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遭遇长期低迷的挑战,原本预期这种困境可能仅持续半年至一年。然而,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投资与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同时,制造业与出口行业内部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我们的出口市场已从经济发达地区转向第三世界,导致单位利润大幅下滑。这「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均面临根本性转变,给宏观经济带来了持续下行的压力。
但这仅是短期因素。长期性因素,如近期某智库提出的「四大见顶」理论——人口劳动力、债务扩张、城镇化率提升和全球化制造出口红利均已达峰值,正阻碍着经济的全面复苏,对宏观经济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全国上下需共同应对这场关乎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严峻挑战。
首要策略已付诸实施,即通过银行柜台将居民储蓄转化为国债投资,并计划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首期规模即达1万亿元,旨在筹集资金建设关键经济项目。这一举措实质上是央行等机构在扩张资产负债表,扩大财政支出,以替代居民和企业部门修复资产负债表的进程。
回溯过去,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债务红利主要来源于居民和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债务扩张与加杠杆投资。2015年后,这一红利转向地方行政主体、城投公司及基础设施建设平台等,以推动经济现代化从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变。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率上升,但地方行政主体及相关城投企业的债务率和杠杆率也随之上升。而在早期的工业化阶段,人口劳动力和全球化制造出口红利已充分发挥其原始要素禀赋优势。
如今,人口、债务、城镇化率和全球化红利这四大要素均已达顶峰。
在当前的经济攻坚战中,主力军必须是过去几十年中未过度扩张债务、增加杠杆的部门——中央行政部门,尤其是央行和财政部。它们应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扩张债务,为宏观经济基本面兜底,乃至提振市场经济,注入新的内生动力。
除了上述首要策略,这场经济攻坚战还需在多个领域同时发力,包括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汇率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央行政部门在担任主力军的同时,应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居民和企业部门提供充足的资金流动性,帮助他们修复资产负债表,提振投资和消费信心。通过提高收入预期和短期经营利润,使他们与中央行政部门并肩作战,共同应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挑战。
在战术层面,除了国债投资和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外,公众还提出了许多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建设性意见。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些意见,并据此设计其他战术。
例如,通过整顿电商以改善生产供求结构,利用新技术推动生产力关系的变革;通过监管资本,设立如资产离境税、房地产税等「富人税」,在改善社会贫富差距的同时,体现权力结构相互制衡的原则;再如,通过全面落实社保和民生福利建设项目,实质性让利于民,从而真正解决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结构性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除国债投资和发行特别国债外,放开限购、整顿电商、监管资本、让利于民这四项关键战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打赢这场经济攻坚战铺平道路。
放开限购: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之策
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经济的重要支柱,更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不能轻言「房住不炒」,也不能任由市场自然软着陆而无所作为。
在探讨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软着陆与硬着陆的区别。软着陆并非简单地让市场栽在居民手上,而硬着陆也并非仅仅指栽在银行手上。真正的软着陆,需要我们在监管层面将房地产市场视为投资品消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
回顾过去,2016年的棚改货币化政策无疑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它提前透支了居民对于投资品消费的上杠杆能力,为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埋下了隐患。
当前,房地产市场正面临诸多挑战。为了稳定市场,我们不仅需要保房企、保项目、保增长,更需要保商品房市场。为此,我们将资金流动性注入房地产市场,推出了房企融资「白名单」,并启动了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集中改造等「三大工程」项目。
除了这些措施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商品房市场向保障房和租赁房市场的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有助于分散商品房市场的风险,还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住房需求。
然而,仅仅依靠这些措施还不足以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平稳着陆。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终极杀招——全面放开各地区针对商品房的限购措施。
有人认为,限购政策限制了潜在的购房需求,而居民储蓄总量庞大,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下仍能挤出一定量的购房需求。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以香港地区为例,尽管全面取消了限购措施,但楼市并未出现明显复苏。
那么,全面放开限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这一措施无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房地产市场的挑战呢?
