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人工智能,中美差距是怎么拉大的?

2024-02-19科技

人工智能,中国落伍了吗?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横空出世,当即轰动了世界,它的惊天才能让所有人都惊呼人类进入了新的人工智能时代。一年多之后,2024年2月15日,chatGPT的开发者OpenAI再次震惊世界。它发布了世界上首个视频生成模型Sora,能够根据一段文字描述,直接生成逼真的视频内容。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从人物和动物到郁郁葱葱的风景、城市场景、花园,无不栩栩如生。在视频中,Sora不仅能准确呈现细节,还能理解物体在物理世界中的存在,比如一大群纸飞机在树林中飞过,Sora知道碰撞后会发生什么,并表现其中的光影变化。

图片来源:https://medriva.com/

今天,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已经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潜力和应用价值,已成为了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我国人工智能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技术世界领先等,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国家的重视和发展战略。

但不得不说,在最近几年的人工智能发展热潮中,硅谷一直领跑世界,中国总体呈现了落伍的态势。以至于Sora模型发布后,360董事长周鸿祎很快发文感叹,科技竞争最终比拼的是让人才密度和深厚积累,美国公司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了中国公司,这样看来中国跟美国的 AI 差距可能还在加大。

那么,我们从硅谷的领跑中能学到什么?

硅谷:自由与实用的基因

硅谷,这片仅占美国领土面积0.007%的土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引领着全球信息革命的风潮,汇聚了苹果、英特尔、谷歌、脸书等一大批科技巨头。英国风险投资公司Atomico发布的【2020年欧洲科技状况报告】显示,在硅谷,每10万人就拥有1.4家独角兽公司。

硅谷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以斯坦福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代表的美国西部大学集群,这些大学深厚的人才密度和强大的学术积累一直是硅谷腾飞的强大发动机。而这些在二战后才崛起的美国西部名校与美国东部老牌的常春藤名校有着完全迥异的风格,这才成就了硅谷的今天。

斯坦福大学的创建正逢美国产业革命和高等教育改革之时,这使它的办学理念无不刻着时代的烙印,无不显示着务实、创业的精神。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让自由之风劲吹」。校训的含义就是鼓励和保证学生和教员能自由无阻地从事教学和相关的学科研究。

相比理论式教育,斯坦福更倾向实用主义,「如果要成为大学的顶尖教授,至少要创办过一家公司。」这是斯坦福大学里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师生所创办的衍生企业,很大程度上成为硅谷能够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起点,这些创始人后来戏称自己是「牛仔」或「先驱」,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最初都是学生。

曾经有位叫查克·艾斯利的斯坦福教授,也是该校「技术风险投资项目」的一员,他把「斯坦福+硅谷」模式,解释为是科学家、天使投资人、VC等自下而上的驱动,组织上要扁平,文化上强调创造力。后人在总结硅谷奇迹时,把相关因素进一步归结为5个方面:历史的机缘、活跃的风投资本、前沿的科学技术、政策的支持,以及热情的创业文化。

对创业者的宽容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装成功直到你成功),这原本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方法:通过盲目自信和乐观的心态,一个人可以实现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事。在硅谷,这句话成了年轻人的创业信条:先吹嘘你的想法,再通过吸引资本和人才的方式努力地现实中追赶你的目标,直到你实现了它。不少创业者将其奉为圣经,他们用一个好故事吸引投资人的注意力,营造出一种乐观情绪,并为下一轮融资做好准备。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硅谷创业者,信奉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它对硅谷创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爱迪生可能是践行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信条最早的鼻祖。因为在爱迪生之前,人类研究灯泡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但爱迪生是第一个在还没有做出灯泡前就声称自己发明了白炽灯泡的人,在拿到投资人的钱后,他花了4年的时间做各种实验,失败了多次,把钱快烧光时才做出了耐用灯泡。

事实上,在这种信条的推动下,硅谷先后出现了苹果、特斯拉以及后来的Uber、Zenefits等一批非常成功的明星高科技企业家。这些公司都是从一个新的概念成长起来的。

苹果iPhone刚问世时,只是一个可以勉强工作的原型,死机、系统崩溃、网络中断……所有一切手机上的问题都在iPhone上发生了。这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时,乔布斯就成功地让投资者和消费者相信了这是一场手机界颠覆性的革命。

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同样是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高手:当没有人把电动车当回事、也没有人相信发出去的火箭还能回收时,他成功地让自己和商界都相信了这一切皆由可能。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这种创业文化,天生带有吹嘘以至于欺骗的特质,如果操作不当,就沦为骗子。2020年,曾经估值高达90亿美元的硅谷医疗高科技血液诊断公司Theranos因公司核心业务涉嫌欺诈,受到了多家机构的调查,估值清零。Theranos公司的美女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尔姆斯被提起公诉,等待审判。

这类欺诈性案件一出现,就会让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这句至理名言蒙上阴影,被一些人指责硅谷文化乌烟瘴气。但是,事件过后,硅谷仍然会张开热情的怀抱。

因为,从创业者的角度,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创业者描绘的未来是一种以前不存在的新事物,他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向投资人推销你的愿景,无论知不知道它是否会起作用。从投资人的角度,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也鼓励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硅谷的风险投资者出手的项目,十有八九的结果是不了了之,而他们寄希望于那个唯一剩下的成功项目能带来惊人的回报率。

创新教育从青少年抓起

长期以来,中国有着领先世界、引以为傲的基础教育,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应试能力强,数学技能在全世界也数一数二。可是,在这样一个创新瞬息万变的时代,过于重视扎实的基础知识,而缺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硅谷那样的自由与冒险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将难以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

美国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全面低于中国学生,但美国高校招收学生并不只是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看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美国学生喜欢动手、喜欢质疑、喜欢鼓捣各种稀奇古怪的事物,他们的创新能力普遍高于中国学生。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我国教育界也喊了很多年,但实际改变不大,因为每个师生都面临着中高考的任务,必须按照中高考的要求培养学生。必须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扭转唯分数、唯升学评价体系,让学校教育真正重视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

同时,对学历教育的畸形倚重也是教育创新的一大阻碍。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年轻人都是读完本科就完全胜任工作了,极少数有专业兴趣的人才会去读硕、读博,像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乃至现在最著名的OpenAI创始人,无不是中途辍学就去创业,此后除了拿个荣誉学位外,连正儿八经的的本科文凭都没有。而中国的用人单位几乎以文凭来衡量才能,非985、211的本科生在职场上几乎找不到立足之地。

近年来,我们也在大力引入人工智能教育,但仍然脱不开知识化倾向,过于强调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这和传统课程教育重视知识灌输,并无二致,对提高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没有什么助益。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带来职业格局的颠覆性变化。为此,仅调整学校办学,新增专业、课程的思维是行不通的,唯有转变重视知识教育的传统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