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温铁军:市民下乡建设,转移东部产业到西部,以应对危机甚至战争

2024-05-30财经

这个月以来,三农专家温铁军频频发言,这两天理了一下,发现这是一套一环扣一环——面临危机、市民下乡,转移产业到西部的逻辑理论,笔者用1000字左右带大家梳理一下。

温铁军教授的理论前提是我们正在面临危机,未来可能会演化世界大战。

温铁军教授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 10次危机,即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差不多每十年都会有一次经济危机,而每次危机都会深刻的影响世界格局。

造成影响最为深远的首推1929年到1933年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导致西方各国工业生产力剧烈下降,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国际贸易严重萎缩,货币普遍陷入信用危机,金本位制走向末路。随后又是5年左右的经济萧条,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次就是1987年到1988年股市危机,造成这场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专家们至今没有达成统一意见。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股市全球性暴跌,其标志性事件是「黑色星期一」,即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约20%,随即全球股市发生恐慌,全球整个市值损失高达一万四千多亿美元。温铁军认为就是这次危机促进了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

而现在我们也正面临着危机,而且对标的就是1929年全球生产过剩危机,也很有可能再次引发全球性的战争。

而在温铁军教授看来,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他5月14日的微头条上说, 「今天在全球生产过剩的条件下会演变成什么,仍然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第二天又说, 「资本主义在生产过剩大危机条件下最终导致战争是客观规律」。 而要想和平地度过这场危机就要调整原有的产业发展逻辑,形成一个新的生产要素,调整或替代旧有的产业发展模式,找到可以弱化当前过剩危机的新领域,形成新质的增长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减缓全球过剩的压力。

好家伙,一下子问题严重了,一下子扯到保持社会相对稳定、维持大多数人基本生存上。陷入战争两年多的俄罗斯人见了真得竖起一个大拇指,真是俄罗斯不生我温教授,万古如长夜。

到这一步,温铁军教授给出了一个殊途同归的选项。为了应对危机,要么调整原有的产业发展逻辑,动员青年,动员市民下乡参与乡村建设,要么打造几个诺亚方舟,同样要动员青年,动员市民下乡,参与乡村建设。

这样做的逻辑基础是因为只有在农村才「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最起码的应对危机的条件,让更多的人能维持住基本生存」。

实在不明白,市民都面临生死危机了,农村就是诺亚方舟,农民还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安稳生活,古今中外有这样的事吗?

不过温教授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甚至还十分「贴心」的给出了具体方向——将东部沿海地区的金融资源和产业调度到西部,准确点说就是成渝地区,打造以成渝经济区为中心的西部资本和技术高地。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近代以来,每当国家遇到重大战略挑战的时候,都会把东部的产业向西部转移,而成渝地区就是最主要的承载区域。首先日本侵华时期有过一次大转移;还有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工程,大量的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转移至成渝地区。

至于对外贸易问题,温教授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从成渝经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经南疆铁路,到达喀什,连接中亚,向北进入欧洲,向西就进入阿拉伯世界乃至北非、南非,打造第三大陆桥,发展边境城市。

而且还可以在乌鲁木齐开设沪深股市的延时交易,还可以把西部有一定战略意义的企业,安排在延时交易的场所上市等等。

怎么说呢,术业有专攻。不说别的,就是俄罗斯现在也没说圣彼得堡,莫斯科这些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都疏散到西伯利亚去。要是到了东部沿海城市朝不保夕的地步,这是举世为敌了吗?那西部还有贸易可言吗?况且走陆路和走海运,这不但意味着过去几十年建造的港口、货轮等基础设施将陷入停滞,运输成本还将翻个几倍。

正所谓有剑不用和手中无剑是两回事,真到了这一步,这宝剑不用是等着发霉吗?

还有让市民下乡,怎么看怎么眼熟。道理还是那个道理,同样的一片地多几个生手干活不会多产几粒粮食,农民还得从统购粮里分出一部分给他们当口粮。可要是把这些人放城市里干点别的什么,混饱混饿起码是自力更生。

笔者对温铁军教授一向很尊重,可这次实在不敢苟同。不管怎么说,城市化是大趋势,浩浩荡荡,顺应历史潮流的才能蓬勃发展,逆溯者只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