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解读深圳2035|腾讯副总裁司晓:开启人机友好的未来城市序章

2024-10-15科技
9月底,国务院批复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2035总规」),深圳城市定位再升级,且功能更强、分量更重,备受各界关注。
近日,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受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读懂深圳2035」专栏邀请,从资深专家的视角系统解读深圳2035总体规划,助力规划的统筹引领,推动规划的有序实施。
「2035总规充分体现了深圳对未来的深刻洞察和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司晓在访谈中透露,自2035总规于2021年征求意见以来,腾讯前海总部就将其作为规划建设的上位指导,也提出了对未来城市的思考和响应:不仅展示了前沿技术如何改变生活,更展示了科技如何与人类需求和谐共存,人、机、空间的关系将如何重新构造。
「腾讯现有的办公场所以及正在建设的腾讯前海总部,都是2035总规提出的综合性创新核心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发挥引擎作用的大公司(苹果、谷歌等)是硅谷成功的关键,作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我们也提出了创新空间布局的思考。」
他表示,以腾讯前沿实验室集群为驱动的科技创新核心区是腾讯前海总部科创浓度最高的区域,将内部从事研发多模态感知(如腾讯多媒体实验室等)、智能计算/决策(如腾讯混元等)、智能执行(如腾讯机器人实验室、自动驾驶实验室等)等多个前沿实验室以及配套空间,分成四个组团串联起来,让街区成为园区内科研协同创新、智慧应用示范及前沿科技交流的高地,实现「小尺度」街区里科技创新的大融合。
司晓表示,未来,腾讯科创街区将充分发挥实验室规模集聚的「邻近效应」,吸引周边更多科创主体、人才与要素汇聚,将其打造成深圳西翼智能科技创新的强磁场与生态圈,与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坪山高新区、大鹏新区等一起成为深圳创新中枢,助力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和全球科创高地。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
以下是司晓访谈的访谈文章全文:
开启人机友好的未来城市序章
自从现代城市规划诞生以来,规划一直是定义未来城市的重要手段。深圳,这座充满活力与创新力的城市孕育出多家国际化创新企业,历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渐次展开的蓝图功不可没。
近期获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简称「2035总规」)再次显示了深圳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前瞻眼光和坚定决心,为城市发展擘画出宏伟的未来蓝图。
一、未来城市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已经完成了两次城市革命。第一次是大约5000年前城市起源,城市随着畜力、农具与文字的使用而产生,成为人类文明起源的标志与文明进步的中心。第二次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大城市兴起,化石能源、机器和电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城市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舞台,推动了汽车、电梯、电话等发明的普及。两次城市革命都建立在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的生产与转移方式共同转变的关键时间点上。
近年来,以自动驾驶、机器人、扩展现实、泛在网络、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发展。人类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的生产和转移方式都再次发生深刻变革,未来城市呼之欲出。在这一轮变革中,城市的内涵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物理空间、数字空间与社会空间高度融合的复杂系统。城市的形态、功能与运行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一路开拓的深圳,已经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核心,也有希望成为新一轮城市革命的引领者。2035总规充分体现了深圳对未来的深刻洞察和对创新的不懈追求。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深圳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这一目标的设定,既彰显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也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其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
自2035总规于2021年征求意见以来,腾讯前海总部就将其作为规划建设的上位指导,也提出了对未来城市的思考和响应:不仅展示了前沿技术如何改变生活,更展示了科技如何与人类需求和谐共存,人、机、空间的关系将如何重新构造。
二、多维深圳
清晰的城市分工、城乡隔离、职住分离、功能分区,是工业时代和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而未来城市,则会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和多维的特点。2035总规提出了「超级湾区都会、活力宜居城区、诗意山海小城」的城市意象。未来城市在功能混合、城乡融合的大趋势下,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商务中心区、工业区和生活区,而是在全域蓝绿生态网络本底上面的各种功能融合的组团。
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以腾讯前海总部为例,作为一个位于前海中心区的国际化企业总部,不仅提供了数万员工办公场地和配套设施,更以一个完善而开放的城市组团为目标,提供了生活和休闲配套设施,包括学校、社区活动中心和文化娱乐功能,还有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大型滨海带状公园、科技馆、会议中心等功能,将同时具备国际化、生态化、生活化等属性,体现了未来城市的多维特征。
除了规划设计关注的空间维度和人居环境,我们还在更多的维度上探讨了在数字空间的重塑下,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变革,以及「人-机-空间」建设的新趋势。
1、全域创新
2035总规提出新的城市愿景和定位为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园,深圳将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被放在前所未有的首要位置,这也是未来支撑一个城市国际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城市空间,是创新产业的重要载体。规划首次提出的构筑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奠定了未来深圳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
新科技革命将推动深圳的主导产业从「规模化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型,推动以往廉价的「售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后市场服务」转型。在规划引领下,深圳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引领前沿技术、推动数字转型」三种方式融入并引领全球创新前沿,推动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腾讯现有的办公场所以及正在建设的腾讯前海总部,都是2035总规提出的综合性创新核心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发挥「引擎」作用的大公司(苹果、谷歌等)是硅谷成功的关键,作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我们也提出了创新空间布局的思考。
以腾讯前沿实验室集群为驱动的科技创新核心区是腾讯前海总部科创浓度最高的区域,将内部从事研发多模态感知(如腾讯多媒体实验室等)、智能计算/决策(如腾讯混元等)、智能执行(如腾讯机器人实验室、自动驾驶实验室等)等多个前沿实验室以及配套空间,分成四个组团串联起来,让街区成为园区内科研协同创新、智慧应用示范及前沿科技交流的高地,实现「小尺度」街区里科技创新的大融合。
