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以南极为例总结盘古大陆至今全球板块等运动变化过程-巧合系列22

2024-09-05科学

【巧合?!】系列内容的连载发布,接续【巧合?!】系列21。

在前面的连载文章中,通过力学分析和科学考察、气候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证据推理论证了地球板块的可能运动过程:

1)论述了通过陆地之间的海洋板块挤压痕迹,推测所有的陆地板块原本是一个由远古陆桥连接在一起的环状结构(简称大陆环),所以才能保证南极大陆违背离极力和太阳、月球引力并未漂移向赤道等古怪现象。

2)进一步通过科考证据推理发现盘古大陆质心最大可能位于南极点,分裂后的亚欧、南极+澳洲、南美+非洲+印度、北美四大远古板块因离心力漂移到赤道位置。因赤道处南、北两个海洋板块的运动对称挤压和裂缝处软流层岩浆物质上升,陆地板块之间生长出相互连接的陆桥结构。

3)由于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分离,脱离大陆环,导致大陆环在约8386±49→8300万年前发生90度偏转,「竖」着跟随地球自转,将南极+澳洲板块顶到了南极圈内。非洲板块约6500万年前开始撞击欧亚板块。

4)约3333-800万年前,澳洲板块与南极板块分裂,脱离大陆环,向赤道漂移并持续挤压大陆环缓慢偏转约25度,800万年前趋于平衡稳定。

5)公元前3049年巨大小行星撞击百慕大,导致地球自转轴偏转约45度,并突变加速造成全球超级海啸灾难,造成全球大量早期文化历史断代。因全球板块自转质量不平衡,在约公元前2200年-前250年内,全球板块(含大陆环、分裂脱离环体的陆地板块和海洋板块)在高温高压的软流层上整体高速球面滑动漂移,最大漂移点速度计算达约2.3908公里/年。重新调整自转平衡位置后才基本达到今天的位置,后期为板块间的微小漂移。

6)用世界磁异常图验证了地球板块90度偏转、25度偏转、3049撞击等几个阶段的位置节点。

本篇以南极大陆的变化为例进行概要总结,连载正文如下:

7、以南极板块为例总结盘古大陆至今的全球板块、相对转轴、纬度、陆桥、气温气候及古生物变化过程

至此,我们已经解析完成从盘古大陆分裂至今所有地球板块的全变化过程,也可以合理解答南极板块在科学考察论文中有约9000万年前、7500万年前、4000万年前、1万年前、6000年前以及近代发现的南极冰川下的陆地地图等多个温暖期的问题了。下面,结合南极板块的纬度、气温气候和冰川变化,以及科考论文采样点分析内容,对地球所有板块的运动过程做一个总结:

注明:以南极圈纬度作为冰盖边界,冰盖指冰雪长年积累无融化现象的积累区域。由于格陵兰岛、俄罗斯南部、北美南部高于北纬60度区域仍存在长期冰雪覆盖和积累,但存在季节性融化和积累的反复过程,并会形成冻土地带的冰川积累,所以同理以南纬60度作为南极的冰川边界。

怕手机显示表格有问题同时附图:

陆地板块、纬度、陆桥、气候等分析-1

陆地板块、纬度、陆桥、气候等分析-2

因此, 南极大陆其实只有在公元前250年之后才几乎全部处于南极圈内整体最冷 ,南极冰盖的形成远早于一般认为3400万年前,且南极冰盖及冰川位置变化过多次。

其中, 早在距今约8300万年前之后,以威尔克斯地为中心的冰盖(包含今澳洲板块南部)可能就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到了约3300万→公元前3049年期间,由于南极点相对位置向威尔克斯地和毛德皇后地海岸线的中间位置缓慢移动并进入海中,所以威尔克斯地和毛德皇后地所在的东南极洲(西经30°向东延伸至东经170°之间的地区)的冰盖继续加厚,而南极半岛和玛丽.伯德地所在的西南极洲反而可能因纬度降低、气温升高而融化变薄;忽略公元前3049→前2200年小行星撞击后短暂高温暖时期的融化情况,南极大陆从4.2千年事件开始迅速进入南极圈,全境冰盖继续加厚。

