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数码

读名著阅读困难,原来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

2024-04-02数码

我不爱读书,却也想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打算静下心来,多读书,在我的潜意识里身边常有人劝人多读书,大家仿佛都知道多读书,有好处。

可是,回头一想,身边爱读书,多读书的还真没有几个,又是一个我解答不了的问题。

于是我打算自己开始实践:读书

读书第一步:选书

知道自己对于电子产品实在缺乏抵抗力,我果断选择纸质书。

一是花钱买了书,自然不能心白白浪费了金钱。

二是抱着书本读书的感觉更好,可以反复阅读,也知道自己读了哪些书。读过的书摆在那里,无形之中也是一种激励。

想到这突然反思自己是否功利了些?算了,我本就是俗人一个。

突然要选书有些迷茫,突然想起上学时怎么也都不进去的那些名著,如今入世了,可以再次尝试了。

带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买回来一本【老人与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一边晒太阳,一边打开新书,满怀期待的开始阅读。

认真的读完了前言部分,前言部分出乎意料的很精彩,讲述了作者海明威的生平经历,作品的价值,以及海明威的趣事。

有了这些了解我对这本书更好奇了。一个如此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作品该是多么令人惊叹。

他是一个老人,摇着小船独自在湾流里打鱼,已经过去了八十四天了,可是一条鱼也没有捕到~

全文除了小男孩就是老人,话题除了打鱼就是和打鱼相关的话题。既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任何的感情波动,仿佛面对的是波澜不惊的大海,你能感觉到他的造化神奇,却又说不出来好在哪里。

读不懂,真的读不懂。我就是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我水平不到,理解不了这其中的深刻含义。

我很疑惑:为什么这样的书籍会被列为世界名著,并且广为人知被大家普遍推荐?

吴晓东老师的一段话解决了我这个困惑,他说:「但实际上对这种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热情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真正阅读的人并不多。最大的原因是现代主义小说形式上复杂,晦涩,很多小说是很难读下去的,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这一件吃力的活儿,远不如读金庸,古龙,王朔那么轻松有趣,而是让很多人包括专业研究者望而生畏的事情。所以说什么是世界名著呢?所谓的世界名著就是那些大家都说好,但谁也没读过的作品。」

一句所谓的世界名著就是那些大家都说好,但谁也没读过的作品,简直不要太接地气。到目前为止,我知道的世界名著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艾米粒·伯朗特的【呼啸山庄】,高尔基的【童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但是我读过的只有【飘】和【老人与海】。

读【飘】的时候还是青春懵懂的少女,那时还在都高中,班里掀起了一股读世界名著的热潮,考试的时候偶尔也会遇到一些语文题目。其中大家最爱读的就是这本【飘】,读完之后还在一起热烈的讨论起爱情。

如今读【老人与海】只感觉如同喝白开水一般,既读不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也不明白作者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经历,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意义何在?

后来看到知乎上的一段话,有些似懂非懂。

大概是说这种作品里面存在着一种道,如果读者自身的境界达不到,不足以承载这种道,拿这种书几乎是读不进去的。这就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孤独求败了,这种作家的书从根本上说,他的书是为知音而写的,不是为大众而写的。

读不懂也罢,毕竟世界上不存在最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读一些让我感觉轻松自在,充满生活意趣的书。

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最大的最用在于:给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勇敢的与生活中的困难见招拆招。

突然想起李雪琴说的一段话:「人生就像一个攒塑料袋的过程,你攒着攒着,日后需要装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正好就有一个袋子适合你。」

她的这个比喻特别接地气,以小见大。她把自己的领悟用自己的话简单通俗的表达出来。而对于我们而言,读书就像是攒塑料袋一样,我们读过的书,思考的问题在无形的改变着我们,为我们积蓄力量。

2024,你敢不敢用一年时间开始读书,等到2025年这个时候,坐在自己读过的书面前,告诉自己:我做到了,我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