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得了,日本的一家公司表示研发出了新型固态电池。
哥们第一反应是, 这怕不是又是什么假新闻吧 。
要知道,这些年固态电池可以说是车企、手机厂商的终极梦想。
在大家的描绘中,固态电池便宜、安全和超长续航,只要谁先研发出量产的固态电池,谁就能成为新时代的雷电法王。
于是,我们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一些实验室、研究院或者电池厂商,跳出来说自己攻克了固态电池关键节点啥的.
可一问啥时候能用上,答案都是 「 在不久的将来 」 。。。
甚至还出现了,固态电池上车,结果却是半固态电池,这种白马是马的喜剧事件。
所以 TDK 这次是真搞出了个大新闻吗?
我们简单研究了下,发现 他们还真搞出了固态电池,但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型固态电池 。
原来, TDK 开发出的固态电池名叫 CeraCharge ,的确是使用了锂合金负极和氧化物基这种固态电解质,从而把能量密度提升到了 1000Wh/L 。
作为下一代 CeraCharge 的材料而开发的固态电池单芯
与之对比的,目前市面上一些活在实验室里、或者小范围应用在部分电子产品里的小型固态电池,它们的能量密度普遍只有 50 Wh/L ,而在电车里常用的传统液态电池,能量密度也只有 400 Wh/L 。
所以,就连 TDK 自己都说, CeraCharge 达到了自家最强小型固态电池 能量密度的 100 倍 。
而且,用了固态材料后,电池的安全性还能再上一个档,重量也能再减轻,甚至充电速度都能变快。
这么多优点听着很香,那为啥不能往手机、往车上放呢?
因为 CeraCharge 有一个问题,它用了不少陶瓷材料,这就意味着电池很脆。
所以, TDK 自己也清楚地表示, CeraCharge 更适合在各种蓝牙耳机、手表里面用 ,未来恐怕也很难进化到手机或者汽车里。
不过说实话,光是 能让手表、小电子产品续航拉满 ,就已经能改变很多行业格局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身边好几个朋友,就因为续航问题,一直没入 Apple Watch 。
如果 Apple Watch 能换上 TDK 最新的固态电池,都不算体积变小能放更大电池这些因素了,光是按照 100 倍能量密度的提升,用新电池的 Apple Watch 的使用体验,将会彻底碾压老款。
再加上没了续航焦虑,苹果还能往手表里塞入更多、更强的功能,我只能说, 搞快点。
不过,这次 TDK 的新型固态电池,实际上还是个期货,他们计划从明年开始给客户提供新电池原型的样品,然后再大规模生产。
那为什么 TDK 这次能吸引这么多关注度呢?
我们又仔细扒了下发现,相比于固态电池的大饼, TDK 这家公司也特有意思 。
你不知道的是, TDK 的儿子时代新能源 ATL ,在巅峰期掌握了全球一半手机电池市场份额。
而 TDK 的孙子,正是如今喘口气,都能让新能源车市场抖三抖的宁德时代。
虽然 TDK 在大家眼里名气不大,可成立于 1935 年的他着实是个老大哥。
TDK 最早是研究磁性材料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把铁氧体商业化的公司,如今依旧是全球领先的磁性材料商。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 TDK 又进一步成长为全球顶级盒式磁带品牌。
有多顶级呢?
就这么说吧, 1969 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月,用来记录登月谈话的录音带,就是 TDK 家生产的 。
时至今日, TDK 还是全球总销量第二的磁带厂家。
不断发展的 TDK 各种扩张业务、收购公司。
在 1986 年时,他们就在中国香港收购了一家名为香港新科实业有限公司,当时目的主要是用来制造硬盘磁头。
这次收购在当时的 TDK 看来估计也就是,有钱之后的一次大手一挥罢了。
但大家万万没想到,就是凭借新科实业公司, TDK 先后孵化出宁德新能源和宁德时代 ,他俩很快就成长为了手机电池和电车动力电池两大巨头。
外界甚至为此感叹: 「 比起投资一个市场,不如直接买一个正确的公司 」 。
原因就是这个香港新科实业有限公司有 3 个特殊的人,执行总裁梁少康、研发总监曾毓群、以及曾毓群的直属上司陈棠华。
这三个人一直在 TDK 搭档了十几年,很稳定但也很平静。
时光到了 1999 年,在这个世纪交接的节点,人类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颠覆着,梁少康敏锐地意识到手机等便携电器将在全世界风靡,他大胆预测:聚合物锂电池未来一定会大卖。
曾毓群和陈棠华在公司年会上表演节目
经过一番思考和工作,梁少康给母公司 TDK 提交了份计划: 教练,我不想做磁带了,我要做锂电池!
