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为经济向上结构向优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2024-10-14财经

业内普遍认为,近期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将对能源领域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在促进新能源投资、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企业运营环境方面,从而进一步增强能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

▲图为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东石山1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人民图片

「一子落而满盘活」。随着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推出,作为现代社会的血液,能源将更加有力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就后续经济工作作出安排;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实工作;10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详细阐述了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具体举措,即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助企帮扶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以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业内普遍认为,近期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也将对能源领域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在促进新能源投资、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企业运营环境方面,从而进一步增强能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用能保障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为加强要素配置保障,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明确了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的具体举措,即有效拓展增量用能空间、深入挖掘存量节能潜力和加力实施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

积极拓展增量用能空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有火电、钢铁、非金属矿产品、炼油焦化、化工和有色金属六大高耗能行业,这些行业的总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

与此同时,发电、制造建筑、交通运输是我国三大主要碳源。以建筑领域为例,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2.7亿tce(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45.5%。其中,仅建材生产阶段能耗就达11.1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2.3%。

建筑行业作为能耗大户,低碳和零碳目标给其带来机遇和挑战,这将涉及建筑行业的大变革和用能观念的改变。建科公共设施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哲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建筑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在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中,【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等政策明确了建筑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建筑节能行业向纵深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建筑材料生产及建筑运行阶段是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节能减碳的路径也很清晰,主要针对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阶段。比如,推广绿色建筑材料,选用可持续、有机、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减少建筑总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业内认为,减少高耗能行业用能,拓展增量用能空间至关重要,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十四五」以来,国家发改委通过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政策,已经明确不再将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纳入能耗调控。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这项政策可拓展的用能空间逐步扩大。从目前的情况看,用好用足这项政策,还有不少需要加力的地方。为此,近日发布的增量政策进一步明确,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时,要严格将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予以扣除,以此引导地方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鼓励通过购买绿电绿证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增量用能空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主要的增量用能管理措施包括能耗监控、需求预测和资源调度等手段,相关交易机制涵盖用能权交易市场、绿电交易市场和碳交易市场等形式。在确保用能需求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灵活的能耗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发展清洁的绿色低碳技术,降低能耗强度并扩展增量空间。推动用能方式转型升级和电能替代,是实现经济社会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减少各部门碳排放,提升整体环境质量。

「当前的增量用能空间,实际上仍遵循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规律运行。目前,我国正全力以赴保障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当前的增量用能主要表现为电能的增量需求。为此,相关部门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工作,包括电动汽车发展以及电锅炉等其他电设备的普及。此举旨在实现电能对煤、油、气等传统能源的替代。目前,这些措施正在有序推进并逐步落实中。」

有效挖掘存量节能潜力

除了拓展增量用能空间,挖掘存量节能潜力同样重要。目前,我国全社会存量用能规模约为「十四五」新增用能空间的10倍,深入挖掘存量节能潜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巨大用能空间。「我们将统筹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渠道,结合深入实施‘两新’等工作,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以存量挖潜积极保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合理用能需求。」赵辰昕说。

记者采访获悉,为有效抑制不合理新增用能需求,国家发改委已明确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无序上马。与此同时,鼓励地方通过购买绿电绿证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

孙传旺表示,当前我国全社会存量用能规模与新增用能空间的差距,展现出巨大的节能降碳潜力与用能增量空间。未来应聚焦于提升清洁能源使用占比,积极推广生产设备智能化和低碳化管理,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形成合力推动能耗控制与用能增量。中长期来看,节能降碳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能源市场化交易,提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降低节能增量成本。

彭澎认为,未来,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以往,我们着重强调节能的重要性,但随着大量风电和太阳能电力并入电网,现在更希望企业具备弹性用电能力。也就是说,在电力供应充足时,企业能够增加电力使用;在电力供应紧张时,企业能够相应减少电力消耗。这一转变过程将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引导和实现。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采取分时电价策略,即在不同时间段设定不同电价,以此逐步培养用户的电力使用习惯。这种弹性用电模式能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绿电,尤其是在风电和太阳能大发时间段内。

挖掘存量节能潜力已有成功案例。针对高纬度极寒条件下电气化运输难题,中国五矿集团(黑龙江)石墨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矿石墨」)联合多家企业攻克相关技术难题,通过重载电卡换电技术、5G通讯技术和新能源补能技术实现运输车辆低碳作业,并结合重载过程中的重力势能回馈和空载返程途中的换电补充,合理分配电池使用时间和优化运输路径,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运输系统能耗,实现了纯电动矿卡在高寒地区的高效平稳运行,保证了采矿运输电动化。目前,云山石墨矿已实现全部使用纯电动矿卡运输,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000吨以上;矿区通过建设分布式风电和光伏、箱式储能等设施,实现每天平均发电约4800度,有效降低了办公区碳排放,为实现「零碳」办公提供了充足的清洁能源。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减碳降碳

重大项目建设如何减碳降碳?业内认为,可针对特定行业的节能降碳行动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实施建设项目的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在重大项目建设中有效实现减碳降碳目标。

以耗能大户建筑行业为例,可通过采用更好的保温材料、改进建筑结构设计、安装高效暖通空调系统等措施,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例如,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创新科研示范楼运维管理项目,是按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建造的办公综合体,也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通过开展低碳运维方法研究,优化运维管理能力、建设智慧运维管理平台,提高运维管理效率,项目整体节能率达到24.6%,节约能源费97.9万元/年。」张哲介绍,再比如,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怀柔科技创新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12.76万平方米,通过运维管理功能提升、智慧运维平台管理功能规划部署,预计整体节能率可达20%—30%,管理成本降低30%以上。

以石墨产业为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2022年我国天然石墨产量为8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5.38%。高产量意味着我国在石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当前,我国石墨产业发展仍面临采选资源利用率低、资源价值利用不充分、高质化技术较为落后、精深加工技术不足等问题,产品与技术难以满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石墨产业正在寻求更加低碳的生产方法。五矿石墨进行了有效探索,以「以碳减碳、以碳治碳」理念建设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园,通过将「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自动化等技术手段运用到大型矿山建设中,打造国内首家「5G+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智能石墨矿山,实现了矿山的集约化、绿色化、低碳化和智慧化开采。「利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服务于产业,可以实现降碳减碳目标。我们着力在科研赋能产业、产业促进科研上发力,实现石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五矿石墨科技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记者采访获悉,为有效助力重大项目建设减碳降碳,目前国家正研究将一批符合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十四五」能耗单列范围,相关项目的能耗将不再计入项目所在地省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范畴,强化对国家布局重大项目的用能保障。

文丨本报记者 苏南 王林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编辑 | 闫志强

中国能源报联系电话:010-65369450,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