未来,腾讯科创街区将充分发挥实验室规模集聚的「邻近效应」,吸引周边更多科创主体、人才与要素汇聚,将其打造成深圳西翼智能科技创新的强磁场与生态圈,与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坪山高新区、大鹏新区等一起成为深圳创新中枢,助力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和全球科创高地。
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空间友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如何打造一个真正适合所有人居住和工作的城市环境,成为了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深圳作为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在积极探索建设全民全龄友好型城市的新路径。在2035总规中,从无障碍设施到全方位的无障碍网络,从关注特定群体到惠及全体市民,深圳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更具人性化的城市空间。这不仅体现了城市的人文关怀,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人机共融奠定了基础。
从设施到网络。深圳是一个年轻人的城市,但随年轻人们来到深圳的父母和子女越来越多,早年的创业者也逐渐开始步入老年,城市需要考虑越来越多元群体的需求。2035总规及其配套的【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提出了「构建儿童友好、老年友好、人才友好、残障友好等全民、全龄友好型社区生活圈」的要求。
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过程中,规划不断聚焦细分人群(儿童、老人、青年人、科学家等)的具体需求特征,优化空间功能与服务,使城市越来越人性化。研究表明,每个人一生中约有11%的时间需要无障碍设施支持,所以对无障碍城市的理解不应再是服务于残障人士,不再是少数人的需求,而是全民全龄的需求「交集」,是一项包容性最优的空间条件。
在通常关注的无障碍设施之上,深圳首次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构筑全民全龄无障碍城市网络,以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空间的无障碍系统化建设和改造为抓手,以提升通用性、融合性、可及性、便利性为重点,持续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高品质无障碍宜居生活,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及有需要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障碍出行链,建立轨道+公交+慢行三网一体、系统衔接、智慧助行的无障碍公共交通体系。强化提升换乘站、综合枢纽和其他站点的最后一公里无障碍出行链。社区无障碍通行流线应全线零断点、零高差,保障日常生活中的自主安全无障碍出行。
无障碍城市的关注重点是从设施到城市,从局部到网络,从原有的交通出行概念到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多样性包容,为平等而建立的城市。
从无障碍通行到人机共融。在2035总规的指导下,腾讯前海总部将按照无障碍环境认证最高等级「三星级」建设,目前首批建成的04地块9、10栋建筑已获得国家无障碍专家组「三星级」评审认证。无障碍通行、公共无障碍服务、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设施运行与维护等各项均达到高水平,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提升。
在建设无障碍环境的同时,我们发现机器人的普及应用,也面临同样的空间友好和无障碍设计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空间智能和具身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正在通过学习、调整参数、优化算法来快速适应需求和环境的变化。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空间和环境本身的调整,原本为人设计的空间,往往对尚在蹒跚学步的机器人并不友好。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空间设计,让空间成为改善人机关系的纽带,形成新的「人-机-空间」彼此友好的体验。而机器人对空间的需求,其实往往和弱势群体是非常类似的。
我们投入很大力量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其实往往只是为了适配为人设计的空间环境,而只要实现了对老人和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机器人的研发难度也会极大下降。从这个角度来讲,无障碍设计不仅是一项公益投入,更成为了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未来,当我们开始与机器人共享生活和工作空间时,我们希望这些机器人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和我们一样从容自由地使用空间,而非成为单纯的工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考虑机器人的需求和特点:为弱势群体提供的无障碍网络也会成为各种机器人自由行动的环境;我们还要为自动驾驶汽车配置专门的路权,为电动飞行器和无人机设计起降平台,为机器人提供专门的充电区域。这些设计不仅能提高机器人的效率,还能减少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摩擦,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智慧韧性
未来城市与智慧城市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关注点并不限于智能化本身。未来城市本质上是探讨在数字空间作用下,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运行逻辑的重构。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是未来城市最重要的支点和工具,而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安全减灾等城市系统和实体空间的全面变革,以及市民体验和福祉的改善,才是其最终目标。
在2024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深圳市获得最高奖项——「城市大奖」。作为全球智慧城市的代表,「城市运转聪明智慧」,也是2035总规提及的重要亮点。城市的本质是通过设施与服务的集中供给,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工业时代,我们靠生产更多的产品和空间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未来城市中,我们则会更多依靠存量的设施与服务资源,通过数字空间的计算与连接实现精确的供需匹配,提高各系统运行效率,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2035总规提出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圳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极速宽带、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全球数字能源」四大先锋城市,是全面实现城市智慧和韧性的保障。在这些数字化纽带的连接下,物质生产与转移的自动化甚至自主化,逐渐转为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主导;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互联网的普及,则会使人居空间进一步摆脱集中能源供给方式的束缚。类似的,城市各子系统内部组成部分之间都在发生解耦并重新灵活组合,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和生活形态。这些变革都是以泛在网络和感知、计算能力为前提的。
从深圳2035总规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城市图景。在这个图景中,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数字技术是城市运行的重要支撑,而以人为本、包容多元则是城市的核心价值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描绘人机友好的未来城市蓝图,共同开创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一个创新引领、数字赋能、人机友好、包容多元的未来城市,正在向我们走来!
相关专题:
解读深圳2035
整理:南方+记者 马芳
图片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图片
【作者】 马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