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国产芯片迎来好消息,中芯国际新工厂实现量产,何时超越台积电?

2024-10-18科技

近期,内地芯片代工业的佼佼者中芯国际更新了其新工厂的进展状况:中芯深圳已进入生产阶段,中芯京城预计在下半年投产,中芯东方则有望在年底完成生产线贯通,而中芯西青目前仍在建设当中。

据透露,中芯国际的这几家工厂均采用14nm和28nm的成熟工艺,项目投产后,将使中芯国际的总产能提升近两倍,显著增强公司的整体实力。

中芯国际表示,这些新增产能的70%将服务于国内市场,30%则供应给海外客户。同时,部分产能为共享资源,旨在满足客户的动态需求,特别是针对面板行业、模拟电路、CIS等特定细分市场。

中芯国际还强调,公司将加强与终端市场的沟通,全力配合新产品的发布,做好生产线调整与配套,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增长周期。

然而,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随之而来:中芯国际的7nm工艺能否实现量产?未来,公司是否具备与台积电、三星等先进厂商竞争的实力?

7nm难不住梁孟松

7nm是芯片制造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代表着更高的制造水平、更精密的制造设备以及更复杂的半导体材料。目前,仅有台积电和三星成功实现了7nm及以下工艺的量产。

在梁孟松的带领下,中芯国际作为内地芯片代工业的领军企业,短短三年内便实现了14nm和12nm的量产,距离7nm仅一步之遥。

海外媒体及多位专家纷纷表示:「7nm芯片工艺难不住梁孟松」。

正当业界期待中芯国际何时能突破7nm时,一场离职风波突然爆发。

2020年12月16日,一封「梁孟松的辞职信」公之于众。信中,梁孟松提到:「加入中芯国际三年来,我完成了同行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任务。7nm技术已经开发完成,可以实现风险量产,而5nm和3nm的最关键技术也已开始有序研发。」

此消息一出,中芯国际在二级市场上的市值一天内蒸发了400亿。资本市场纷纷对中芯国际,甚至是对「中国芯」持悲观态度。

中芯国际曾一度被视为「全村人的希望」,因为这家公司曾涌现出两位杰出的CEO:张汝京和梁孟松。

张汝京曾在美国留学,攻读电子学专业,毕业后加入德州仪器,其顶头上司正是集成电路的发明人杰克·基尔比。

张汝京曾一口气建造了10座芯片工厂,被誉为「建厂大王」。回国后,他先后创立了世大半导体和中芯国际,但在与台积电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最终选择离职。

张汝京离职后,中芯国际一度陷入混乱,内斗、离职、亏损接踵而至,直到国资介入才逐步恢复正常。然而,在工艺制程方面,公司仍严重落后。

2017年10月,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担任公司CEO,中芯国际的战略也随之从「平稳过渡」转向「进军先进制程」。

在梁孟松的带领下,2000多名工程师日夜奋战,成功实现了14nm和12nm工艺的量产,并完成了7nm技术的开发。这一成就,其他公司用了整整十年才达到。

那么,梁孟松为何如此厉害?

首先,他的理论基础扎实:

梁孟松是电子工程学家,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曾先后在AMD、台积电、三星电子担任重要职务,后任中芯国际CEO。

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电机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是著名的FinFET发明人胡正明。

梁孟松拥有多项专利,如「集成电路结构的形成方法」和「集成电路形成方法与电子组件」等。在美国专利局的资料库中,他参与发明的半导体技术专利多达181件,且全部涉及最先进、最专业、最重要的先进制程研发。

其次,他的实践经验丰富:

1992年,梁孟松加入台积电,开始学习技术经验。

2003年,台积电与IBM在130nm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张忠谋任命蒋尚义和梁孟松共同负责技术研发。

最终,台积电率先突破了130nm工艺,成功击败了IBM。在表彰会上,蒋尚义被记为首功,梁孟松次之。

2006年,因遭受排挤,梁孟松从台积电离职,竞业协议到期后加入了三星电子。时任会长李健熙对梁孟松赞不绝口,称他为芯片界的比尔·盖茨。

在三星,梁孟松获得了更大的权力、自由和尊重。他视察了三星的芯片制造工厂后,提议跳过20nm制程,直接从28nm升级到14nm。

这是一个大胆的提议,意味着要跨越20nm和16nm两个制程,难度极大。如果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三星会长李健熙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梁孟松的提议。