而对于南极半岛及周边南极海岸附近,距今8386±49→8300万年前期间大陆环偏转90之前处于赤道,气候炎热;大陆环90偏转后处于靠近南极圈寒带的温带;约3333万→公元前3049年随大陆环偏转25度变得越来越温暖;公元前3049年撞击后位置更温暖甚至炎热,但极其短暂;然后在公元前2200→前250年期间迅速向南偏移至南极圈附近变冷。

冰盖的变化过程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今天看到的南极冰盖的最厚位置并不在南极点附近,而是在东南极洲的中部?为什么东南极洲比西南极洲的整体冰盖要厚? 如下图所示,因为只有东南极洲的冰盖从8300万年前之后一直在增加积累;而西南极洲在约8300→3333万年期间低于南纬67度,可能类似俄罗斯冻土地带,约3333万年后纬度越来越低至53度以下更加温暖。南极半岛还要低至南纬约60→40度以下,肯定不存在冰川。3049撞击后,南极洲整体纬度更是低至南纬25-65度之间,所有冰川必然部分融化,但仅持续了约800年,于公元前2200→前250年迅速全部进入南极圈,南极全境才开始全年无融化积累过程。

南极板块的漂移阶段分析图

因此,科学考察论文中不同时期的南极温暖分析应该与采样点地理位置有关:

① 【Nature:白垩纪超级暖期南极大陆存在温带雨林】论文采样点为 罗斯冰架位置 ,约8386±49→8300万年前时期大陆环90度偏转后进入的寒带冰川区域,所以 采样的沉积物体现了大陆环偏转前后动植物大量死亡的突变情况

② 在南极半岛北端詹姆斯.罗斯岛发现距今约7400→7000万年前期间的南极甲龙化石,巧合的是,【极地研究】期刊的一篇论文通过对詹姆斯.罗斯岛植物碎片化石的研究显示,约7500万前曾经发生过森林火灾,也就意味着南极半岛该区域当时是森林。按照本书推理, 詹姆斯.罗斯岛当时位于古南纬约49度(今南纬约64度)左右,属于温带

③ 【科学报告】中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托马斯·莫尔斯(Thomas Mrs)及其同事通过蛙类化石(智利蟾科(Calyptocephalellidae),也被称为「头盔蛙」(helmeted frog)科)证明南极半岛约4000万年前处于暖温带气候。恰好,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者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通过对南极发现的远古贝壳化石研究表明,推测至少4000万年前南极的平均气温达到了14摄氏度为温带。而按照本书推理体系,论文中发现化石的 西摩岛与发现南极甲龙的詹姆斯.罗斯岛非常接近,在约3300万年前的之前时期大概处于古南纬49度左右,符合温带气候条件

④ 最神奇就是今天南极冰盖之下陆地形状的古地图了,如下图所示:

南极大陆的古地图

古地图考证为土耳其帝国舰队的海军上将皮尔.雷斯于1513年绘制。古地图严重变形源于地球球面转换成平面的形变及古代航海测绘误差大所导致,不过根据该南极古地图比例,探险发现的南极河床以及对比今天南极冰盖之下探测的地表陆地形状基本对应,这就太神奇了!这也就意味着绘制南极陆地该区域的图纸时,南极该地区还不存在冰盖甚至冰川覆盖!

很神奇吗?但相对于与公元前3049年之前的亚特兰家族跨越大西洋殖民美洲相比,还是逊色很多!因为3049大海啸时就已经有一百多米的跨洋船只,而且德雷克海峡并不宽,还有远古陆桥碎裂的众多岛屿接续。所以, 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可能进入青铜文明且航海业发达的亚特兰王国,以及后期西非亚特兰蒂斯首都国、古埃及、古希腊、苏美尔等文化族群都应该具备足够的跨洋航海能力,从已经被殖民统治的南美洲,沿南美海岸线向南到达南极地区进行勘察并绘制出航海图。其中,根据本书前述分析,分封十国之前的亚特兰王国、分封之后的亚特兰蒂斯首都国或古埃及组织勘察的可能性最大

