跌!使用者不愛投資者逃離,新消費品牌怎麽了?

2024-01-19股票

回望剛剛過去的2023,科技、互聯網行業又度過了不平凡的一年:頭部大廠起起伏伏,拼多多市值超越阿裏、字節跳動營收直逼騰訊,改朝換代正在上演;多少風口來了又去,元宇宙、新消費熄火,半導體從周期低點緩慢反彈,AI大模型一飛沖天……

這一年下來,誕生了哪些值得銘記的新技術/產品?哪些公司、行業的變革最牽動人心?為解答這些問題,全面梳理行業的點滴變化,價值研究所特推出「2023請回答」系列年終復盤,邀你一起回顧科技、互聯網產業的這一年的失落與希望,探索未來的方向。

1月16日,百果園上市整整滿一年了。這原本是個值得慶賀的日子,可惜資本市場一點都不給面子:16日港股開盤後百果園股價直線跳水,單日最高跌幅達34.83%,收報4.18港元,跌破5.6港元的發行價。

股價有波動,是可以預期的。根據港交所規定,企業上市滿12個月後股權將解禁,可以在市場自由交易沽出。官方資料顯示,百果園股東名單中有天圖投資、中金資本等風投機構,很有可能在解禁後快速拋售獲利離場。百果園也在1月10日提前宣布將回購不超過1.18億股股份,意圖穩定人心。

然而,資本的拋售力度和悲觀程度,顯然超出了百果園的預期。即便官方大手筆回購且第一時間稱公司經營一切正常,也無法拯救暴跌的股價。

百果園的股價崩潰,只是新消費品牌在過去一年全面潰敗的縮影:

已上市的品牌如百果園、奈雪的茶、三只松鼠、逸仙電商,股價持續低迷;

待上市的品牌如蜜雪冰城、蕉下,IPO之路困難重重,一波三折;

昔日明星「新消費」公司,如鐘薛高、虎頭局渣打餅行等發展遇阻,搖搖欲墜……

估值泡沫早已出清,資本和消費者都變得謹慎起來。 熬過艱難的2023後,等待新消費品牌的是絕望後的曙光,還是更灰暗的深淵?

(圖片來自百果園官方微博)

證偽:從餐飲、水果到美妝,新消費敗走2023

新消費品牌的潰敗,從股價、市值的全面崩潰開始。

百果園的「貴價」水果賣不動了。上市新消費品牌奈雪的茶,情況也沒有好到哪去。2023年全年奈雪股價累計跌57.9%,上市以來連續三年收跌,截止發稿時股價較歷史高點跌去近八成。

除此之外,美妝賽道的逸仙電商(完美日記母公司)、零食行業的三只松鼠等新消費品牌,這一年也是命途多舛。前者股價全年累計下跌49.86%,當前股價徘徊在1美元生死線下方,面臨被強制摘牌的風險;三只松鼠則累計跌44.78%,年內最低跌至16.7元,比歷史最低紀錄僅差了不到0.2元。

千辛萬苦擠過獨木橋,成功扣響交易所大門的「新消費」上市企業日子不好過,排隊等待上市的品牌命運變得更加飄忽不定。

去年4月,防曬用品品牌蕉下招股書第二次失效。雖然2023年蕉下進行了大量的廣告投放來營造新概念造勢,但資本市場並不買賬,「防曬茅」的上市夢再度受挫。招股書顯示,蕉下報告期內連續虧損,毛利率雖有所改善,恐怕仍難達到港交所上市的標準。尤其是2021年巨虧54.7億元,很大程度上拖慢了蕉下的扭虧為盈節奏。

同樣屢次沖擊IPO而不得的,還有新茶飲的下沈市場之王蜜雪冰城。在尋求A股上市未果後,蜜雪冰城於今年1月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再續上市夢,但前景仍不確定。

除了股權過於集中這個老問題外,在經營上「雪王」面臨新考驗:價格戰趨於白熱化疊加原材料成本上漲和門店淘汰率加快,毛利率日漸承壓。招股書顯示,截止去年三季度末,蜜雪冰城的商品銷售毛利率為29%,較2021年低了超過1個百分點。

奈雪的茶和蜜雪冰城的境遇互為映像,組成新消費行業的新時代圍城:這「市」上或不上,日子好像都不會太好過。值得一提的是,在百果園暴跌當天,和府撈面、遇見小面兩家新消費品牌同時傳出赴港上市的訊息。看到這些前輩的遭遇,不知道這兩個品牌心裏作何感想?

