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北碚开展了「穿越重庆山脊,寻找沧海桑田的地质秘密—探秘缙云山和嘉陵江小三峡地质遗迹」科普宣传活动。
在地学科普专家的带领下,地质爱好者和小朋友们来到缙云山脚、嘉陵江小三峡,了解重庆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城市变迁的地质故事。
活动现场
「这就是碚石,而前面凹回去的回水湾就是沱。」站在金刚碑下的江边,重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区域地质高级工程师张雪峰指着岸边延伸到江中心的区域说,「碚」与「沱」是重庆常见的特色地名,北碚、唐家沱、牛角沱……但其实这些地名文化源于两种特殊地貌。
「这里的碚石主要成分是砂岩,形成于侏罗纪时期,后来经过地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所以从高处看,碚石的走向和山脉是平行的。」重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地质调查院院长任廷聪告诉记者,这些碚石就是「微缩」的重庆四山。
而从温塘峡口到金刚碑分布着不同性质的岩石,它们平行于缙云山脉,像瓦片一样层层叠置。其中温塘峡口是厚大的砂岩,岩质坚硬,尽管江水急速冲击,也难以将其拓宽,大部分岩石以崩塌掉落为主,因此形成狭窄的深谷。
大沱口
大沱口一带以软弱的泥岩为主,夹了少量薄层的砂岩,整体强度很低,而大沱口的末端的沙坝处恰好是坚硬的灰岩。急流出峡,受到灰岩的阻拦,江水迂回,肆意侵蚀着峡口与沙坝之间的软弱夹层。同时,横向上沱口两侧的软弱岩层也被地表水侵蚀,形成溪沟。这样嘉陵江水的迂回侵蚀,叠加两侧溪沟的溯源侵蚀,形成了「大肚子」状的大沱口。
实际上,沱的形成原因有两种。
一种是河流侵蚀形成的。如果河岸岩石较软弱,河流对其旁蚀的作用又强,天长日久,就会造成江岸凹入而成为回水河湾,如南岸的白沙沱即是。另一种是因石滩或碛石突出于江中,改变了流水方向或者将流水排斥出河湾,其下游就形成了沱,如江北忠恕沱即是。
在重庆方言中,「沱」指的是可以停船的水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回水湾。由于重庆山水相互作用,形成了很多这样的沱,因此,「沱」成为了重庆地名中的常见词汇,如朱沱、唐家沱、牛角沱、郭家沱等。据统计,重庆有约600处地名带「沱」字,这个数字让人惊讶不已。
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一起来留言吧!
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