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中国专利之殇:发明世界上第一台VCD,却惨被国外联合绞杀

2024-08-28科学

国外资本常常会借「专利技术」来打击中国对手,中国发明的VCD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国外联合绞杀的。

VCD事件也成为了中国的一个「专利之殇」。

看到技术,发现商机

20世纪90年代,中国VCD的出现掀起了一场影像狂潮。

那时国外的电子产品巨头 飞利浦和索尼还在攻克光盘技术, 试图在12cm的光碟上储存更多高清的影像画面,但因数字式图像的压缩储存技术而进展缓慢,而徘徊不前。

国外公司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却被三位华裔学者孙燕生,陈文成和王继行解决了。

这三人致力于研究可视电话,解决如何在电话线路上,传输图像。他们是国际通讯化标准组织的活动图像专家组的成员,这个小组简称MPEG。

他们在夜以继日的钻研下,在1988年初步完成了MPEG技术,并在之后做了相应的更新迭代。

1992年,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了一场广播电视技术博览会。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深耕的 姜万勐 就带着自己的同事赴美观展。 在展会上,他看到了MPEG技术。

一个大胆的想法马上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也是这个想法,最后创造出了VCD。

在姜万勐眼中, 这种能将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到一张小小的光盘上的技术,是可以造出了一种试听产品的。

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没有一家公司在研发这类产品。姜万勐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商机。

于是,他主动联系了MPEG技术的发明者孙燕生,跟对方讲述了自己的想法,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做这个「生意」。

孙燕生听了姜万勐的描述,十分心动。

没过多久,两人就一同出资创立了 「安徽万燕电子有限公司」。

研发成果,却没市场

姜万勐带着MPEG技术回到了安徽,招募了十几个研发人员,正式启动了VCD的研发项目。

经过废寝忘食地数个月的技术攻关,他们终于在1993年9月生产出了全球第一台VCD。

接着,姜万勐就带着VCD去做了国家鉴定。

所谓的国家鉴定,是指经由国家相关的机构或者是组织对某类产品进行品控、合格性等方面的鉴定。

姜万勐做这个鉴定也是为了让消费者了解到, 他的VCD不是三无产品,是得到国家专门认证的。

看到这里也能发现, 这个时期的中国还没有形成专利知识产权观念,觉得只要国家鉴定通过,那就万无一失了。

所以,才会引发之后被国外资本绞杀的事件。

话再说回VCD。

在姜万勐当初用来说动孙燕生投资的报告方案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他坚信VCD是中国唯一有可能领先世界的消费类电子产品。 因为这个时期的市场上只有录像机、LD影碟机、CD机。

有了VCD还不够,还需要能放在VCD里播放的光碟。

于是,姜万勐就去购买了不少音像版权,生产了大量光碟。

然而,VCD却没有如他所预料的那样,一经上市就会卖爆。这其实还是要归因于当时的人们不了解什么是VCD。

为了让人们认识并愿意购买VCD,姜万勐就开始花大价钱打起了广告。 有数据表明,他在90年代就支出了高达上千万人民币的广告费。

广告还是很有效的,帮助他的VCD打开了市场。

但问题又来了,原本VCD定价不高,在叠加了高昂的广告费和版权费后, 就变成了4000元一台。

对于1993年,平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的职工来说,买一台VCD有点太奢侈了。

