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就业岗位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许多重复性、低技能的工作可以被自动化取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创造出许多新的就业机会,比如数据分析师、机器学习工程师、人工智能伦理师等新兴职业将会迎来更多的需求。
近日,英国智库——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报告警告称,若当前的政府政策不改变,多达800万英国职工面临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风险,且不会带来任何经济收益。该智库称,AI已经影响了英国员工所做工作的11%;如果企业更深入地整合这项技术,这一数字可能会上升到近60%。非全职、入门级和客户服务等后台工作面临的风险最大,但高薪工作将越来越受到影响。
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Carsten Jung表示,现有的生成式AI能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市场陷入严重混乱,也可能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就业末日并非不可避免,政府、雇主和工会现在有机会做出关键的设计决策,以确保很好地管理这项新技术。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可能会为时已晚。」
从「人工智能技术岗位威胁论」看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情况: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不应求
根据脉脉发布的【2023人工智能人才洞察报告】,截至2023年8月,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岗位数量已经达到了2022年全年的水平。随着新岗位数量的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2022年,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供需比为0.63,而在2023年1-8月,这一比例下降至0.39,相当于5个岗位竞争2个人才。
——人工智能人才市场分析
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之一,决定了人工智能系统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实现自主学习以及应对复杂问题时的效能和智能化程度。截止2023年8月,算法工程师成为人工智能行业最热招岗位,新发岗位占比接近一半,达到46.45%。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岗位占比分别为11.04%和6.68%,位居第二、第三。
——人工智能分行业岗位需求
截止2023年8月,20.78%的新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岗位来自互联网行业,其次是新生活服务(7.99%)、游戏(7.78%)、电商零售(7.59%)、新金融科技(5.98%)。对比可见,互联网企业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人工智能人才政策汇总
相较于国外,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培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加快推进,多层次地促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成。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2019年,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得首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2020年3月,教育部再次审批通过180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
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2020年3月,科技部等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从政策上的颁布可发现,我国人工智能人才政策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基础层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的行业和岗位,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对劳动力培养及再就业作专项研究,并且提前、主动做好应对。关注通用人工智能对社会各行业带来的冲击,加快建设新的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课程培养体系,特别是加快对通用人工智能赋能软件代码、语言学习、艺术创意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原校长吕建表示,AI时代,即使知识体系学得再好,可能不出5年就会被淘汰,所以,「要学知识体系背后的东西。第一个是思维体系,有了思维体系,才能谈创造人才培养;第二个是创造体系。什么样的人可以创造?就是知行合一的人。」吕建指出,AI时代,要将这些知识体系背后的东西都学到了,才能保证不被AI迅速淘汰。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