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骏峰(左一)与同事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姚骏峰,中国船舶集团海舟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运营交付部副部长(主持工作),负责公司运营交付管理及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搭建软件研发运维协同平台,完善集成式产品开发体系,带领团队「从0到1」构建海舟信息化能力,建立商务供应链制度流程数字化样板工程,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等。
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工业软件旗舰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海舟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有着一股特别的干劲,希望用最高效率、最短时间,补齐我国在工业软件方面的短板,使我国船舶工业的数字化水平能匹配全球造船「老大」的地位。身处这样一个团队,姚骏峰同样深感使命在肩。
姚骏峰曾在机器人技术领域专攻10多年,取得不少亮眼成果。而今,进入中船海舟担任运营交付部负责人,他在公司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尝试跨界创新,将机器人的技术和创新理念引入企业数字化转型,以系统工程方式持续打造「数字海舟」,加速工业软件创新步伐。
心结
2022年成立的中船海舟是中国船舶集团工业软件工程的牵头单位,负责架构设计、软件研发、标准制定、技术测评等工作。简而言之,中船海舟就是要背靠集团,着力打造自己的船舶工业软件。
身为中船海舟最早的员工之一,姚骏峰加入公司的背后,有着一个「10年心结」。大学毕业时,他差点应聘进入一家外资工业软件公司,但实习时他发现,这家公司的核心技术全留在境外,中国员工完全接触不到。这让从小胸怀技术梦、强国梦的姚骏峰一下就感受到强烈冲击:「凭什么?」
的确,在工业软件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产品自主化率不高,关键技术储备不足。中国船舶集团虽已连续多年坐稳全球最大船企宝座,但他们意识到,必须抓紧时机,补上这方面的短板。近年来,国家对于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越来越重视,船舶产业链上下游在发展,使用国产工业软件方面的共识越来越强,加上船企在数字化领域的积累越来越厚,发展自主工业软件机遇前所未有。
跨界
对中船海舟来说,既要在技术上加速奔跑、急起直追,尽快用高质量的国产软件支撑船舶工业发展,也要兼顾企业发展,基于市场规律,用合理的团队规模和研发投入做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姚骏峰的职责,是和同事们一道为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搭建软硬件底座,从而支撑企业数字化运营,形成敏捷、高效的产品开发平台。
在加盟中船海舟之前,姚骏峰曾专注于机器人和自动控制领域10多年。他说,机器人的研发思路可以归结为「感知-决策-执行」,也就是利用各种传感器采集数据,让机器人能「看」「听」「感觉」,随后基于这些感知,形成决策,最终执行任务。
如果将机器人看成单个智能体,那么,企业就是群体智能的集合,其数字化运营完全可以近似按照机器人的逻辑,充分汇集、分析内外部数据,驱动决策,最终转化为执行力和产品。要形成这样一条前后贯通的「感知-决策-执行」链路,就需要用数智化技术和理念,打破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让各个部门能协同,让各种数据能流动,让业务运转更透明,从而使数据全面赋能企业。
高效
作为重要的数字化工具,工业软件通常拥有数千万行代码,需要一支三四百人的团队花上3到5年时间才能完成开发。在中船海舟,这个极富挑战性的过程被大大压缩了。
去年12月,中船海舟完成首次产品发布,国产三维设计软件珊瑚Marine1.0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虎魄PLM1.0一亮相,就成为我国船舶工业软件领域的标杆。这也意味着,中船海舟仅靠200多人的精简团队和一年左右时间就拿出了产品。
姚骏峰说,基于「数字底座」,中船海舟在上海和武汉的研发团队虽然远隔千里,仍可紧密连接、在一个平台上开发。公司内部构建了一个全程「无断点」的数据采集和流转体系,支持各部门高质量协同,管理层高效率决策。
姚骏峰说,预计到今年底,他们有望发布全新2.0版系列软件产品。实际上,由于末端(用户)和前端(开发)之间协同不足,全球工业软件领域迄今都没能很好满足船舶行业的需求。中船海舟过往的实践已初步证明,通过打造「数字原生企业」,开发数字化工具,他们完全有可能将「后发」变成优势,在数字时代为船舶行业的远航注入新动能。
作者:张懿
文:张懿图:采访对象提供编辑:唐玮婕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