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晶面工程---锂硫电池催化剂结构优化的新路径

2024-01-09科学

【研究背景】

锂硫电池在新一代可充电电池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多硫化物的吸附和转化均发生在电极表面,因而其表面结构直接影响催化性能。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工作集中于通过对体相的组分、形貌和电子结构设计来调控优化,忽略了晶面效应对硫化物吸附和催化转化的重要影响。因此,揭示晶体表面的暴露晶面与特定电催化活性之间的关联,探索催化剂表界面上的内在反应机制,从而引导先进硫电极的合理结构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工作介绍】

近日,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贺婷 联合 上海大学赵宏滨 唐亚 等人通过设计合成特定(1-10)暴露晶面的超薄TiB2纳米片, 实现了Ti原子和B原子活性位点的高度等效暴露 。相比于传统(001)面主导只暴露单一类型原子活性位点的硼化物,这种(1-10)面主导的TiB2纳米片不仅能通过Ti-S和B-S键的双原子位点锚定,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多硫化物的吸附,抑制穿梭效应。同时,能有效促进多硫化物的转化,显著降低Li2S的分解能垒,加快氧化还原动力学,大幅度提升Li-S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该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 Func. Mater. 上,刘康飞为本文第一作者,冯鉴睿和郭建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核心内容】

图1 (1-10)TiB2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合成的 (1-10)TiB2呈现出由超薄纳米片形貌组装而成的蜂窝状结构,由HRTEM和SAED分析,TiB2纳米片的暴露面为(1-10)面。当负载77 wt.%的S后,纳米片的表面变得粗糙,但依然保持了原有的蜂窝状多孔结构。

图2 锂硫电池性能对比

以 (1-10) TiB2/S为正极,对其进行锂硫电池性能测试,与传统 (001)TiB2/S相比,表现出较高的比容量和出色的长期循环稳定性。在0.2 C下其放电比容量为1469 mAh g−1,在1 C下循环500次容量衰减率低至0.048%。即使在S负载量为 5 mg cm-2的情况下电池仍能稳定循环,并在0.2 C时80次循环后仍保持4.86 mAh cm-2的高面积容量。

图3 催化活性分析

多硫化锂的吸附实验表明 (1-10)TiB2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从而有效抑制了多硫化物的溶解和穿梭效应,这得益于Ti和S原子的双原子锚定。对称电池、多硫化物沉积实验、GITT、LSV以及原位XRD测试均表明 (1-10)TiB2能有效促进转化过程中的液-液转化和液-固转化,提升氧化反应动力学。

图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理论计算进一步揭示了特定(1-10)面暴露的TiB2的内在催化机理。由其晶体结构可知,TiB2为层状结构,Ti和B原子在c轴方向交替出现。(1-10)面可使得Ti原子和B原子得到高度等效暴露,其均与S成键形成Ti-S和B-S键。相比于只暴露B原子的(001)面,(1-10)TiB2增强了对多硫化物的吸附作用。通过分析对Li2S4的吸附构型,可以发现与(001)面相比,(1-10)表面S-S键被更加拉伸,表明S-S键减弱,更有利于与电解液中Li+离子的断裂和结合,促进从Li2S4到Li2S2/Li2S的转化。从S8到Li2S的吉布斯自由能计算也进一步证明 (1-10)TiB2在还原过程中有利于降低转化反应能垒,加快Li2S的生成。而Li2S的分解能垒计算也证实了(1-10) TiB2在氧化过程中对Li2S分解具有优异的催化作用。

【结论】

通过晶体表面工程策略,我们成功构建了高活性的三维蜂窝状TiB2超薄纳米片,并系统地研究了晶面对锂硫化学的影响。实验表明,(1-10) 晶面主导的TiB2,具有高度等效的Ti和B活性位点暴露,优化了吸附和催化活性。这不仅能够提供对多硫化物的高亲和力,有效抑制穿梭效应,还能促进放电中多硫化物的转化以及充电中Li2S的分解,加速锂硫系统中的硫氧化还原电化学过程。由于其结构上的卓越性能,组装的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这项工作强调了晶体表面工程优化催化剂性能的有效性,深化了对锂硫化学中催化剂晶面活性的理解,并为先进硫电极的合理结构设计提供了指导。

Kangfei Liu, Jianrui Feng, Jian Guo, Lu Chen, Yutong Feng, Ya Tang, Hang Lu, Jia Yu, Jiujun Zhang, Hongbin Zhao, and Ting He, (1-10) Facet-Dominated TiB2 Nanosheets with High Exposure of Dual-Atom-Sites for Enhanced Polysulfide Conversion in Li-S Batteries, Adv. Funct. Mater., 2024.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314657

注:本站转载的文章大部分收集于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