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地理冷知识——新疆喀什

2024-07-21科学

喀什,是喀喇昆仑的冰峰雪岭、帕米尔的辽阔高远、塔克拉玛干的漫漫黄沙、叶尔羌河千年不倒的胡杨、丝绸之路和玄奘古道的悠远苍茫;是春秋到秦汉塞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汉人、羌人等的往来迁徙;是汉代疏勒、莎车、尉头、子合、西夜、蒲犁等西域诸国的分分合合;是唐代安西四镇的纵横开阖;是千百年来张骞、班超、法显、玄奘、马可·波罗、斯文·赫定等人的足迹和被夕阳拉长的背影……

穿越历史时空,喀什,分外厚重。

公路蜿蜒穿行于西昆仑山中的缝隙,从宽阔的塔什库尔干河谷通向的远方那片山间绿洲——瓦恰河谷。摄影/邹斌

一次次以大地为画布的体验式穿越, 穿越的是曾经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点滴和文化上历经千年未曾中断的「丝路」。

【汉书·西域传】中最早记载了丝绸之路的线路, 「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 至莎车,为南道 」, 「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 至疏勒,为北道 」。莎车即现在的喀什莎车县及附近地区,疏勒即今天喀什市及附近地区。 可见,不论南道还是北道,不论驿站还是驿馆,喀什都是古往今来未曾改变的枢纽之地。 多少怀抱不同目标的人不畏艰险地踏足这片土地,这里也曾为多少身心俱疲的旅者提供过栖息之所。

这座城市是重要的历史见证者,更是活力满满的鲜活人间。巴扎上熙熙攘攘、烤包子的香味弥散在迷宫般的街巷之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正在触摸古城的脉搏……

这片土地上,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融合、共生共存,和合共美。

▲暮云四合时,喀什古城里一条条主街上人间烟火满满。

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体验单元,在喀什地区 串联起一条深度感悟特殊地缘、亲见文明交融的体验线路 。这条经过 踏勘选点、甄别梳理 科旅线路 ,将是一条 有主题、有解读但无边界的引导系统

在这套系统里,对喀什的科学解读将被转化为多维度的科学体验。

比如我们推出的2024年度增刊——【喀什增刊】,梳理和讲述了喀什的山川大地、人文风物,通过中国国家地理特约专家、作者、摄影师的生动笔触和多元视角,去观察和发现喀什。无论心之向往还是亲自到达,都能拥有对这片土地的深入感知和科学理解。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地质学家、中国国家地理特约作者李忠东的笔触,从大地机理出发, 梳理和发现多重地理格局下的山河传奇。

若从地理地貌多样性的角度来讲,恐怕我国没有哪个地市州能与喀什相比。同时将雪山、冰川、高原、盆地、戈壁、沙漠、河流、峡谷等纳入版图,除了海洋地貌,几乎地球表面所有的地貌类型都在喀什可以寻找到。

大地隆起为高山,凹陷形成海洋或盆地,高山风化剥蚀的物质又被流水、冰川、风等搬运至盆地。于是高山与巨盆便让喀什的地貌格局脉络清晰,特色鲜明。

▲雪峰下的塔什库尔干河谷 摄影/高嵩

卷入这场「造景」运动的,便有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每一个都如雷贯耳, 喀什竟然将西部众多重要的地貌单元荟于一境,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天山是喀什的北境之山;昆仑山横亘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缘,这里同时也是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喀喇昆仑山把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连接起来,山势高亢、冰峰雪岭林立、冰川蜿蜒,是著名的极高山分布区和现代冰川分布区。

▲ 斯坦格尔冰川 摄影/郝沛

南北两列大山之间,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便卧于此,面积约33万多平方公里。盆地内的多样地貌呈环状分布:外围边缘与山地交会处,以砾石戈壁为主,中心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性沙漠 ——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与边缘之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有河流经过之处,形成条带状的绿洲。

▲ 绿洲上垄亩规整,房舍俨然,与曲线流动的黄色沙丘毗邻。

荒漠与绿洲形影相随,是喀什东部的最好写照,雪山不断提供水,盆山之间的巨大落差形成河流,河流带来土壤,也带来众多山地有机物与矿物质营养和生命的种子,甚至形成水汽通道,带来湿润空气,于是便有了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和代代相传的文明……

▲大漠驼铃 摄影/郝沛

▲牧羊人和他的羊群游弋在胡杨、柽柳、梭梭草、罗布麻等植被之间,这里,是他们的家园。摄影/邹斌

这里雪山、盆地、绿洲、河流,甚至沙漠都不单纯是自然之物,而是与人类有种呼应关系。我们在绿洲耕作穑稼,安家筑城,而貌似没有用的荒漠、雪山,我们同样赋予精神意义。因此,塔里木文明是一种绿洲文明。在历史上绿洲和荒漠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停转换,但每一次转换都几乎伴随旧文明的消失和新文明的兴起,楼兰等古城的废弃,便是例证。

