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触草木尽死」的永州异蛇,是柳宗元虚构,还是已经灭绝的物种?

2024-08-18科学

在永州的乡间,有一种奇特的蛇类出没:它们有着黑色的身躯,上面点缀着白色的斑纹,每当它们触碰到草木,那些植物便迅速枯萎;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蛇一旦咬人,几乎无人能抵挡其毒性……

说到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的人甚至能轻松脱口而出。在这篇文章里,最让人心生好奇的非那「奇蛇」莫属,据说它经过的地方,连一根杂草都不留。试想,若真有此等神秘生物存于世,不论是在永州的一隅,还是放眼广袤无垠的地球,它定能稳坐「霸主」之位,无人能敌!

【寻找永州异蛇】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段很火的视频,讲的是一位画家在户外进行创作时,偶遇了一条手臂般粗大的蛇。这条蛇的身体由黑白两色交织而成,行动起来异常迅速,让人印象深刻。

画家被一条突然现身的大蛇吓得魂飞魄散,等他缓过神来,那蛇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他顺着蛇逃跑的方向一路追寻,竟意外发现,凡是那蛇经过之处,草地都变得枯黄一片,令人啧啧称奇。

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永州奇特的蛇」吗?听起来真是让人惊奇不已,仿佛是从古老传说中走出来的神秘生物。

之后,调查小组采纳了画家给出的信息,亲自前往当地进行深入的探访和搜索。他们的目标是寻找一种特别的蛇,这种蛇的体型粗得像人的手臂,拥有黑白相间的斑纹,最关键的是,它拥有让周围植物枯萎的奇异能力。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未如大家所愿。尽管我们竭尽全力,通过各种途径搜寻,确实发现了不少关于异蛇的神秘传说和历史记载,但遗憾的是,异蛇的真面目始终未能揭晓。我们所能找到的,只是与异蛇特征相似度较高的五步蛇和银环蛇,这不禁让人感到一丝失落和惋惜。

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对永州地区的神秘异蛇充满了好奇,纷纷踏上探寻真相的旅程。然而,这些探索大多以发现五步蛇或银环蛇而告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原因其实很简单:

五步蛇,大家也叫它白花蛇,长得那叫一个特别,黑色的身体带着白色的花纹,完全就是异蛇里「黑底白花」的经典模样。这蛇还特别爱躲在那些干枯的草木和落叶堆里,你瞅见那草木枯萎的样子,可能会误以为是蛇给「害」的,所以说起来就像是「手碰草木,皆枯而亡」似的。而说到它的毒性,哎哟,那可真不是盖的,从「五步蛇」这名字你就能感觉到它的厉害,一旦被它咬上一口,那毒发作起来,速度快得惊人!

银环蛇,这种蛇类在南方地区颇为常见,其毒性在陆地上的毒蛇中堪称世界第四,更是被誉为中国毒性之最!它的身体上布满了鲜明的黑白相间条纹,恰似「黑底白斑」的优雅图案,正因如此,有些人猜测永州异蛇或许指的就是银环蛇。

石韦

虽然这些分析听起来挺有逻辑,但实际上这两种蛇并没有「触碰草木即死」的超能力。五步蛇喜欢蜷缩在枯草上的习性,容易让人误以为它们有这样的魔力。【捕蛇者说】里描绘的那种奇异之蛇,真的能令草木枯萎吗?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清朝袁枚的一篇作品中寻找答案!

在【子不语】这部古籍中,有一则关于「蛇王」的传奇故事,说的是咱们现在说的湖南湖北那块儿地方,曾经有过一种奇特的蛇中之王。这蛇王啊,长得跟【山海经】里描述的神秘帝江有几分相似,既没耳朵也没眼睛鼻子,连爪子都省了,偏偏长了张吓人的大嘴。它行动起来,不像咱们常见的蛇那样蜿蜒滑行,而是靠着身体的滚动和蠕动前进。更离奇的是,只要这蛇王经过的地方,草木就像是被抽走了生机,纷纷枯萎凋零,场面骇人听闻。

【子不语】里描绘的蛇王,其威猛超乎永州奇蛇之上,它专以庞大的蟒蛇与恶毒的蛇类为食,一旦被其吞噬,那些蛇便如同遭遇了溶解术,仅余一滩清水。而若是不幸的人类触碰到它,下场亦是同样凄惨,瞬间化为乌有,只余下深邃的黑水。这蛇王,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科幻怪物,浑身上下仿佛携带着致命的化学武器,令人闻风丧胆。