當然,更深層次的危機存在二級市場之外: 銷量下滑、門店收縮已成為常態,新消費品牌靠病毒式行銷、網紅種草、海量投放堆砌起來的光環或特許以「一夜爆紅」,卻很難保持「常紅」。 當更善於行銷、更受年輕人青睞的新消費品牌出現時,老網紅新消費品牌就會瞬間過氣,成為傳統消費品牌。


新中式點心雙子星虎頭局渣打餅行和墨茉點心局,兩年前攜手擴張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攻城略地,去年也默契地收縮戰線,關閉大量門店。

墨茉點心局還算機靈,看到勢頭不對果斷主動撤出北京、武漢、杭州等地門店退守湖南大本營。其創始人王瑜霄在後來接受采訪時表示,墨茉點心局現在沒有重新開機擴張的計劃,要集中精力打磨單店模式,只有把模式跑通才能活下去。

對比之下,巔峰期單店估值一度超過3億元的虎頭局飛得更高跌得也更痛,目前僅剩武漢的數家門店仍在營運。在敗退武漢之前,創始人胡亭四處奔走尋求融資不得,更傳出欠薪、拖欠供應商貨款等諸多醜聞,處境岌岌可危。

同樣走到欠薪、欠款這一步的,還有前幾年風光無限也爭議多多的「雪糕刺客」鐘薛高。公開訊息顯示,鐘薛高旗下多家公司近期遭遇股權凍結事件,負責搬運裝卸和倉儲業務的子公司鐘茂(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因為賣家合約糾紛被列為執行人,此外還面臨中通快遞等合作企業的訴訟。

種種跡象表明,新消費這一年實在是太難了。

逃離:消費者不愛了,資本不看新消費賽道了

客觀地說,上面這些新消費品牌過去一年不是毫無亮點,至少部份品牌的業績並不糟糕。

比如股價暴跌的百果園,2023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其上半年總營收為62.94億元,同比增長6.4%,表現尚算中規中矩。凈利潤同比增長34.1%至2.61億元,凈利潤率從3.1%提升至4%,則多少令人有些驚喜。其他諸如門店數量、GMV等數據,也錄得不俗增速。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奈雪的茶身上。財報顯示,奈雪去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26.8%至26億元,門店經營利潤則暴漲141.6%至4.73億元,實作難得的營收、利潤雙增長。其中,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的經營利潤率達到21.7%,開放加盟的策略收到了一定效果。

但是之後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業績改善帶來的利好,並沒有傳導至資本市場,百果園、奈雪的茶還是不受資本市場待見。 出現這樣的反差,根本原因是投資者的信心崩塌。 他們對新消費行業的未來缺乏信心,也不相信百果園、奈雪們能夠把良好的表現延續下去,只想及早套現離場。

更糟糕的是,隨著時間推移,悲觀情緒不斷堆積繼而傳導至一級融資市場,新品牌上市受阻之余,融資也變得更加困難,資金鏈愈發緊張。

東方財富旗下金融數據平台Choice的統計顯示,2023年新消費領域完成了657起公開融資,撇除公開募股總融資金額為353.9億元。對比之下,2022年這兩項數據分別為871起和604.3億元,2023年的同比跌幅分別達到24.6%和41.4%。

從細分數據來看,有兩個趨勢不得不引起重視: 新銳品牌融資量/融資額減少,大額投資減少。 統計顯示,超過1億元大額融資占比不足10%,31%的融資事件規模在1000萬-1億之間。這兩個趨勢表明,資本變得越來越謹慎,即便掏錢也只肯投給成熟專案。

而有幸拿到大額融資的品牌,都有幾個特點:頭部品牌、熱門賽道、晚期融資。比如咖啡賽道,過去一年完成了近40起投融資事件,在新消費行業裏遙遙領先,這自然要得益於瑞幸、庫迪等品牌掀起的咖啡熱潮。久而久之,行業馬太效應會愈發明顯,很多小品牌將失去生存空間。

新消費品牌是如何失去資本歡心的?

追根溯源,一切還要從消費者的逃離說起。

2023年使用者的消費理念變化很大。理性消費、消費降級成了社交媒體上活躍一整年的關鍵詞,甚至延伸出了「蹭老式消費」、「假想式消費」、「3星餐廳打卡隊」等概念。在豆瓣,「喪心病狂攢錢小組」成員數已經超過62萬,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窮人版喪心病狂攢錢小組」,所有人都在想在怎麽省錢、攢錢——從618、雙11大促促不動,拼多多「百億補貼」真香也能看出,消費者的省錢欲越來越強。

這時候,普遍靠高端定位走紅,定價高於傳統品牌一截的新消費品牌,自然成為消費者拋棄的物件。

奈雪、喜茶高攀不起,造就了蜜雪冰城的輝煌,但消費者仍在繼續降級,回到到瓶裝飲料時代,為康師傅的漲價黯然神傷。百果園太貴,街邊小販質素沒有保障,還好有拼多多這個避風港滿足當代打工人對水果的渴望。鐘薛高這樣的「雪糕愛馬仕」,更是只有極少數擁躉才會持續購買。 當消費降級了,消費者發現,昂貴的蕉下防曬帽,防曬效果也不一定比幾元錢的草帽好多少,能省則省吧。

爹不親娘不愛,用來形容當下的新消費品牌顯得尤為貼切。

求變:頭部品牌忙自救,親民化成唯一出路?