分列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天山和昆仑山,在空间上大体均呈东西向平行展布,似乎永无交集的可能。其实并非如此,天山在向西延续,微微向南流逸,而呈弧形展布的昆仑山在西部也微微向北上翘,于是神奇的一幕便出现了,两大山脉就像向彼此伸出手臂,在喀什的西侧紧紧拥抱在一起。

▲ 「昆仑三雄」之一的公格尔九别峰。摄影/郝沛

从地图上看, 喀什绿洲正好处于两山怀抱之中,怡然接受两大山脉的呵护与滋养。 正是天山与昆仑山在塔里木盆地的相聚,将塔里木盆地的西侧封闭起来,从而避免中亚的荒漠区与塔里木盆地连成片。

▲慕士塔格 摄影/高嵩

【中国国家地理】的报道中曾经提及,天山向西开口形成的喇叭状地形,像是上帝专门设计的集水装置,从而成全了伊犁河谷的草原和林海,而塔里木盆地西侧的天山和昆仑山的收拢相拥,恰好形成一个东西两端开口的双喇叭结构,它有利于东西两端水汽聚集,两山会聚所形成的山地,随海拔升高也有利于水汽温度降低,形成雨雪。正因为此,在山地两侧,才有了费尔干纳盆地、瓦赫什谷地、阿赖山谷以及喀什绿洲、乌帕尔绿洲等荒漠区中的湿润区。

同样是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撒哈拉沙漠有很大区别。撒哈拉沙漠腹地没有河流,几乎没有植物,也几乎没有动物,它更为死寂,更像生命的禁区。

塔克拉玛干则不同,它有许多河流从南、北、西三个方向流向大漠腹地,河流的出现,像舞者的水袖,在大地上旋转、飞舞出柔美曲线。 沿河流两岸生长着胡杨和红柳,这些倔强的耐寒植物给荒漠带来生机和绿意,也成为荒漠中惊艳的风景。

▲塔里木盆地中的胡杨林 摄影/邹斌

河流和绿洲的出现顿时让这片土地变得完全不一样。这主要得益于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盆地型荒漠,四周皆为高山环绕,高山成为荒漠中的湿岛,孕育了滋养喀什的两条重要河流: 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这两条河流一北一南,像是两只从雪山伸出的臂膀,将喀什揽入怀中,演绎着雪山、绿洲和大漠的永恒传奇。

▲大漠、胡杨、河流千百年来彼此对视和角力,形成了壮丽的景观。摄影/郝沛

▲叶尔羌河,上游穿越帕米尔高原,多深切峡谷,

气势浩荡,冲出昆仑山后向北流淌,形成许多分支,

散布在冲积扇上。摄影/郝沛

雪山融水越过高地,一路劈山斩岩而来,在这里制造出一连串绿洲,然后消失于大漠。这是似乎所有内流型河流的宿命,它们没有终归大海的那一天,但只要是河流流淌过的地方,便有生机盎然的绿色,多如繁星的牛羊和代代相传的文明。河流把生命延续给了路过的树木、草根,留给了牛羊以及每一个活着的生命,这种以命换命的豪爽,符合这里的性格与特质。

从喀什至帕米尔高原,其地貌变化的精彩程度完全可以与青藏高原媲美,从沙漠至挂满冰川的雪山,甚至只需要2个小时的车程,地貌的转换之快,令人惊叹。

摄影/郝沛

▲ 红层与碧水,高原之上的撞色。

帕米尔高原其实没有平阔的高原面,而是由多条山脉和山脉之间的宽谷、盆地组成。大体呈南北走向的萨雷阔勒岭是解读帕米尔高原的关键,它不仅分割东、西帕米尔,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是叶尔羌河(塔里木河水系)和喷赤河(阿姆河水系)的分水岭和河源区。

▲白沙湖犹如群山怀抱中的蓝宝石,宁静而温柔。

摄影/李翔

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高大山脉,使帕米尔成为现代冰川汇聚之地。尤其是我国境内的东帕米尔,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慕士塔格峰海拔均在7000米以上,均成为冰川分布的中心。与雪山相对应的便是河谷。宽谷是帕米尔高原的独特之处,萨雷阔勒岭与昆仑山之间,就发育着一条长约200公里,宽数公里,大体呈南北向展布的高原河谷,这就是塔什库尔干河谷。

行走在喀喇昆仑主脊下的克勒青河谷中,就会与一条条大型冰川狭路相逢。摄影/汗斯

这条河谷北起阿克陶的木吉乡,南至红其拉甫口岸,一路雪山环绕、冰川蜿蜒、河溪纵横、湖泊密布,成了帕米尔的景观大道和美景富集地,历史上更留下了无数探险者、求法者、商贾驼队的身影。

