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中国战略位置最重要的省,只要守住不失,就永远不会灭亡

2024-07-22科学

在中华民族的版图上,有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它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基。这片土地就是四川盆地。那么,它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使之成为国之重地?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盆地之中的锦绣谷地

闻名遐迩的四川盆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它环绕着群山,四面受阻,形成一个巨大的盆状地,中间一马平川,宛如一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

这里山川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加之汉水、青衣江、嘉陵江等诸多大河沿岸,肥沃的冲积平原广阔无垠,成就了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原农人梦寐以求的香格里拉,大把的富庶粮仓和丰美的果蔬瓜菜,实在是令人垂涎欲滴。

因此,历代帝王都极为看重这里。唐太宗曾将祖国的主体版图比作"雄狮",而将四川比作"狮子涎"。正是这一方水土滋养,才孕育出了饶洪、雨燕、马钰等一代代文化名流。清人张星华更盛赞道:"一日瞻蜀鄙,三日足与衰草矣!"可见当时即使是居住在帝王城邸的中原人,也对这里青山秀水、绮丽迷人的景象心驰神往。

二、战国时期的争夺宝地

盘旋四川的风云际会,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蜀地归属古蜀国,而川西及成都平原一带则属巴国。这两个国家虽然疆土相连,但长期勾心斗角,相互征伐,动荡不安。

秦国起家于关中,当时国力渐渐强盛。周赧王时期,秦惠文王有了吞并巴蜀的念头,遂命军吏白圭率兵攻取广汉郡,将巴国归秦。此后秦国继续东扩,又将蜀国纳入版图。到了秦昭襄王时期,整个四川盆地已全部并入秦国。

秦国占有四川后,显然意识到这里背靠青衿之盾,川峡森严,易守难攻,正是一处兵家重地。于是重兵防守,大兴土木,修筑阿房宫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彰显国力。终于在这里蓄谋已久,熬发干云之志,一统中原,建立起万世基业的秦朝。

秦国霸者虽已跌入历史长河,但四川的军事地位并未消减。项羽分封刘邦,割让汉中及南阳赖州两郡,这些地理位置正是四川接壤的战略要冲。由此可见,即便如此开国功臣,项羽也并未真心将天下割让,而是将刘邦安插在险要之地,裹足不前。

但后世评说历来褒贬不一。也有人认为,正是这片地利所赐,刘邦方得以潜心经营,练兵积草,最终攻无不克,建功立业。可见无论是君临天下,抑或背水一战,四川这方要地都是攸关全局的关键所在。

三、革世说里无人不知

要说四川这块热土上,最引人入胜、最令后世传诵的当属刘汉开国的一段佳话了。按说刘邦原是偏安一隅的汉王,在项羽的掌控之下,实力有限。但是他精明能干,善于识人用人,尤其是在四川这块沃壤之地,结识了一批忠勇卓绝的谋臣良将,竟最终起家反戈,一举复兴文景之治,开启大汉基业。

打小就听人传说,刘邦在四川扎根的经历就颇为传奇了。当初项羽将他拱手相让,割了汉中郡给他做个牧头,也不过是打发摆布而已。可这一摆布,不啻竟成就了开国的根基。据说原本刘邦与他的仆从苦无着落,每逢饥馑,只能到处讨饭度日。但一日偶然间,他们遇到了一位神人,那老人提着个篮子,里面不是普通的馍馍,竟是一座座奇异的圆形黄瓜!刘邦等人原是吓了一跳,待细看之下,才发觉这竟是传说中"世说新语"里那曾经预言大汉基业的果实。于是老人含笑点头,赠他数个"革世"黄瓜,并叮嘱他要好生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缘。从此刘邦前程似锦,凭借着这份馈赠和四川富庶的物产,终于在这里攒足了实力,扶摇直上,后来被张良拥立为皇帝。

这说起来或许有些杂乱,但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说每到了黄瓜成熟的季节,老老小小都会恭敬收藏几个,祈求来年太平。至于为何黄瓜会成为富贵的象征,当地人笑言:"蜀地黄瓜实在太肥了,一个能抵三斤重!如此甘美馥郁的食材,自然就成了招徕贵人下凡的佳品了。"

四、难熬分久的大变局

大汉一统天下后,刘邦为了安抚群臣,将国土分封给了功臣们。四川这一重镇则被划分为益州郡,归属张苍的节度。虽然名义上仍隶属中央,但权力事实上已分化为诸侯割据。

及至汉武帝时,益州郡已沦为动荡的中心。当年张苍之孙张骞从大宛回来,向朝廷进言说西域险阻,遂遭到当朝权臣刘绪的猜忌和打击,被革职贬谪于益州。可见即便在这遥远的一隅,中央政权也无法彻底掌控。

转至后来,东汉在四川盘桓的日子就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了。当年刘秀为了夺取江山,曾在益州大兴"民夫力"。百姓被抓掠征募,从事劳役开凿山路。待到他在更高一层的统治权力之争中爬到顶端,更是紧锣密鼓,派重兵坐镇蜀地,时常与各路人马在此攻城掠池,惨不堪言。

国家统一后,局势短暂恢复太平,但局势很快又陷入动乱。黄巢起义爆发后,唐僖宗不得不东窜西逃,最终来到四川避难数年,才在此恢复实力。再到五代十国,蜀地更是一度沦为前蜀、后蜀、大理、吐蕃的角逐地,时局动荡不安。

由此可见,虽然每逢大变局,四川都是诸侯们角逐争夺的焦点,不过它广袤的土地,富庶的物产,从来都是平抚统一的资本。诸多封王将相们有了这块富庶沃土作为根基,就可以在内忧外患中屹立不倒,以期最终统一中原,重托王朝基业。

五、国之重镇永不可失

纵观历史,四川一地虽素有富庶之名,但终归只是一方天府之国。要论重镇要塞,自然还得数关中一隅。然而,自古帝王英明者,皆能洞见四川盆地的战略重要性,故而倍加防范,谨加把守。

追溯到唐朝,玄宗李隆基即已极为重视这里。那时吐蕃屡犯边疆,玄宗苦于无良将把守边陲。当年宰相张九龄力荐小将郭子仪,第一次表现出色即受命防御蜀地,后在平定吐蕃等多次征讨中建功立业,卓有声名。由此可见,唐帝国之所以强盛,正是有一批批英勇卫国的边疆之师在蜀地固垒,奠定了根基。

到了宋代,局势更加险峻。熙宁年间,党项混战陷于僵局,宋高宗怀疑江西有逆臣谋反,遂将禁卫军分遣蜀地看守,同时下旨斥责梓州太守朱宜卿。显然,当时朝野上下,都将蜀地视作京师安危的第二都护。

再到明朝,四川就直接沦为内患外患交加的前线。红巾军起义爆发后,蜀地群雄割据,地方实力派如老君张士诚、杨荣等纷纷作乱。明朝后期,更有番邦和准部苗族先后蜂起,蜀地内外交困。正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明神宗朱翊钧体恤蜀人疾苦,特赦阙逋巨亏,大为扶助。从此方有宁命,遂使四川得以持续镇守,成为明王朝支柱所在。

由此可见,无论是唐、宋、明诸王朝,皆将四川视为国家存亡的重镇要塞。而总有一批忠贞耿介之臣坚守驻扎,方能绵延王朝基业,永铸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