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科学家发现:很多物种在灭绝之前,都得了同一种「病」

2024-06-30科学

无论人类存在与否,物种灭绝都在悄然发生,其原因各异。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物种灭绝并非无迹可寻,绝大多数物种在灭绝之前,都患上了一种名为「特化」的「病症」。

地球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每次都有超过70%的物种消失。如今,人类正处于第六次物种灭绝的过程中,这在科学界达成共识。研究表明,未来几十年内,随着气温上升和环境破坏,地球上将可能有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物种从出现到灭绝的时间跨度极大,长者可达1.6亿年,短则仅百万年,如人类所属的灵长类。在探索物种灭绝现象时,科学家发现,许多物种在灭绝前都患上了「特化」这种「病症」。

特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进化方式。指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例如马从多趾向单蹄方向发展,爱尔兰鹿有特别发达而沉重的角,等等,这些都是特化式进化的结果。生物特化的器官或生理特征都是对特殊的局部环境高度适应的结果。由于特化,生物类型大大缩小了原有的适应范围,所以当环境发生突然的或较大的变化时,往往导致它们的灭绝,成为进化树中的盲枝。

爱尔兰鹿

特化导致的常见「病症」包括狭温性、食性专一、个体过大等。具有其中一个或多个特征的物种,灭绝风险较高。

例如,北极熊是「狭温性」的典型代表,是现今体型最大的陆上肉食性动物,在所生存的空间里,位于食物链的最顶层。健康的北极熊会拥有极厚的脂肪及毛发,可以在北极这种极端严寒的气候中生存。其中白色的外表在雪地上是良好的保护色。

但因全球变暖导致海冰减少、人类捕杀、栖息地被破坏、及以人类工业排放物的污染等等影响,北极熊的数量在几十年间严重减少,许多科学家和生态保育专家担心,北极熊可能在21世纪内绝种。

北极熊

大熊猫是「食性专一」的例子,它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化石表明,大熊猫在早更新世(260万至11,700年前)广泛分布于东亚。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作「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大熊猫食物单一,一旦食物来源减少,它们就可能面临饿死的危险。

大熊猫

「个体过大」对生物的影响很好理解。大个头能够帮助它们进食更大的食物,降低被其他动物攻击的几率。如果环境稳定,那么它们的生存优势是很明显的。

可是,如果环境恶化,食物减少,那么这些大个头的动物就很难生存下来,因为它们需要大量的能量。在食物匮乏时期,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缺点」,恐龙就是很好的例子。

恐龙

旅鸽是鸽形目鸠鸽科旅鸽属鸟类。它们曾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特别是在北美洲东北部,其数量之多曾达到数十亿只。旅鸽的迁徙模式十分壮观,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迁做大规模迁移。在秋季,旅鸽会向佛罗里达州、路易斯安那州等美洲东南部地带迁徙,每次季节性迁徙的群体数量可达上亿只,真堪称「遮天蔽日」。旅鸽的迁徙可能是整个动物界最大规模最壮观的活动之一。

然而,由于肉质鲜美,旅鸽遭到了人类的大规模捕杀,加之栖息地的丧失等因素,尽管旅鸽的繁殖能力很强,但数量还是急剧下降,最终在1914年灭绝。

旅鸽

人类不能对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置之不理。一方面,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某个或多个物种的消失将带来生态系统的改变,我们不能保证这些改变都是有益的。另一方面,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尽管有人认为,高度特化的物种灭绝是它们自身适应不了新环境,与人类无关。但实际上,人类活动加速了环境变化,使得特化症状提前显现,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总之,保护特化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们不能对它们置之不理。人类活动对部分物种的濒危负有责任,因此我们有义务采取行动,保护这些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