慕士塔格峰与乔戈里峰。一北一南,共同守护着塔什库尔干。摄影/邹斌

▲ 帕米尔,金秋里的童趣。摄影/高嵩

帕米尔高原上的沟通、交流并不容易。这也许和独特的地理有关,貌似四通八达的河谷,却没有一条可以完整地穿越帕米尔,也无法通过这些河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帕米尔的一个点。各个盆地之间相互隔离,不同的族群各自独立发展,连接塔里木盆地和中亚的各个通道也仅仅只是通道,它们到了塔里木盆地的喀什才交织在一起。

自古至今,新疆这片土地与中原的联系从未间断。对中原王朝也许是边疆,但对于欧亚大陆而言,这里却是一个中心。可以说,正是中心与边疆,共同构成喀什地理的完整体系。

▲云上昆仑塔 摄影/晏强

从地理的角度,这里是众多山脉、高原、盆地的交会转承之地。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中亚荒漠皆在此相聚,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兴都库什山等皆以此为根基,向四周延伸,俨然万山之祖,群山中心。

▲ 公格尔峰 摄影/陈雷

从文化的角度,古老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皆通过这里交流融合,多种宗教都曾影响这里。

▲ 塔莎古道,已经渐行渐远。摄影/任立新

从地缘的角度,这里处于西亚、中亚、南亚、东亚的交汇点,丝绸之路在塔里木盆地东缘兵分南北两路,绕过塔里木盆地后又在喀什会合,然后穿越帕米尔高原通往印度、伊朗等地。

漫长的时光中,多个民族都曾将部族的希望托付给这方水草。铁马金戈、群雄逐鹿,碰撞既改变着这里的发展进程,也给这里带来了持续的更新、融合和活力。

▲ 莫尔佛塔 摄影/郝沛

▲ 行走了一天的昆仑驼帮正在生火休息。摄影/郝沛

喀什历来是商贸中心。【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彼时「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来自西方的香料、珍宝等,来自东方的织锦、瓷器、金银器等,在这里相遇,「街衢交互,廛市纠纷」,十分热闹。其中波斯的孜然(安息茴香)在这里找到了知音,它与羊肉的混合刺激着人们的味蕾,让新疆的美食顿时有了灵魂。

▲ 巴扎上,巨大的羊肉串令人注目。摄影/周成恩

▲ 潜心制作土陶的工匠。摄影/王振贵

早在清朝中叶,喀什便经过几次扩建成为「房屋稠密、街衢纵横、规模宏大、气象雄伟」的大都会,如今老城仍基本维持着古老的格局,28条主要街巷组成完整的新疆文化特色的迷宫城市街区。

▲喀什古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传统建筑密集交错,生活在其间的孩子们天真烂漫,笑容令人动容。摄影/邹斌 刘涵

如今,作为我国向中亚、西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喀什凭借「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区位优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支点、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盘龙古道盘旋在帕米尔高原之上 。摄影/李催彦

▲克孜勒河蜿蜒流过大地。摄影/ 吕永泰

高山阻挡暖湿气流,也成为河流的源头;荒漠与绿洲始终形影相随,此消彼长;帕米尔既是阻隔又是通道;雪山的极寒与沙漠的极热;既是远离海洋的边疆又是欧亚大陆的中心;静谧与繁华、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变化 …… 一系列貌似相互矛盾的词组在这里都达成了融合,成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这,就是喀什。

▲ 塔什库尔干的塔合曼湿地 摄影/邹斌

PART 02

科学体验

值得被读懂与分享的「高原之心」

在【中国国家地理·喀什增刊】的基础上,我们将用创意设计将喀什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系统的科学解读转化成知识可视化系统、系列视频等内容,结合中国国家地理红框装置、自然驿站等的互动科学体验单元,形成可感、可知、可体验的系列产品。

其中, 知识可视化系统 的色彩灵感取自于喀什古城的土黄色,这既是帕米尔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最为恒久的视觉印象,也是喀什古城和高台民居为代表的喀什地区人居环境的明显特征。从 大地、文化、生灵 三个维度,摘取沿途之中最具有识别性的体验点, 来展示该地区的交融与丰盛。

不同季节到达喀什的体验和感受、行走过程中的收获与思考,通过 系列视频 得以呈现。不仅用镜头记录万物生息、群山巍峨、绿洲在春日复苏,记录了文脉传承、技艺坚守、环境保护、共融发展……

我们还记录了与 「鲁疆」 的邂逅,了解一批批援疆人如何在文化、旅游、医疗、农业、教育等领域,引入先进产业经验,并结合当地条件扎根生长;又把悠扬的木卡姆、精美的英吉沙小刀……传播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