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美国女子将公猩猩当人养大,让它去上大学,却因伤害女同学被关?

2024-08-10科学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对大猿的研究可以说是疯狂到了极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77年,一只名叫"夏特克"的小红毛猩猩在亚特兰大的耶基斯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诞生了。

要说这只猩猩的出生本来没啥特别的,但它遇上了一位叫琳恩·迈尔斯的年轻人类学家。这位琳恩看上了夏特克,决定把它当成自己的研究对象,还把它给领养了。

琳恩可不是随便养养,她是把夏特克当亲儿子养的。给它穿尿不湿、喂奶粉、教走路,甚至还给它过生日,简直就是把它当成了人类小孩。夏特克呢,也把琳恩当成了自己的亲妈。

虽说红毛猩猩天生就不会说人话,但在琳恩的悉心教导下,夏特克学会了用手语跟人沟通。慢慢地,这只聪明的猩猩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还成了唯一一只上过大学的猩猩。

在琳恩的带领下,夏特克开始了它的大学生涯。它会定期去田纳西大学上课,还得参加考试,过着和人类学生差不多的生活。

在大学里,夏特克学到了不少人类的社会行为,甚至还懂得了"金钱"的概念。它会用小铁片跟琳恩换东西吃或者玩具,还会存"钱"给自己买三轮车骑。琳恩也因此得出结论,说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学会的,就算是动物也能学。

夏特克在大学里跟同学们一起玩,分享感情。但毕竟是猩猩,跟人类还是有差距的,慢慢地跟同学们的关系就疏远了。

随着夏特克长大,它的身体越来越壮实,铁丝网都困不住它了。它经常跑到校园里到处逛,把不少学生都吓坏了。

网友"猴子也疯狂"说: 这猩猩上大学,感觉比我还厉害啊!不过我要是在学校遇到一只猩猩,估计也得被吓死。

对于这位网友的评论,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确实,夏特克的经历听起来简直像科幻片。但仔细想想,它能上大学更多是因为人类的特殊安排,而不是它真的具备了人类的智力。至于在校园里遇到猩猩,我理解这位网友的担心。毕竟,即使是经过训练的野生动物,也难保不会有突发情况。这也反映出,把野生动物带入人类社会环境,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风险。

1986年,夏特克突然袭击了一名女大学生,这一下可把大家都吓坏了。面对铺天盖地的投诉,夏特克只能被送回了它出生的研究中心。这次等待它的不是温暖的怀抱,而是冰冷的铁笼子。

琳恩坚信夏特克袭击人不是故意的,但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根本斗不过人们对夏特克的恐惧和猜忌。

网友"香蕉大王"说: 这猩猩也太倒霉了吧,好不容易当上大学生,结果一下子又回到笼子里。不过话说回来,让猩猩跟人一起上学,本来就是个挺奇怪的想法。

我觉得这位网友说得很有道理。夏特克的遭遇确实让人觉得挺可惜的,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跨物种教育实验的局限性。虽然夏特克学会了很多人类的行为,但它终究还是一只猩猩,有着猩猩的本能和行为模式。把它放在人类的环境中,可能对它来说也是一种压力。这个事件也提醒我们,在进行这种实验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到动物福利和公共安全的问题。

关于夏特克后来的生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它在笼子里待了11年,变得郁郁寡欢。琳恩去看它的时候,它用手语告诉琳恩想回家,想吃冰激凌。琳恩问它觉得自己是猩猩还是人类,它回答说:"我既是猩猩,又是人类。"

1997年,夏特克被转移到亚特兰大动物园。虽然活动空间变大了,但它陷入了严重的抑郁,每天都得吃药。到了临终时,琳恩看到精神萎靡的夏特克,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曾经养大的那个聪明猩猩。

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夏特克到了动物园后,园方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和娱乐,还鼓励它跟其他猩猩交流。虽然一开始夏特克不适应,但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它慢慢克服了心理障碍,接受了自己是红毛猩猩的事实。更神奇的是,它还找到了一个伴侣,虽然没有自己的后代,但收养了4个小猩猩。

网友"猩猩迷妹"说: 这两种结局差别也太大了吧!我更愿意相信第二种,至少夏特克最后过上了正常的猩猩生活,还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对于这位网友的观点,我觉得很有代表性。确实,这两种结局的差异非常大,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另一个则给人希望。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更希望夏特克能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作为旁观者,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哪种结局,都反映出将野生动物人性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即使是第二种相对乐观的结局,夏特克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这提醒我们,在对待野生动物时,应该尊重它们的天性,而不是强加人类的期望。

说到红毛猩猩的智力,很多人可能会高估它们。虽然它们确实很聪明,能模仿人类的一些行为,比如锯木头、洗衣服,甚至能开车和画画。但它们的智商大概只相当于人类3-6岁孩子的水平。

有人质疑夏特克能用手语跟人交流、会攒钱的说法。他们认为,夏特克的一些行为看似是在回应人类,其实可能只是本能反应或者人类的一厢情愿。

比如,当夏特克被门夹到手指时,研究者做了"hurt"的手语动作。夏特克伸出被夹疼的手指,看起来像是理解了手语,但其实这可能只是它的本能反应。

至于金钱概念,夏特克可能只是知道某些物品可以换取奖励,但不太可能真的理解买东西这个行为。它拿东西和给"钱"可能是两个分开的动作,而不是一个完整的购买行为。

网友"科学小达人"说: 这么说来,之前关于夏特克的很多报道都有夸大的成分啊。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没那么聪明,红毛猩猩能学会这么多人类行为也很了不起了。

我觉得这位网友的观点很中肯。确实,关于夏特克的一些报道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红毛猩猩本身的智慧。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动物的能力,既不要低估它们,也不要过分人性化。红毛猩猩能够学习和模仿人类的行为,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动物的智慧和人类是不同的,它们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存技能。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尊重这些动物。

夏特克的故事,无论是真是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首先,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于理解和教育其他物种的强烈好奇心。琳恩试图把夏特克培养成"人类",体现了人类想要跨越物种界限的愿望。但同时,夏特克最后回到动物园的经历,也提醒我们要尊重生物的本性。

其次,这个故事反映了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虽然对夏特克的研究可能带来了一些有趣的发现,但也让这只猩猩经历了不必要的痛苦。这提醒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要更多地考虑动物福利。

再者,夏特克的经历也让我们思考了人性化动物的局限性。虽然红毛猩猩确实聪明,但它们的认知能力和人类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过分夸大动物的能力,可能会导致一些误解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最后,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媒体报道中可能存在的夸张和失实。我们在接受信息时,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多方面了解情况。

总的来说,夏特克的故事既是一个关于跨物种教育的有趣尝试,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案例。它提醒我们,在探索未知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多样性。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对夏特克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