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齐出手!背后有啥深意?对我们影响程度如何

2024-10-23财经

央行、国家发改委以及财政部相继出场了!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主任和中国人民银行潘行长之后,10月12日,财政部的蓝部长也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

在会议上,蓝部长首先承认目前国家在财政收支上存在差距;

其次,他指出地方政府债务存在潜在风险;

第三,他表示将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收支平衡和实现预期目标,并明确表示将推出增量财政政策。

对当前市场关注的房地产、债务化解、民生和银行资本限制等问题,他也逐一作出了回应,表现出极大的诚意。

回顾过去半个月政策的发布,首先是央行通过降息和降准以及推出互换便利等措施,从货币政策角度进行了发力;

其次是国家发改委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强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

最后是财政部通过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等措施,各个部门都在自己的领域进行精确的发力,共同展现了一系列精美的组合拳。

那么,这系列政策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这些政策又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化债问题的重要性

首先,化债问题是大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不论是降息降准、稳定房市,还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都离不开化债这一核心议题。

到底地方政府债务有多大?

根据国联证券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城市投资公司的有息债务总额高达66.82万亿。

平均利率为4.89%,其中有27%的城投债是短期债务,面临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迫切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以解决紧迫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情绪化地问,借钱的自己还不就行了,为什么要中央来救助?

但问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确实无力偿还这些债务,已经影响到了保障基本民生的支出,「三保」支出不应由先前的错误惩罚现在的人民。

例如,因地方债而出名的贵州独山县,债务高达400多亿元,部分债务的利息率甚至高达10%以上,而2023年独山县的总财政收入仅为7.63亿元,仅偿还利息就远远不够。

如果没有中央的支持,可能会出现债务的实质性违约,或者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转。

无论是哪种情况,其后果都是我们难以承受的。

因此,当前将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来处理,是在权衡利弊后的最优决策。

二、化债之后,如何调整政策?

进一步来说,这也是对原有「大基建」策略的调整。

经过这一轮债务化解,管理层可以清楚地发现,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合大规模进行基础建设,不同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优先级显然不同。

对于东部沿海城市而言,由于产业链集中且人口常年净流入,每年的财政收入可以自给自足,未来工作的中心仍应是努力发展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担任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中部地区的情况则不同,这些地区通常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和农业大省,长期为东部省份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和粮食物资。

但这些省份自身并未得到相应的补偿,本地工业基础薄弱,如果继续采用投资刺激策略,很可能是重复建设低端产能,这样的投资意义不大。

同时,这些省份在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常年欠费。

举例来说,每年的高考中,来自江西、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考生,录取率常年位于各省之末,这间接反映了这些省份教育资源的稀缺。

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是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同时密切与东部经济强省合作,为东部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西部地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由于地区广阔、人口稀少加上生态环境脆弱,基础建设的成本高,效益差,很多项目甚至无法覆盖每年的维护费用。

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进行分类,如果是涉及电力、网络、道路等民生工程,可以继续投资;但对于经济项目如高速公路或高铁,可能需要考虑其经济效益。

同时,西部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和多民族共处的情况,可能还需要较多资金来维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民族团结。

可见,不同地方政府在这轮债务化解后,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工作重点。

这将对大家的职业选择和产业投资产生较大影响。

这部分内容,我在之前的文章【去大城市吧,小城镇没有未来!】中进行了详细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

特别是在近几年,中央机构编制办公室在化债的大背景下,还在进行「人口小县」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裁减编制,努力降低成本增效。

在职的公务员和想要考取公务员的朋友一定要留意这一点。

三、民营经济当前面临的困境

民营经济无疑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大家或许听说过民营经济的「56789」数据。

其中,「5」代表民营经济对国家税收的贡献超过50%;

「6」表示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超过60%,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7」是指民营经济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显著成就,对国家技术创新的贡献率超过70%;

「8」表示民营经济吸纳了城镇劳动就业的80%以上,是主要的就业渠道;

「9」是指民营经济解决了90%以上的新增就业问题。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民营经济都对我们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

但是,民营经济现在确实到了需要援助的时刻。

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23年5月开始进入负值区间,这是自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

私营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也降至历史低点,2023年前9个月仅为4.12%。

而今年前八个月,私营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2.6%,远低于GDP增速。同时,私营企业的亏损比率在2023年9月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一。