資本棄船而逃了,漂流在茫茫大海中,仍看不到上岸機會的新消費品牌卻沒處可逃,只能想辦法自救。

針對新消費品牌的諸多爭議中,重行銷、輕研發、產品同質化、性價比低、過度行銷是出鏡率最高的批評。新消費品牌要自救,也選擇從這些問題著手—— 降價,是挽回人心的、最簡單粗暴的方法。

以奈雪、喜茶為首的高端新式茶飲品牌,將降價行動延續了整整一年,透過開放加盟、降低高單價產品占比等方式融入消費降級的大潮。曾經以高端定位為榮,被不少媒體、消費者揶揄為「零食界愛馬仕」的三只松鼠,也在去年下半年開啟了轟轟烈烈的「高端性價比」運動。

降價,一方面是降到消費者能接受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降到常識水準。 消費是易耗品,而不是耐用品,奢侈品的故事更適合包包、汽車、家具、珠寶這樣的可滿足虛榮心的品類。賣雪糕賣水果賣草帽非要營造愛馬仕的奢侈感,既不現實也無必要。

新消費品牌的「降價運動」是有效的。

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奈雪每單均價達到43元,2022年壓縮至34.3元。2023年主推的新品,如金色山脈系列、霸氣系列,均價大多在15-25元之間。除此之外,奈雪的標誌性歐包也已悄然下線,取而代之的是分量更少、價格也更實惠的吐司、貝果系列。

但光是降價,就夠了嗎?


有效,但降得依然不夠。 因為當前新消費產品的價格不足以讓新消費品牌獲得比競爭對手、傳統品牌高出一層的性價比,最多只是拉近彼此的距離。

百果園的水果價格不可能比路邊攤和拼多多等電商渠道更低,奈雪、喜茶也不可能向蜜雪冰城看齊。在有限的降幅內,消費者的感知必然是遲鈍且有滯後性的,很難真正撬動對手的核心客戶群。更不用說,品牌要在降價之余維持本就微薄的利潤率。

降價的核心要義,其實是對過往經營模式的顛覆:剔除掉不必要的行銷、營運支出,重視產品研發和差異化,在生產端利用新技術降低成本,縮短供應鏈中的不必要環節……降本增效,更要創造新價值。 只有整個經營模式配合做出改變,降價才能發揮效果,才能支撐價格體系、產品研發體系的長期調整,才能守住利潤。

奈雪、喜茶在降價之余,對門店業態也進行了大振幅的調整,不再追隨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概念,改為以小店模式擴張。

三只松鼠、完美日記、百果園則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供應鏈,砍掉中間環節並加強品控,在有限的空間內繼續擠壓成本。

百果園在海南、廣東等地擁有多家供應鏈管理服務子公司,且還在繼續加大投入。

逸仙電商斥資6億、花了近兩年時間修建的首座自建工廠,也在去年8月正式建成投產。

新消費品牌都在求變,構建長期競爭力。

初代新消費品牌的興起,建立在國民經濟騰飛、消費升級概念風靡全國、流動互聯網流量大爆發、電商和社交媒體崛起的基礎上,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造就的結果。但現在,大環境不一樣了,靠行銷、種草出圈很難了,販賣消費升級概念也行不通了,新消費品牌只能換一條路走。

說到底,2023年新消費這一概念已被市場徹底證偽。 「新消費」本就是媒體、企業以及資本市場共同炒作起來的一個偽概念,真正實作持續增長的品牌全都不是「新消費」品牌,而是海底撈、瑞幸咖啡、哈根達斯、歐萊雅這樣的經典品牌,它們不是最新的,卻擁有久經市場與時間驗證的核心競爭力,比如研發,比如渠道,比如服務、比如品牌。如果網紅品牌不能構建核心競爭力,再「新」都只是花活兒。


新消費品牌的終極出路,就是回歸傳統消費品牌的路,尊重商業規律與常識,回歸使用者,只要能得到消費者的持續認可,消費新不新也就無所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