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错误的例子
有一个经常被拿来类比量子纠缠的例子:
有一双手套,被随机放入两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我们不知道每个盒子里装的是左手套还是右手套。但是,我们知道这两个盒子里的手套是配对的,也就是说,一个盒子里是左手套,另一个盒子里就一定是右手套。
现在,假设我们把这两个盒子分别送到距离非常远的两个地方,比如一个在北京,另一个在纽约。当我们打开北京的盒子,发现里面装的是左手套时,我们立即就可以确定,纽约的那个盒子里的手套一定是右手套,尽管我们并没有打开纽约的盒子看。
量子纠缠就像手套一样,当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时,它们的状态是紧密相连的。即使这两个粒子相距很远,它们之间的状态也是即时关联的。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种非局域的即时关联正是量子纠缠的核心特性。
上面的这个手套模型就是被许多文章所引用的例子。
的确是直观易懂,不过离量子纠缠的本意却差得很远。
因为它虽然展示了两个物体之间的配对关系,但却无法准确表达量子纠缠中的非局域性和即时性。在手套模型中,两只手套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不会因为其中一只手套的状态变化而导致另一只手套的状态立即变化。这与量子纠缠中粒子之间的即时关联是有本质区别的。
所以一旦提到量子纠缠的应用,比如远程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还是很难帮助我们去理解背后的原理。
就拿远程量子通信来说,这个技术核心在于利用量子纠缠的特性。通过建立量子纠缠态的通道,可以将一个量子系统的状态传输到另一个地点,实现量子态的远程传输。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修改一端的量子状态,将信息包含在这个状态中。然后通过量子纠缠的特性,影响到与之纠缠的其他量子系统(即使它们相隔很远)。因此,在接收端,通过测量纠缠态中的量子系统,就能够感应到发送端量子状态的改变,从而获取到对应的信息。
再来看看这个手套模型的例子,它是没办法通过修改北京这边手套的状态来影响纽约的啊。
我们来看看真正的远程量子通信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需要建立量子纠缠态的通道。这通常涉及制备两个或多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并将它们分别发送到两个不同的地点。这两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联系,使得它们的状态是相互依存的。
然后,在发送端,对需要传输的量子态进行测量。这个测量过程不是直接测量纠缠粒子本身,而是通过某种方式将需要传输的量子态与纠缠粒子之一相互作用,并观察其测量结果。这个测量结果将包含有关原始量子态的信息,但并不会导致量子态的塌缩或损失。
接下来,利用经典通信将测量结果传输到接收端。这里的经典通信可以是传统的电信号、光信号等通信方式。通过经典通信,发送端将测量结果告诉接收端,这样接收端就能知道原始量子态的一些关键信息。
在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经典信息,对纠缠粒子之二进行相应的操作。由于纠缠粒子之间存在特殊的联系,接收端可以通过操作这个纠缠粒子,使其状态与原始量子态尽可能接近或一致。这样,接收端就能够「重建」出原始量子态的信息,实现了量子态的间接传输。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传输方式并不是直接传输量子态本身,而是通过经典通信传输测量结果,再结合量子纠缠的特性在接收端重建量子态。这种方式虽然不能完全复制原始量子态的所有信息,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量子态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这种结合量子测量和经典通信的量子态传输方式,在量子通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为实现安全、高效的量子通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在量子计算、量子密钥分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另外,尽管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量子态信息的传输,但仍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和限制。例如,量子态的测量和重建过程可能受到噪声和误差的影响,导致信息的失真。此外,量子纠缠态的制备和维持也需要高精度的控制和保护。因此,要实现稳定可靠的量子态传输,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研发和优化。
理解量子纠缠
放弃了上面的例子,让我们重新来看看到底什么是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这种联系如此特殊,以至于即使这些粒子被分开到宇宙中的两个遥远地点,它们的状态仍然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想象有两个光子,它们就像是一对双胞胎,被一种特殊的力量连接在一起,这种力量就是量子纠缠。这两个光子,即使被送到宇宙的两个相距极远的角落,它们之间仍然保持着一种神秘的连线。
现在,假设我们在某个地方对其中一个光子进行了某种操作,比如改变了它的自旋方向(光子自旋就像它在一个小轴上旋转一样,可以是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几乎在同时,另一个光子,无论它距离第一个光子有多远,它的自旋方向也会立即改变,与第一个光子相反。就好像它们之间有一种超自然的感应一样。
这种感应并不是因为我们发送了某种信号给另一个光子,而是在量子纠缠的作用下,两个光子之间的状态是即时相互影响的。即使我们不知道另一个光子的确切位置,也无法用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来解释这种超距作用。
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他们使用特殊的光源产生纠缠的光子对,然后将这些光子对发送到远处的探测器。当他们在一边改变一个光子的状态时,他们发现另一个光子的状态也立即发生了改变,这证明了它们之间的纠缠关系。
通过上面的现象,不难可以总结出量子纠缠的三个特性:
-
非局域性:即使两个或多个粒子在空间上相隔很远,它们之间仍然保持着一种强烈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依赖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即使粒子被分开到宇宙中的两个遥远地点,它们的状态仍然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
即时性: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或状态改变会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种影响是即时发生的,不受它们之间距离的限制,且这种信息传递的速度超过了经典物理学中的信息传递速度限制。