之后,洞庭湖畔的老渔民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那就是利用长竹竿和铁叉,将一百多个馒头串好,缓缓递到巨蛇的嘴边。每当它张口欲吸时,就迅速替换上新的馒头。起初,馒头在蛇腹中迅速溶解,仿佛泥泞不堪;随后,馒头仅是被染成深黑色;渐渐地,颜色转为了暗沉的黄色;最终,竟然神奇地变成了鲜艳的红色。

在不断地替换馒头的过程中,馒头的颜色终于停止了变化,蛇王也随之失去了它那神秘莫测的毒性,变成了一条寻常的蛇。这时候,村民们才敢靠近,齐心协力地将它捕获。

【子不语】中汇集的故事多数属于虚构创作,但其中有一个说法挺有意思,就是它提到蛇类能令周围植物凋零枯萎,这个细节竟与柳宗元笔下的描述不谋而合。这不禁让人遐想,世间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种「草木杀手」般的蛇类——「除草蛇」?还是说,这种奇异生物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抹遗痕,如今已难觅其踪,甚至可能早已灭绝?

从科学的视角来看,当我们想要让草木停止生长并枯萎时,最常用的手段便是借助除草剂。这种方法的运作机理相当直接,就是将化学药剂均匀地喷洒在植物的表面。一旦植物吸收了这些药剂,它们内部的化学平衡就会被打破。具体来说,这些化学物质会干扰植物体内氨基酸的正常合成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干扰会累积并加剧,最终导致植物因无法维持生命活动而枯萎。

如果不选择化学药剂这条路,我们就得亲自动手,来个「连根拔起」,这样才能确保植物彻底枯萎。有人可能会想,用酸性或碱性的液体来「烤焦」植物也是个办法,但关键得让这些液体直达植物的心脏——根部。如果只是让叶子或茎部遭殃,那么过不了多久,植物就会像古诗里说的那样,「野火虽烧不尽,春风一吹又茂盛」。

蛇的爬行并不能真的让植物枯萎,即使它们身体或许带有酸性或碱性成分,那也不过是让植物的叶子和茎受到一些灼伤,远远达不到让植物彻底死亡的程度。要想通过蛇的身体来产生类似除草剂的强力化学物质,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

【永州异蛇是否真实存在?】

深入思考后,我觉得柳宗元所描绘的那种奇异之蛇很可能只是他的想象之物,并非真实存在。至于那个「捕蛇以代税」的故事,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它或许只是虚构的情节,而非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换个角度来说,免税政策的制定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捕蛇者说】并非单纯描绘湖南地区的奇异毒蛇,而是借以揭示:在昔日的时代背景下,官府繁重的税赋如同毒蛇般狰狞可怖,其威慑力甚至超越了自然界中的毒蛇,让百姓深感恐惧与无助。

在永州,有这么一位蒋姓的捕蛇高手,他每年只需捕捉两条罕见的毒蛇,作为贡品呈给朝廷,便能免去一整年的苛捐杂税。然而,这些毒蛇异常凶猛,捕捉它们绝非易事,风险重重。正因这份危险,这位捕蛇人的祖父和父亲都不幸丧命于蛇口之下。

柳宗元心中充满了同情,想要替捕蛇人向朝廷求情,让他不再承担这份危险的工作。然而,捕蛇人却有自己的考量。在他看来,尽管捕蛇这份工作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只要每年按时上交两次蛇,就能换来一年的安稳生活。反之,如果失去了这份差事,他可能整年都会生活在焦虑与不安之中,无法安心度日。

【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是柳宗元在公元805年,也就是他被贬谪到永州那阵子写下的。那会儿,王叔文他们搞的永贞革新刚吃了败仗,柳宗元也因此受了牵连,被贬到了这里。这一待就是十年,直到公元815年,他才终于离开了永州。

【捕蛇者说】这部作品,其实是柳宗元在永州度过的十年光阴里精心撰写的。那时候,大唐的皇帝正是唐宪宗李纯。虽然李纯在晚年时期沉迷于方术之道,但回顾他初登帝位之时,确是勤勉有加,一手推动了被后世称颂的「元和中兴」盛世。

在永州这个地方,有些捕蛇人利用捕捉奇特的蛇来替代繁重的税收,这并不是皇帝亲自颁布的规定。实际上,是太医们打着皇帝的旗号,利用王室的权威,向永州地区征集这些蛇类。简单来说,就是太医们假借皇帝的命令,向永州人民征集异蛇,以此作为他们的一种征税方式。

唐宪宗李纯能够引领元和中兴的辉煌时代,他岂会容忍太医任意逾越职权?更别提那荒唐至极的设想——用蛇来直接抵税,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几乎不可能发生!