最关键的是,古地图还标注了南极半岛附近沿海地区的牛、羊、猴类等动物图样,说明 该地图原始稿必然在约公元前500年之前 。因为,800万→公元前3049年小行星撞击前的南极半岛处于约南纬26-40度很温暖,地图上最右侧勘察船只标记的位置接近毛德皇后地西端海岸,也在南纬50度以上;3049撞击后部分都进入热带,南极半岛大概在南纬13-27度;关键是公元前2200→前250年约42度高速漂移,假设全部超过南纬50度动物全部死亡,漂移时间(2200-250)×(50-13)/42=1718年,2200-1718=482,近似因为约公元前500年南极动物全部死亡。

而且, 该地图原始稿 也必然晚于亚特兰王国殖民美洲时期,即玛雅元年公元前3114年之前之后,因为地图很明确是从南美穿过德雷克海峡达到南极洲,必然需要先抵达南美洲。

因此, 该地图最原始的稿件应为公元前3114年之前不久-前500年期间绘制。本书分析的古埃及约公元前2750年-前2627年期间和约公元前1353年-前1335年期间2次到访过美洲,可能性最大,亚特兰殖民美洲时期也不能完全排除。 从1513年复制地区的时间点来看,很可能是在哥伦布1492 年重新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有人从玛雅或印加等美洲地区的古文献中找到后复制,也不排除是源于古埃及等王室古文献、墓葬中的发现后复制的。

至此,南极大陆的气候及古生物变化情况全部解析、推测和印证完成,全球其它地区可同理推测。

Ø 四大远古陆桥是不是陆桥假说所指的陆桥呢?

最后再回答本章最开始提出的一个疑问,四大远古陆桥到底是不是「陆桥假说」理论中猜测的陆桥呢?应该就是,不过还要加上一个冰期因素,比如白令海峡陆桥可能在约8333万年前时就已经断开了,动物又是怎么过去的呢?

因为约开始于200-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导致海平面相对于今天最大下降约130-150米,而今天的白令海峡平均深度才42米,所以 在第四纪冰期阶段白令海峡陆桥可以完全浮出海面 。而且除了大冰期,距今8333万年前之后还有很多小冰期,陆桥同样可能裸露出来。但在全冰雪覆盖的极寒时期,陆桥区域没有植物资源,古生物是无法跨越陆桥的,所以可以认为陆桥通道依然是关闭的,动植物迁移通道只有在大冰期末期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才会打开。

参考竺可桢院士中国气温图中距今约8000→5000年的气温大幅陡升,应该也表明了全球冰川的快速融化速度,因此 第四纪冰期全球冰川开始融化的时间应该比距今8000年早,全球快速融化过程的截至时间应该比距今5000年晚 。通过对白令海峡两侧野牛等化石的基因关联性和碳检测年代分析, 距今约1.34-1.3万年前时期的白令海峡陆桥通道是打开的,也就意味着陆桥地表至少在暖季时土壤没有冰雪覆盖并有动植物存活。

根据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发现的化石足迹,确认了蒙古利亚人种族群约2.3万年前之前就从亚欧板块扩散迁移至北美(这并不代表美洲本地还有更早期的土著人类),再进一步扩散迁移至南美。 由于人类可以通过粮食和物资储备比动物更耐寒,所以美洲的蒙古利亚人种族群最大可能也是通过白令海峡陆桥穿越至美洲。

德雷克海峡陆桥和亚澳陆桥在冰期的情况由于缺少动植物迁移的数据资料,无法分析。

(未完待续,下一帖论述: 本书论证体系与目前主流理论的差异、创新和修正

特别注明: 个人版权,禁止摘抄!欢迎转载和合作,但请务必原帖转发,或注明作者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与我共同研究,探讨人类和地球的历史真相!科学就是在不断分析推测与验证的持续过程中进步,寻找人类与地球的历史真相,以借鉴指导地球人的未来之路!——作者:牛春咏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感兴趣的朋友们别忘了多多点赞、评论,推广更多的人参与科学探讨,寻找人类和地球历史真相,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