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以内的油车全部阵亡了,头一次空气弹簧+CDC电磁减震,又运动又舒服」。
网传一张图,没有头、没有尾的点评小米SU7试驾体验感,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于这种完全在瞎说、夸张的措辞,根本没有必要理会。
评论区的网友也亲切的称之为「粗粮粉丝」。
小米SU7将会在3月28日公布真正售价,这在汽车圈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动静,要承认小米首款车型的重要性,毕竟这是雷军赌上很多年心血的产品。
当然,也需要站在机械角度、市场角度来分析,如果这台小米SU7真的能让200万以内的油车全部阵亡,这也意味着保时捷、奔驰、宝马、奥迪等一票百年企业,在造车这件事儿上不如一个还没有一台车正式开卖的小米汽车。
营销是正确的将产品力打出来,而不是用这种魔幻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
小米SU7的定位是一台5米级的纯电动轿车,但因为结构设计、电池包的问题,虽然尺寸较大,但所有企业至今都还没有解决结构设计带来的「压缩空间」问题。
小米使用的电池包依然是采购而来,其供应商提供的电池包尺寸巨大,并且厚度明显,这对于一台定位运动的轿车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
一个是,定位运动的产品本身就需要更低的离地间隙,这一定会压缩车内的乘坐空间和乘坐姿态,另一个是,所有的电池包都会抢占乘坐空间,这也导致小米SU7会面临车内竖向空间不够出色的问题。
小米卢伟冰不久前想要解读小米SU7的空间表现,雷军也展示过小米SU7的后备箱空间,但结果都不太出色,本身就是纯电动、轿车的双重定位挤压了乘坐空间。
至于「粗粮粉丝」 表示的「200万以内油车全部阵亡了」,只能从未来的销售局面分析。
从市场角度分析,20万以上的纯电动轿车,销量表现都不乐观,市场中销量最好的车型为Model 3,单月销量为万台左右,其次为ZEEKR 007、汉EV等车型。
的确,小米的智能化生态是一个重要的卖点,但汽车消费逻辑和手机完全不同。
汽车需要兼顾的是品牌价值、舒适度、空间表现,性能、操控、生态智能是第二梯队吸引力,目前来看,小米SU7的造型设计不落俗套,可以吸引不少消费者。
但问题是,其如何用定价来引导用户专精于性能、运动、操控,而放弃一台车最基本的空间优势。
特斯拉已经给出了答案,中期改款车型Model 3算得上最近几年特斯拉的重磅车型之一,但依然比不上产品力落后的Model Y,就是因为后者拥有更大的尺寸、更好的空间以及更出色的舒适度。
关于200万以内油车是不是要败北小米SU7这件事儿我们不谈,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低级、抛弃事实的个人主观言论。
从市场角度出发,小米汽车想要成功,单靠一款小米SU7的压力巨大,一方面是作为第一台车,市场的观望态度会更多一些,产品是否稳定需要考验,而所谓的「粉丝」群体,能够刷卡购买一台20万左右纯电动轿车这件事儿,需要分析。
单单靠一句「小米粉丝群体庞大」不能解决市场压力。
另一方面是,小米SU7的对手更加强势,20万以上市场的消费主要方向是燃油车、混合动力车型、纯电动SUV,最后才是纯电动轿车。
筛选到最后,有多少用户会选择小米SU7就是一件需要考量的事情。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2024年卷的如此厉害的市场中,一台定位运动、纯电动、轿车的产品,是很难真正打开大市场的,而小米的重点大概率是在第二、第三台车型上,选择将用户需求纳入到产品基因中的车型,才有可能成功。
否则,在目前强者如云的市场中,想要靠粉丝群体和营销取胜,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