在梁孟松的带领下,三星成功攻克了14nm制程,比台积电还要早半年。然而,这一成就也让梁孟松卷入了一场与前东家的官司,这场官司一打就是四年。

最终,三星败诉。判决结果规定,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梁孟松不得以任何形式为三星提供服务;限制结束后,他也不能到台积电的竞争对手公司工作。

2017年10月,梁孟松加入了中芯国际,担任公司CEO,全面负责工作。

在短短三年内,他带领中芯国际实现了从28nm到7nm的跨越式发展,并将14nm工艺的良品率提高到了95%。

最后,他的管理能力出色:

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后,推行了半军事化管理。

他带有台企的管理风格,曾在大会上表示,与台积电、三星相比,中芯国际缺乏自己的公司文化,而这种文化首先要讲规矩。

梁孟松自己每天8点到公司,晚上7点下班,同时也要求下属做到这一点。除了上班时间外,他还对出门次数、抽烟次数以及窗帘的拉开和关闭时间作出了具体要求。

在半军事化管理下,中芯国际开始变得高度规格化,业务上的每个问题都有了严密的处理流程。这种规矩恰好符合了芯片制造领域的严苛要求。

总的来说,芯片制造领域不缺CEO人选,但缺少拥有强大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军人物。而梁孟松恰好就是这样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中芯国际愿意加薪、送房来全力留住他的原因。

对于中芯国际来说,7nm的未来终究要靠梁孟松!

那么,中芯国际能否逆袭台积电呢?

谈及中芯国际超越台积电,不少人或许会嗤之以鼻,毕竟两者之间的实力鸿沟显而易见。

2022年,中芯国际的营业收入达到了495.16亿元,而台积电则高达5025.84亿元,两者营收相差整整十倍。

在工艺制程上,台积电已成功量产3纳米工艺,而中芯国际则仍停留在12纳米,两者相差三代之多。

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似乎超越无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以面板行业为例,2018年韩国OLED屏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三星和LG分别占据了89%和9%的市场份额,而中国OLED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短短四年间,中国面板企业便实现了惊人逆袭。2022年第三季度,国产OLED屏市场份额已迅速增长至10%,四年内增长了十倍。在智能手机OLED屏市场,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30%,同比增长50%。韩国OLED屏的市场份额则大幅下滑。

2023年5月11日,中国京东方集团对多家三星在华公司提起了侵害发明专利权诉讼,相关案件即将在重庆开庭审理。如今,京东方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CD面板厂商,其柔性OLED面板出货量在国内保持第一,全球排名第二。

可以说,中国的OLED企业已经具备了与三星全面抗衡的实力。

那么,在芯片代工领域,我们还能断言中芯国际永远无法超越台积电吗?

中芯国际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背靠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庞大的人才储备以及日益崛起的中国制造能力。

2022年,全球芯片销售额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进口芯片额就达到了2.9万亿元,占比超过70%。可以说,中国市场养活了全球半数以上的芯片代工厂。如果我们全面采用「中国芯」,那么将有一半的海外工厂面临关门大吉的境地,而中芯国际的实力则将得到极大提升。

在人才方面,中国每年有1000万大学毕业生,如此庞大的人才库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勤奋和守纪精神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人才队伍是芯片制造最坚实的基础。

中国制造能力如今已今非昔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造能力系统,拥有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及高效的交通系统。苹果多次喊话要转移产业链,但至今仍未离开中国;曹德旺在美国建厂后,成本直接飙升;特斯拉选择在上海开设工厂,并提供了高薪待遇。

在芯片领域,长江存储已成功逆袭三星、SK海力士;中芯国际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厂;国产光刻机已突破28纳米技术。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

而台积电则正面临着「撕裂」的困境。其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迟迟未能开工,美国员工不服从管理,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等问题让台积电头疼不已。这种撕裂在美国所谓的「制造业回迁」中将会愈演愈烈,其竞争实力必将大打折扣。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国产EUV光刻机取得突破,中芯国际将能够量产7纳米工艺。届时,华为将成为其第一大客户。当华为重返巅峰时,中芯国际将具备与三星、台积电竞争的实力。

展望未来,中芯国际在成熟领域的规模将持续扩大,2024年有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在突破7纳米、5纳米的过程中,竞争将更加激烈,挑战也将更加严峻。

在此关键时刻,我们应团结一心,支持国产。切勿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中国芯片正在经历聚变,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成功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失败则功亏一篑、满盘皆输。

此刻,中国芯片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支持,哪怕只是一个点赞、一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