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税收都是支撑国家运作的基石。以唐朝初期为例,他们采取了「租庸调」这一税收制度。具体而言,每位百姓会被分配一定数量的田地,总计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作为日常耕种的分田,而剩下的二十亩则被称作永业田,这块田地享有免税的特权,让百姓能更安心地经营和传承。

表面上看,农民们虽然拥有二十亩田地且不必为此纳税,年终时似乎还能留下些余粮,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要知道,那些尊贵的王公贵族与神圣的僧侣们,他们所占有的田地是无需缴纳税款的。然而,这些免税的田地却间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为原本应由他们承担的税款,最终都会被转嫁到农民们的头上。这样一来,农民们就面临着沉重的税务压力,往往难以承受,导致他们交不起税。

后来,政府实施了「两税法」,这意味着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僧侣,都不再享有免税特权,大家都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每年,大家都需要缴纳两次税,而且缴纳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了。原本需要上交的谷物和布匹,现在都可以用等量的钱财来替代,这样不仅方便了大家,也让税收制度变得更加公平合理。

在【捕蛇者说】这篇作品中,提到的捕蛇人每年需上交两次蛇作为赋税,这暗示了当时社会可能普遍实行的是一种每年分两次征税的制度,类似于两税法。而在那个时代,想要免除这种税赋并非易事,唯有那些曾经为国家服过兵役的人,方能享受到这一特权,免遭税赋的重压。

显然,两税法推行之后,即便是尊贵的王公贵族与神圣的僧侣,也未能享受到免税的特殊待遇。那么,对于一位普通的太医而言,他又如何有能力或理由去给予捕蛇者这样不同寻常的优惠呢?这显然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既然捕到奇特的蛇可以免税,那么为什么那些捕蛇的人不选择饲养蛇类呢?【捕蛇者说】中提到的这一点,其实是在问:既然有这样的优惠,捕蛇者为何不转向养殖,以此享受免税的待遇呢?

我早晨小心翼翼地醒来,瞧了瞧我的罐子,发现我的小蛇还在里面,便安心地躺下继续休息。我细心照料它,时不时地还会把它带去献上,以示敬意。

这两段话其实是这样的:我捉到蛇后,就找了个陶罐把它安顿好。每次我轻轻地靠近陶罐,确认蛇还在里面安稳地待着,心里就踏实了,能安心地去休息。我细心照料着这条蛇,等到约定的时间一到,我就按时把它送出去。

显而易见,蒋师傅真是个养蛇的高手!他若能照顾好一条蛇,那养一群蛇对他来说也是小菜一碟,只要他能动动脑筋,想出办法来。毕竟,永州这地界儿上,可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在捕蛇养蛇,如果他想不出这法子,难道还担心别人也想不出来吗?

在【岭表录异】这部古籍中,详细描述了唐朝时期人们饲养蟒蛇并提取蛇胆的情景。每年,地方上都需要向朝廷献上珍贵的蟒蛇胆作为贡品,这一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地方官员的肩上。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当地涌现出了一批专门负责养蟒蛇的人。每当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到来,他们就会带着自己精心饲养的蟒蛇来到官府,当着官员的面,熟练地进行「割蛇取胆」的仪式,以确保蛇胆的新鲜与完整。这样的场景,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与尊重。

【岭表录异】这本书记录的故事背景,大致是唐朝的昭宗皇帝在位那会儿,换算成公元纪年,就是889年到896年这段时间。而柳宗元写他那篇【捕蛇者说】呢,得往前推个七八十年。想想看,就这几十年光景,民间养蛇的手艺不可能一蹴而就,变得多么高超。既然蟒蛇都能被人类驯养,那永州那儿的奇特蛇种,理论上来说,也完全有可能被养活、养好。更何况,养这种蛇还有个好处,那就是能免掉一部分税赋,对老百姓来说,可是个不小的诱惑呢!

结束语】

关于永州异蛇的真实身份,其实不必过分深究,毕竟在自然界中,我们从未见过能自带「除草功能」的蛇类。这样的描述或许只是传说或夸张的说法,而非真实存在的生物特性。所以,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更实际、更贴近生活的自然奇观上吧。

柳宗元创作【捕蛇者说】这篇作品,实际上是在以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当时朝廷税收制度的不满情绪。或许,这份不满还源自于他个人遭遇贬谪后的心境,让他对整个政治局势产生了更为复杂的情绪,既有失望也有批判。他用文字搭建了一座桥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无奈,同时也传递了自己对时局的深刻反思。

你们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吗?请在下面的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