-
不可分割性:在未进行测量之前,处于纠缠态的粒子之间的状态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其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只能描述整个系统的性质。
这些特性使得量子纠缠在量子信息科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量子通信中,量子纠缠是实现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等重要操作的基础;在量子计算中,量子纠缠是实现量子门操作和量子算法的重要基础;在量子密码学中,量子纠缠是实现安全加密的关键技术。
以量子密码学为例,量子纠缠用于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窃听和破解。 这种应用的核心在于量子纠缠所特有的非局域性和即时性,这两个特性使得任何试图窃取或破解量子信息的尝试都会立即破坏纠缠态,从而被发送方和接收方检测到。
首先,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确保了即使纠缠粒子相距很远,它们的状态也会即时关联。这种关联性意味着如果其中一个粒子被窃听者测量或干扰,那么与之纠缠的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改变。这种改变是即时的,不受距离限制,因此窃听者无法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获取量子信息。
其次,量子纠缠的即时性使得任何对纠缠粒子的测量都会立即影响整个纠缠系统。在量子密钥分发过程中,发送方和接收方通过比较他们各自测量的纠缠粒子状态来检测是否存在窃听。如果窃听者试图测量或干扰传输中的粒子,这种干扰会立即反映在接收方测量的结果中,从而揭示出窃听行为。
此外,量子纠缠还用于生成安全的随机密钥。由于量子测量的随机性,通过测量纠缠粒子可以产生真正的随机数,这些随机数无法被预测或复制。这些随机数随后可以用作加密密钥,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一些哲学上的思考
量子纠缠这个概念诞生的有点偶然。它最早是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在1935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爱因斯坦特别痛恨量子力学,他坚信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微观粒子的行为,都应当遵循严格的因果律和确定性,而不是概率性。他认为,如果量子力学中的概率性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就如同「上帝在掷骰子」一样,意味着宇宙中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这还怎么能称为科学呢。
所以这三位大佬试图通过一个思想实验证明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他们在论文提出了两个粒子在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复合系统,其量子态不能分解为两个粒子各自的量子态,而只能描述整体的性质。这种性质意味着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远,这种现象被称为「纠缠」。
这个概念引起了后来物理学家的极大兴趣。1964年,爱尔兰物理学家贝尔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使得验证量子纠缠从哲学层面进入了可由实验验证的阶段。
但与此同时,量子纠缠在哲学层面仍留下了一些待解的问题。
首先,在传统的因果观念中,事件之间的关系通常遵循一种有序的模式,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且这种关系通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而,量子纠缠却揭示了一种超越这种经典框架的现象。
在量子纠缠中,两个或多个粒子的状态可以瞬间相互影响,无论它们相距多远。这种超越时空的相互影响使得传统的因果解释变得困难。例如,当两个粒子发生纠缠时,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即使这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这种变化似乎是瞬间的,无需任何传播时间。
中科院的郭光灿院士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一现象:有一对母女,她们因为各种原因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有一天,女儿怀孕了并顺利生下了小孩。令人惊奇的是,就在这个新生命降临的刹那,即使妈妈身处千里之外,她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外婆。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任何形式的信息传递给妈妈,仿佛母女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内在的关联,使得妈妈能够在瞬间感知到这一重要的变化,从而自动获得了外婆的身份。
其次,在传统观念中,我们习惯于认为世界是确定的,物质的运动和状态变化遵循着固定的规律,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精确预测。然而,量子纠缠现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确定性思维的框架。它表明,在微观尺度上,物质的性质和状态变化不再是完全确定的,而是呈现出一种概率性和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由于我们测量技术的限制或实验误差所导致的,而是量子世界的固有属性。量子纠缠中的粒子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关联,使得它们的状态变化呈现出一种非局域性和即时性。这种关联使得我们无法用经典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来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无法用确定性的方式来预测它们的状态变化。
关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解答,可能是要等到彻底弄清楚量子纠缠的物理性质才能有个结论,也许到那时,会发展出一套全新的哲学框架和理论了。在这个过程中,哲学和科学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哲学思考将引导我们深入探索量子纠缠背后的哲学问题,而科学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解答这些问题的实证基础和理论支持。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可以逐渐揭开量子纠缠的神秘面纱,为人类的认知和理解带来一次革命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