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科技创新十强城市,武汉第三、西安第四,深圳无名

2024-06-30科学

科技创新一直是每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美国一直是世界的头号强国,那也是因为美国一直引领世界的科技的发展,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还诞生了如硅谷、波士顿、旧金山市等科技中心城市,有哈佛、斯坦福、麻省、耶鲁等世界名校、诞生了苹果、谷歌、微软等大批世界级的科技企业。

中国这么多年的快速的发展,也离不开广大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科技的发展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特别是中美分割这个关键时刻,关键技术的突破需要依赖自己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刚刚结束的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我国近三年科技成果的展示,也是对科技创新者的嘉奖和鼓励。这个也相对于学校每年的期末考试,发奖状了,当然少不了排名,笔者就从城市创新的角度,给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排排名。

那我们以刚刚结束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看看这些城市在奖励大会的表现,拿了哪些奖状。给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排排名。本次排名我们还考虑了参与单位的数据,其实对于一个城市创新的活力主要还是体现在企业上面来,而现在三大奖主要第一完成单位还是高校和科研单位,特别是新兴的城市,由于历史原因,本来高校和科研院所就少,如果仅仅比较第一完成单位,对于科技创新的排名是有缺失的。

一、国家自然科学奖

首先我们比较本次最为重磅的自然科技奖项,自然科技作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这个一般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这些需要国家大量的投入,大多不产出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具体各个城市获得奖项的统计如下(不含专用项目,同一奖项主持单位和参与单位为同一城市的按1个计,参与单位有多个单位为同一城市的按1个计):

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主要城市获奖情况

(备注:为了便于统一量化比较,以奖项的获取难度和评价难度等因素,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计4分,二等奖计2分,所有参与奖计0.5分;)

北京以主持1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参与5项,合计23项自然科技奖,毫无疑问是中国基础研究的基石,有清华、北大TOP2高校,还有中科院一众研究所,取得这样的成果也是理所当然。

上海作为中国TOP2城市,也凭借上海交大、复旦各主持的1项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持的2个二等奖,以及参与的3项二等奖,合计7项,获得排名第二,

南京以南大主持的3项二等奖,东南主持1项二等奖、参与1项二等奖,南航主持1项二等奖,合计6项自然科技奖项,获得自然科技的城市第三,主要完成单位都是高等院校,特别是南大3项二等奖,仅次于清华和北大);

第四位,广州,表现让人意外,凭借中山大学(肿瘤中心1个)主持2项二等奖,南方医科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各主持1项二等奖,华南农业大学参与1项二等奖,合计5项,综合得分9分;

第五位,西安,依靠西交大主持的3个二等奖(牛B),西工大主持的1项二等奖,合计4项,综合得分8分;

杭州凭借浙大主持的2项二等奖,参与的1项二等奖,合计3项,排名第六,

下面是地处东北的长春,凭借吉大主持的1项二等奖,以及2所研究生参与的二等奖,合计3项,稍逊色于杭州;

武汉和长沙,都凭借城市的高校各获得2项目主持的二等奖,

其他成都、福州、厦门、重庆、温州、沈阳都主持了1项二等奖,南昌、大连、深圳都参与了1项二等奖。

总之在自然科研领域获奖排名前十依次为: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西安、杭州、长春、长沙、武汉、天津。比较意外的是合肥,拥有中国科大(两个顶级的国家实验室),这三年的产出与国家的投入不成正比,希望在下次评选时,能够厚积薄发。

二、国家技术发明奖

技术发明奖作为表彰利用自然规律首创并成功地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新成果,是通过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让关键核心技术获得突破,它的重要性在于促进技术革新与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对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至关重要。

具体各个城市获得奖项的统计如下(不含专用项目,同一奖项主持单位和参与单位为同一城市的按1个计,参与单位有多个单位为同一城市的按1个计):

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家技术发明奖主要城市获奖情况

(备注:为了便于统一量化比较,以奖项的获取难度和评价难度等因素, 技术发明一等奖计3分,二等奖计1.5分,所有参与奖计0.5分;)