所以,姜万勐卖了一年多,才卖了2万台。

国外巨头,进入赛道

虽然万燕VCD没有俘获市场的心,但却俘获了同行的心。

不少科技公司觉得VCD会是下一个风口,纷纷购买了万燕VCD,开始拆解和剖析。

没过多久,步步高、新科等企业就推出了他们的VCD。

与此同时,一个广东的商人发现,一台VCD机器的组装难度不高,又不需要生产许可证。

于是,他就开了一条VCD水货生产线。 在他的工厂里,一个工人每天可以拼装20台VCD。

VCD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热度席卷了全国。

而作为VCD领头人的万燕,却走向了没落和衰败。

1995年,来自广东的爱多集团为了从这场激烈的VCD竞争中脱颖而出, 不但请了影视巨星成龙来做宣发,还在中央电视台打起了广告。

爱多也就此一跃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VCD品牌,一时间,风头无两。

在1996年,爱多的产值就超过了2亿。

等到1997年,已经蹿升到了16亿。

反观此时的万燕,已经被之前付出巨额广告费给拖累了。 无法从资金泥潭中脱身的万燕,只能在1997年,被美菱集团收购重组。

就在国内VCD厂商厮杀争斗不休时,国外的企业也眼红这块VCD「蛋糕」,便纷纷带着他们的产品冲进了中国市场。

但这些国外科技巨头却没有像中国企业那样一窝蜂地都挤在VCD这条赛道上, 他们而是带来了更具有创新意义的音像产品——DVD。

VCD虽然能将声音和影像同时呈现出来,但图像质量其实并不高。可DVD就不一样了,最低的图像清晰度都在480P。

VCD和DVD之间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是因为它们所使用的MPEG技术不同,前者是MPEG1,后者是MPEG2。

1995年,日本的索尼和东芝集团开始合作,他们统一了DVD的标准格式,就将DVD投入了市场。

在这一年,韩国的三星集团同样也不甘落后,先是对其生产的DVD申请了超过130个专利,再到市场上进行售卖。

由于三星的DVD具备高精度的机芯,高质的音频和视频解码器,在上市之后得到了美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协会的认可,还给了三星创新奖。

到了1996年,日本松下集团又推出了两款全新的DVD, 也申请了相应的专利。

尽管这个时期的DVD市场由日韩主导的,但美国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着自己的DVD,比如法路达集团在它的DVD机器中使用了倍线扫描器的新技术,使得画面更加清晰和优美。

本来中国的VCD市场竞争得就很激烈了,就连万燕这样的创始品牌都难以存活下来。

现在再加上国外进口的DVD,VCD厂家更是处境艰难。

没有专利,痛失地位

姜万勐对此也做了很多反思。他认为,万燕VCD之所以会受到群起的对手攻击,是因为自己没有申请过能保护万燕的专利。倘若有了这块盾牌,其他友商也就不能肆无忌惮地进行抄袭了。

这一点,外国的这些巨头们就意识到了。

在生产出了DVD之后,他们为了防止中国DVD产业崛起,便联合申请了6C专利。

所谓的专利,是指受法律保护的,专有的权利和利益。一般来说,专利是用来保护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的。其他人使用这个专利,就需要支付一定费用。

只要有这个专利,那么中国每生产一台DVD,就要上缴21美元的专利费。

倘若中国的一些科技集团生产了DVD,肯定就需要将这些专利费分摊到每台DVD的成本上,这就会提高中国DVD的市场定价。

如此一来,中国DVD就失去了价格的竞争力。

其次,姜万勐觉得万燕的失败也是因为资金的匮乏。 前期,VCD的研发成本达到了1600万美元。 对万燕来说,这笔费用已经不是小数目了。

为了让中国人了解什么是VCD,万燕又投入了将近2000万美元用于营销。

等营销起来之后,友商也纷纷投入到了VCD的生产中,并以更低的价格在市场上进行售卖。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万燕在VCD市场上「寸步难行」。而且,万燕投入的那些广告费,其实也是为其他VCD品牌做了「嫁衣」。

再有,当姜万勐研发出了VCD之后,他应该继续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这个领域深耕,去抓住VCD的创新点,或许还能先于日韩创造出DVD,可万燕却没有将这个优势继续保持。

在中国VCD进入快速成长期之后,万燕也没有进行及时的工艺创新,比如怎么样利用更具有性价比的工艺制造来占领市场。如果万燕这样做的话,或许还能继续占领市场。

当然,除了万燕之外,曾经风光无限的爱多也陷入了相同的困境之中。

首先,爱多的机芯是从飞利浦购入的,在核心技术上完全处于被动。 其次,当VCD市场出现颓势的时候,爱多还停留在打广告的惯性思维中,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创新,痛失了这个良机。

因此,在1999年,爱多的资金链也走向了断裂,VCD神话也就此破灭。

从爱多和万燕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追求生意最大化的现代企业中,研发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除了这点之外,万燕也用自身经历给中国的企业做了警示,一定要去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没有这层技术壁垒的话,就会丧失独家创新技术和垄断地位。

明明是万燕发明了VCD,到头来却被国外联合绞杀了,这是一次中国难以忘却的专利之痛。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万燕」开创VCD市场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