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一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困扰科学家数百年的时间,至今都无法解释

2024-04-26科学

自人类诞生起,探索世界的欲望就从未停歇。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世界,人类创造出众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火车、飞机和火箭等。这些工具的发明极大地便利了人类的出行,其中,自行车的影响尤为深远。作为近代社会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自行车不仅是人类最成功的人力机械之一,还在1790年由法国科学家首次亮相,他们以木马为基础,加装两个轮子,使骑行者能够通过脚蹬地前进,当时这种装置被称为木马轮。随后,在1816年,德国的冯德赖斯男爵设计出有车把可控制方向的木轮车,并于1818年获得专利,标志着自行车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1861年,法国米肖父子创造出前轮大后轮小、配备曲柄和可转动踏板的自行车,后在1867年巴黎博览会上展出。1886年,英国工程师改进了自行车设计,加入前叉和车闸,使前后轮大小相同以维持平衡,并采用钢管构建菱形车架,奠定了现代自行车的基本形态。如今,自行车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种类繁多,包括山地车、普通自行车、死飞车、小轮车、旅行自行车和折叠自行车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虽然现今许多人都能娴熟地骑行自行车,但你是否曾好奇,为何自行车能保持平衡?这个问题同样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他们拆解、组装自行车,深入探索其平衡机制。1897年,法国科学院为自行车稳定行驶的问题设立了高额奖金的奖项,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前来挑战。然而,这些挑战者最终都未能成功。有科学家提出,自行车保持平衡的关键在于惯性,这一理论可追溯至伽利略,并由牛顿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科学家指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特性称为惯性,它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被视为物理学的基础原理。然而,19世纪的马赫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惯性并非物体自身特性,而是宇宙中其他物质作用的结果。在非惯性系中,物体所受的惯性力并非虚构,而是引力的体现,是宇宙中其他物质对其的综合作用。至于引力,它是宇宙中物体间相互吸引的力。

牛顿,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坚信引力和时间无关,是一种超距作用,即时完成。同时,他认为空间和时间也是独立的实体,均为刚性,对所有人都是一致的,这就是所谓的牛顿绝对时空观。然而,爱因斯坦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观念。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将时空与空间相结合,指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长度会因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这被称为钟慢效应和尺缩效应。接着,他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提出惯性力适用于平直的四维时空,而引力的存在则会使四维时空发生弯曲。

牛顿和爱因斯坦均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但他们在引力理论上的理解各异。简而言之,爱因斯坦认为物质影响时空的弯曲,而时空则决定物质的运动方式。然而,科学家们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在接近光速的条件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无法精确解释物体的运动,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能在此情境下提供准确的解释。因此,两者各有其独特之处,各有适用场景。

惯性是物质在时空中的持续运动的表现,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因此具有惯性,那么自行车能否仅凭惯性保持平衡呢?惯性确实存在于静止的物体中,但观察静止的自行车,若不放下支架,它会倾倒。因此,许多科学家提出,自行车保持平衡不仅依赖惯性,还有陀螺效应的作用。许多人小时候都玩过陀螺,它的旋转即使在受到外力时也能维持旋转轴的方向。这种效应在旋转的自行车车轮中同样存在。

当我们骑行自行车时,车轮的旋转会产生陀螺效应,帮助维持自行车的稳定性。随着车轮转速的增加,自行车会变得更加稳定,这也是为何高速骑行时更易于保持平衡的原因。然而,仅凭陀螺效应并不足以确保自行车始终稳定,没有人的操控,自行车仍会摔倒。科学家推测,除了陀螺效应,还存在离心力效应。离心力是指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在运动中受到的力,与地球的引力相反。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引力也越大。

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据绝对优势,达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而八大行星和其他物质仅占0.14%。这种巨大的质量差距使得太阳拥有强大的引力,牵引着行星和其他物质向其靠拢。然而,为了避免被太阳吞噬,这些行星和其他物质必须进行自转和公转,以产生离心力来与太阳的引力相抗衡。这种平衡状态使得八大行星能够稳定地围绕太阳运行。与此类似,自行车的行进也与离心力密切相关。

当自行车倾斜时,骑车者会转向同一侧的前轮,使自行车沿倾斜方向的圆周运动。这时,离心力作用将自行车扶正。1948年,铁木辛科和杨在【高等动力学】中阐述了这一离心力效应。然而,许多人认为,自行车的平衡不仅由离心力决定,骑车者的技术也至关重要。技术娴熟的骑车者能更好地掌握平衡,使自行车稳定行驶。而平衡感差的人则可能骑车摔倒。

科学家们对自行车平衡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重效应叠加的观点。2011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一款无陀螺和脚轮效应的自行车。测试表明,自行车重量分布对其稳定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前轮的影响最大。尽管自行车对我们来说很普通,但对科学家而言,它隐藏着众多秘密。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自行车平衡的秘密,努力揭开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尽管主流观点解释了自行车保持平衡的原理,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自行车车把手与前车轮之间的垂直夹角是关键因素。这一夹角减少了自行车倾倒的可能性,而这与自行车的前后重心分布有关。特别是,自行车后轮的多个装置增加了其后部的重量,使重心下移。当前轮出现倾倒趋势时,这种夹角的作用在后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科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但尚无一个能全面解释自行车平衡之谜。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对于物理的认知仍然存在着盲区,这是不可避免的。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就一直在探索世界的奥秘,从哲学到科学,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霍金的理论,科学家们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对于世界的认知仍然有限。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虽然是人类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世界的奥秘。事实上,我们距离真正的理解还有很多的路要走,物理学的漏洞仍然存在。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探索,不断推动科技的发展,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尽管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仍未能完美结合。宇宙中存在四大基本作用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量子力学能完美诠释后三者,但对引力束手无策,这需要经典力学和相对论的协助。然而,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又无法解释前三种力。理论上,宏观和微观世界应是一致的,微观粒子的集合构成了我们眼中的宏观世界,但两者的解释体系仍显割裂。

微观与宏观世界理论上应可共用一套理论框架,但现有物理学尚未实现,说明其仍有待完善。人类目前仅触及部分物理知识,宇宙中还有许多未知奥秘。然而,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科技持续进步,未来或许能揭开自行车行驶原理等更多奥秘。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对此,各位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