然而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 TDK 拒绝了梁少康的计划。
于是,梁少康决定自己干,而在走之前,他还努力说服了陈棠华和曾毓群一起组队。
就这样, 「 新科三剑客 」 在中国香港成立了一家名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也就是后来的宁德新能源 ) ,英文名则是 ATL (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 。
严格来说 ATL 的创业故事,并不像小说里的主角,总需要经历各种磨炼才能苦尽甘来,相反, ATL 一路发展都相当顺利,并在 2004 年成功挤进果链开始为 iPod 供货。
有了这种合作关系,几年后 ATL 也顺理成章成为了 iPhone 的供应商 。
这样的成绩一下子就奠定了 ATL 的江湖地位,当然也变相说明了 ATL 的产品质量。
有苹果的背书, ATL 在手机电池行业所向披靡,相继成为三星、华为和 OPPO 等头部企业的供应商。
凭着领先的技术和过硬的产品,早在 2012 年,宁德新能源便成为聚合物锂电池的 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 一度掌控了世界一半的手机电池 。
时至今日, ATL 仍旧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电池供应商之一,所以说 ATL 才是初代 「 宁王 」 。
可能你会说,既然这么牛逼,为啥怎么我们平时从来没听过这个公司名呢?
那当然是因为人家低调啦,而且他们的产品、技术,你也肯定没少听说。
比如当年 oppo 那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词 「 充电五分钟、通话 2 小时 」 ,最先用到的快充技术,就是宁德新能源家的。
除了市场上走得顺顺利利, ATL 的公司发展却有些幽默 。
经过几年发展, ATL 兜兜转转在 2005 年又重归母公司 TDK 怀抱 ,并逐渐成长成了 TDK 最粗的大腿。
但你不要以为 TDK 和 ATL 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既然都讲到了 ATL 和曾毓群,大家肯定也能联想到,这两年火到爆的 「 二代宁王 」 CATL 宁德时代是不是和 ATL 有关系?
在差评君看来,这两家公司何止是有关系,你甚至可以说 CATL 压根就是 ATL 的亲儿子 。
其实最早是在 2011 年,为了效仿特斯拉和松下的合作,宝马找到了 ATL : 你是打算卖一辈子 「 聚能环 」 ,还是想和我一起改变世界?
都说人不会在同一个坑跌倒两次,但我们亲爱的 TDK ,却如同 12 年前拒绝梁少康的提议一样,再次对宝马 say no 。
事后外界分析, TDK 或许受当年【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的限制,由日本 TDK 全资控制的 ATL ,没有在中国大陆本土生产动力电池的资格。
不过我们也发现了,在宁德时代发布的,关于【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并上市之补充法律意见书( 一 ) 】上,白纸黑字地写着:TDK 对于动力电池发展前景不明朗,做出了保守的决定。。。
不过 TDK 或者说 ATL 虽然没能亲自下场,但它也给了足够的帮助。
比如大开绿灯, 让曾毓群带领了一个团队从 ATL 独立 ,成立了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后面的宁德时代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简称 CATL ) 。
而在早期, ATL 和 CATL 简直就像一家公司 。
宁德新能源的地址在新港路 1 号,对面的新港路 2 号就是宁德时代。
这两家公司不仅共用食堂、宿舍和幼儿园,直到 2020 年前,他们还能互用对方的机器打卡上班。
很多员工也经常聚餐,甚至走在新港路上,你都能看到不少 「 A+C 联姻 」 。
而在股票里,两家公司也难舍难分,比如 ATL 在很长一段时间持有 15% 宁德时代的股权,曾毓群本人至今仍持有 ATL 的一部分股权。
哪怕到了 2015 年, ATL 完全退股后, CATL 和 ATL 、 TDK 的故事仍未完全结束。
起码 TDK 仍然从宁德时代收取技术使用费,曾毓群也在 2017 年才完全卸任 ATL 和 TDK 的职务 。
但就在大家以为 ATL 和 CATL 要各奔东西的时候,到了 2021 年,他俩又共同出资成立了厦门新能和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新能达科技有限公司,准备一起到电瓶车和储能的赛道里卷一卷。
这么盘下来,人才辈出的 TDK ,活脱脱就是电池界的黄埔军校。
另一方面, TDK 还是电池界的技术先驱,过去几十年里无数次将实验室里的技术,带到了大家的手边。
无论是最早把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成功产业化、还是首先市场化电池快充技术,又或者是最新推出的硅碳电池技术,每次 TDK 在电池行业有动作,往往都能掀起一阵行业变革潮。
如今,他们又开始率先搞出了固态电池,总感觉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只不过,按照 TDK 2025 年才给厂商样品的计划,咱们起码也得到明年才能看到这场大戏了。
至于真正想要在手机、电车上用上固态电池,只能说还得先准备好充电宝,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