除了这些在财报中体现的问题,民营经济还面临竞争歧视和市场准入障碍。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到,「尽管国家持续推动打破市场准入壁垒,加速建设统一大市场,但民营企业进入某些关键领域仍面临隐性壁垒」以及所谓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现象。

表面看来所有人都平等,但实际上每个位置已经被占据,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四、新政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扶持

9月24日的新政针对民营经济的痛点,进行了详细的排忧解难。

在资金需求方面,央行在9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潘行长提到了降息降准,从资金层面帮助民营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为了消除银行放款的顾虑,财政部蓝部长在10月12日表示,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增强这些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和信贷投放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刺激需求方面,央行在9月24日的发布会上,潘行长官宣了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和对就业困难人群的救助,从减轻负担和提供保障两方面来激发消费。

发改委在10月8日的发布会上,郑主任表示明年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加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的建设,通过基建投资来推动需求提升。

而财政部在10月12日的发布会上进一步表示,中央财政仍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将积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还将进一步增强对重点群体的支持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提振需求。

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10月1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向公众征求意见,该法案对市场准入、投融资支持、政企沟通、民营企业家权益等领域进行了立法规范。

最近这两年,地方政府在化债的压力下,偶尔会出现对民营企业的碰瓷式执法,包括冲业绩的罚款、对企业家非法留置,甚至有一些跨区域的「远洋捕捞」式执法,这些都对当地的营商环境和企业家信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这次立法层面的完善填补了这些漏洞,并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对民营经济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我们个人来说,9月24日的新政将深刻影响我们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

过去几年,由于民营经济的困境,不论是大学生还是职场人士,大多倾向于选择体制内的生活,认为这样更稳定,更体面。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也从2019年的127万人,飙升到2022年的202万人。

实际上,由于这几年地方政府的化债,很多体制内的人士也面临降薪和工资延迟发放的情况。

而曾经被视为金领行业的金融业,这几年也在持续降薪,甚至还出现了员工被反向讨薪的情况,不少人才也选择加入实体行业。

例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浙商证券的首席去非洲卖洗发水。

随着扶持民营经济措施的逐步到位,企业逐步脱困,这种情况也会越来越多,大家的择业观念也将逐步改变。

五、新政背后传递了什么样的信号?

这一连串的会议显示,我们可以将当前面临的困境分为两部分。

一是存量问题,如萎靡不振的房市、地方债务和基础建设问题。

二是增量问题,如经济新的增长点、新质生产力以及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等。

我深受感动的是,几位领导都没有回避当前的困难,对上述问题都给出了回应并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

以房市为例,9月24日的新政采取的是增加需求,减少供给的策略,尽可能实现房价的稳定。

从需求角度看,一方面通过降息和降低首付比例来激发潜在的投资或改善型住房需求;

另一方面,大幅降低一线城市的购房门槛,如上海的购房资格从「连续缴纳满3年及以上」调整为「连续缴纳满1年及以上」,条件大幅放宽,使更多的一线年轻人满足购房条件,带来一定的增量需求。

从供给角度看,蓝部长提出可以通过专项债回收闲置地块,调节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减少闲置土地。

同时,通过发行专项债券来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减少商品房的流通,进一步缩减供给,扭转当前房地产供过于求的局面。

而对于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些增量问题,9月24日的新政同样提出了一揽子方案。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人才,好,那以后国家奖学金不仅数量翻倍,奖金金额也上调,力争培养出更多的产业人才;

担心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那贷款到期后可以先不还,继续使用,而且续贷对象不仅包括当前的小微企业,还将扩大到中型企业;

如果还担心企业未来的发展和转型,吴主席帮你清除了上市道路上的行政障碍,做得好的企业自己上市或被其他公司并购都成为可能。

这些措施,还有更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我的往期专属视频,里面有更多的政策解读。

总之,这一系列的新闻发布会重要的不仅是现在实施了什么政策,背后还在酝酿什么政策,更重要的是,他们传递出中央高层解决当前困难的决心和迎接未来挑战的信心。

疫情后的中国,对外面临美国的步步紧逼,对内则面临存量和增量这两大类问题,但可以看到,我们也在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对外,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等,都是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我们不断探索和深化的战略方案。

对内,无论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提振民营经济信心、还是维稳房地产发展,这一次的政策组合拳更是精准打击、对症下药。

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实施,我们国家的经济也将逐渐进入筑底向上的通道,而我们个人的职业发展与财富机遇也将迎来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