北京仍然毫无悬念,主持3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参与9项,合计25项,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比较亮眼的是武汉和西安,武汉凭借华科、武大、武理工(还参与1项二等奖)、华农、中科院2所研究所共计主持了5项二等奖,合计7项,综合得分9.5,位列第二,

西安的西工大主持的3项,西交大主持2项二等奖,以及其他企业和研究所参与的2项二等奖,合计7项,综合得分8.5,排在第三名;

上海,说实话在技术发明奖项中表现的差强人意,只有复旦和交大各主持了1项二等奖,以及其他单位参与的5项二等奖,综合得分5.5,勉强排在第四;

成都、哈尔滨综合得分均为4.5,其中哈工大主持的3项二等奖,也为哈尔滨争取到第八的位置,其实三项主持奖项,完全可以凭借排前五,但是一个城市创新不能仅依靠一所大学,哈尔滨的其他大学和科研院所应该更给力点。

特别表扬下深圳,作为新兴的城市,没有重点院校,没有中科院和部委的科研院所,参与的大多是企业,合计参与了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无愧于「创新之城」。

同样的长沙,虽然收获1个含金量十足的一等奖,但整个城市的奖项太少了,孤掌难鸣啊,排第九吧,

涿州这个对于大部分人来比较陌生的城市,凭借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了一个一等奖,按照排名规则还是排第十。

在技术发明奖项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武汉、西安、上海、成都、哈尔滨、南京、深圳、长沙、涿州。

三、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作为本次奖励奖项最多的奖项,是一项覆盖面广泛的科学技术奖,包括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及技术进步等,这个奖项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到的,比本次获奖的复兴号高速列车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北斗导航等等。也是一个城市创新活力的最直接的体现。

具体各个城市获得奖项的统计如下(不含专用项目,同一奖项主持单位和参与单位为同一城市的按1个计,参与单位有多个单位为同一城市的按1个计):

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科学技术进步奖主要城市获奖情况

(备注:为了便于统一量化比较,以奖项的获取难度和评价难度等因素,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计4分,一等奖计2分,二等奖计1分,所有参与奖计0.5分;)

第一名,不用说,还是北京,主持1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成绩耀眼。

第二名,上海,也不辱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共斩获,2项二等奖、1项创新团队、6项二等奖,其他参与19项,

武汉,在科技进步奖表现依然优秀,长江三峡集团主持获得1项一等奖,华科主持6项二等奖(获得科技进步奖最多的单位),其他如武大、地大、武理工等共主持4项目,合计主持11项目进步奖,以及还参与了12个奖项,综合得分18分,排名第三

西安,也让人很惊喜,获得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而且除了西交和西工大外,西电、西安理工、西安建筑、长安大学均有斩获。还参与了7个奖项,综合评分13.5,排第四名;

下面是长三角的两座城市南京和杭州,南京以主持7项二等奖,参与11项;杭州稍微逊色,只有浙工大主持1项一等奖、浙理工1项二等奖,浙江的希望浙大没有收获,只有参与了3项,不过杭州有新华三、阿里巴巴、海康等知名的信息科技企业,企业的创新实力也是十足的,共参与了19项,除了北京也是最多的。

其实是广东的双雄——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吸引了大批人才,虽然院校和科研实力差点,但是企业的创新实力强劲,特别是深圳,主导2项二等奖,参与了16项,除了鹏程实验室外,其他均为企业,如华为、中兴、比亚迪、大族激光等。

最后的是济南和成都,济南主持4项二等奖,参与11项,成都主持1个1等奖,1个二等奖,还有12个参与奖项,济南综合得分9.5,成都综合得分9分。

较为有争议的是长沙,主持了5个二等奖(湖南大学2项目、中南2项,中科院研究所1项目),但参与得太少了 只有5项,遗憾不能进入前十。

四、中国城市创新十强名单

最终我们综合各个城市分别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技术进步奖三大奖项中的奖项,通过按照奖项的获取难度、获奖数量、含金量等因素赋分的方式,得出各个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十强名单如下:

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科技创新十强城市

其他比如深圳(排名11位)、重庆,还有东北的沈阳、大连、哈尔滨等都有不俗的实力,祝愿他们在下一轮的评选中获得佳绩。

本文数据由本人整理,难免有遗漏和错误,需要详细数据的可以关注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