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引力本质的再解释,暗物质及宇宙膨胀的来源

2024-10-20科学

本文需要用到的基础理论包括如下几篇文章:

对空间本质的思考1-空间的客观存在性

对空间本质的思考1-空间的客观存在性

对时间本质的思考-量子化的时间

对运动本质的思考

这些文章的具体内容本文不再重复,主要结论如下:

1:空间本身是一种与物质一样的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最稀薄形态,这种客观存在特征是具有体积和大小等规则。并且空间就是以太,以太就是空间本身。

2:空间并非连续的,而是离散的,不是无限密集无限可分,而是有最小单位。组成的空间最小单位为「空间质」,大小为普朗克长度。

3:时间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帧一帧往前跳。对于每一帧而言,世界是静止的。

4:物体的运动是组成物体的原子存在于空间背景上,在经过一帧时后,出现在相邻的下一个空间质上的结果。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解了对质量的本质与质量产生引力过程,文章链接如下:

对质量的本质与质量产生引力过程的思考

主要结论就是:

引力的本质是:每一帧时物质脱离空间质而存在,粒子自旋,吸收了自身所占据空间的空间质,周围的空间质回填所造成的现象。

考虑到可能很多读者会不理解,本文将进一步详细解释引力的本质及产生过程。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能量凝聚而成,而能量本身并不具备质量与引力。

当一个很小的区域,聚集了很多能量,并超过了一定阈值,则能量凝聚成了物质。

作为能量本身,是「嵌入」在空间背景的空间质中;

当能量(比如光)在空间背景的空间质上移动的时候,不会对空间质本身造成影响。

把背景空间质的空间结构当作「河道」,则能量相当于河道里的水,两股水流在河道里相遇,无论怎么碰,都不会破坏河道结构本身。

所以能量与能量相遇时,并不会发生碰撞而是互相穿透, 这是因为能量自身并非空间结构,而是「嵌入」在空间结构之中;

而当能量凝聚成物质后,能量凝聚度超过阈值的质点,会生成一个新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个空间结构是独立于背景空间结构的。

这是物质不能互相穿透的根本原因。因为双方是两个独立的三维空间结构,互相穿透必然会破坏彼此的三维空间结构。两个中子或质子相撞,对撞机已经告诉了我们会发生什么,粒子们会被撞得支离破碎,会被撞成波。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变得互相穿透。

在能量凝聚成物质的刹那,一方面物质质点位于原先的背景空间结构的空间质上,另一方面又同时位于新生成的三维空间结构上,这种重合,会导致原先背景空间结构的空间质被新生成的空间结构中的质点吸收。

因为每一个帧时,物质的质点都会在背景空间质上移动一次。所以在每一个帧时,都会有一个空间质点被物质质点所吸收。

所以,决定引力大小的因素有两个:

1:组成物质的原子所有质点的多少;

2:物体每个原子的帧时数,即质点运动速度,与物体速度与物体温度综合相关;

我们的科学家在用万有引力计算星系引力时发现:根据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的引力远远不足以形成现有的星系,于是假设出暗物质的存在。

但是找了很久,也没能找到暗物质在哪里。

其实,没有什么暗物质,只是引力公式的错误;

引力不仅仅与质量相关,而且与运动速度也相关, 只是在地球环境中,运动速度差异不大,导致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个因素的存在。

我们看一看万有引力常数G的说明:

万有引力常数是通常用G表示。其值约等于6.67×10-11 N·m²/kg²,是由英国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在1798年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我们注意一点: 对该常数的描述是「约等于」 ,而这个数据是两百多年前测量的。

我们再看看光速的说明:299792458米/秒(m/s)。

那么又过了两百多年了,光速精度提高了这么多,为何重力常数精度没有进一步提高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每次实验测量结果确实存在误差;

而我们不知道这个误差产生的根源,以为是实验仪器精度不够高导致的误差。

实际上带来误差的是:我们对引力本质的理解存在问题,引力不能使用引力常数方式计算;

引力与质点运动速度也有关系;

只是在地球表面的各个不同测量环境中,质点运动速度差异不大。如果是粗略计算,那么可以忽略这个因素,但在星系环境中的不同位置,质点运动速度差异就非常大了。

在星系中,星系遥远周边的行星运行速度慢,而靠近星系中间,行星运行速度会大幅度增加,导致通过引力常数计算引力结果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

既然每一个质点的每一个帧时,都会吸收一个空间背景的空间质,那么:

1:被吸收的空间质去哪里了?

2:长此以往,会不会导致空间背景所有空间质都被吸收完了 ,比如太阳系,会不会把太阳系所有空间都吸收完了?

对于疑问1:

我们都知道:物体会永恒的对外发射红外线,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貌似这些发射出来的红外线,并没有来源。

如果是外来流入,那么作为流入的源头位置的物质,必然不会对外发射红外线;但现实并非如此,所有物质都在发射。

如果是本身发射,那么经过足够长久的时间,必然会导致本身物质被「掏空」,实际上也没有出现此情况。

其实,这些红外辐射的来源,就是那些「被吸收的空间质」。

因为空间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当质点不断吸收空间质,空间质就会在质点位置不断叠加,最后生成能量,并以红外线方式辐射出去。

对于疑问2: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空间质叠加到一定程度,可以生成能量波;

那么反过来,能量波衰变后,也会生成空间质。

当恒星发出的能量波,传播到遥远的星系边缘后,会逐步衰变为空间。

这就是「宇宙膨胀」的来源。

作为宇宙整体,其实并不存在膨胀,而是每个星系的部分区域,有能量波衰变为空间,导致星系自身空间出现膨胀。

这样,引力与辐射就成了一对反作用力:

在引力的作用下,空间质源源不断向星系内部坍塌,并形成能量波辐射发射出去;

当辐射到达星系边缘后,会逐步衰变为空间,导致星系边缘空间不断膨胀;

双方形成一个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