放开限购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效应。例如,近期深圳和佛山等地就出现了业主维权和房价大幅下跌的情况。对于购房居民来说,房价下跌意味着资产缩水,而商品房作为主权信用货币的大类资产,其价格下跌将引发货币资产的缩水。
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住商品房市场的稳定,防止房价下跌导致资产缩水。为此,我们必须不顾一切地将资金流动性注入商品房市场,确保市场能够平稳着陆。
这不仅仅是为了保交楼,更是为了保房贷、保资产。我们要妥善解决业主维权事件,防止房贷断供和法拍房无人问津的情况出现。同时,我们还要通过资金注入来托住房价,防止其下跌。
一旦房价形成下跌趋势,其速度将如同砸穿地板一般迅猛。这已经不是软着陆或硬着陆的问题,而是直接粉身碎骨的风险。这样的情况下,所有人的财富都将灰飞烟灭,这是人类史上最可怕的事情。
除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外,房地产市场硬着陆还将对银行造成巨大冲击。大量房贷断供和法拍房无人问津将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坏账和烂账。这些负资产和有毒的抵押物将严重损害银行的资产质量。
以新世纪初的日本为例,当时大量房屋主人宁愿赔钱也要将房子转卖出去,因为持有房屋的成本已经超过了其市场价值。这样的资不抵债情况在我国也有可能出现。
因此,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保住商品房市场。这不仅仅是为了保交楼这么简单,更是为了保住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只有稳住了这个市场,我们才能够进行后续的资产置换和资金再分配工作。
目前看来,壮大债券市场的行动已经初见成效。而房地产市场则需要我们持续注入资金流动性来托住它。我们既不能让房价继续上涨,也不能让其产生泡沫化风险。只有稳定住了商品房市场,我们才能够将其资产价值锚置换到证券市场、汇率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其他领域中去。
目前国家队正在持仓股票市场,并且减仓意愿不大。这虽然有助于稳定股票市场,但也存在被做空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从司法层面完善金融稳定制度,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废除做空机制并不可取,因为这会打击投资者对市场规则的信任。
总之,放开限购是房地产市场破局的重要一步。但仅仅依靠这一措施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稳定市场、促进发展。
债券市场的新动向与电商整顿的深思
关于股票市场的话题,我们留待日后详述。现在,让我们聚焦于债券市场的新发展。
近期,官方宣布将实现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常态化,首期规模即达1万亿,并通过银行柜台渠道高效转化居民储蓄为国债投资。这标志着债券投资已成为促进投资的重要一环,既然已经踏上了金融化的道路,我们就必须在这条路上继续深耕。
官方深知此道,因此当前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壮大债券市场,进而稳定主权货币资产的价格,以此为汇率市场的稳定提供坚实支撑。
要稳定主权货币资产的价格,首要之策就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商品房价格。其次,我们应停止所谓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的做法,因为外汇储备本身就是支撑主权货币资产价值锚定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们的美元资产储备大幅减少,非美元资产储备则有所增加。然而,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价值锚定货币,其地位远非其他货币所能撼动。因此,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此外,我们拥有完整的制造产业供应链,这也是主权货币资产的重要锚定方向。我们必须延续这一优势,确保其持续稳定地发展。
自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以来,各主权信用资产的价值锚定物皆是作为最大规模市场的公认交易媒介。只有获得市场交易主体的认可,并实质性用于交易过程,才能彰显其价值。相比之下,其他所谓的价值锚定物都不具备长久性和普遍性。
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可以推导出,当前最大规模的市场是全球市场,而公认的交易媒介是美元及其核心流动性资产。因此,我国主权信用货币资产的类终极价值锚定物并非国有土地,而是需要经历资产价值重估风险的市场交易主体认可。关键在于我国主权信用货币资产的刚性,以及如何对冲其价值全盘重估的风险。
无论如何,主权信用货币资产的价值必然来源于市场经济交易主体的普遍认可。只有交易主体通过市场买卖行为将主权货币信用资产转化为个体私有财产,才能为主权信用及其大类资产价值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若要发展所有高端产业,以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单凭一个国家是难以完成的。
以半导体行业为例,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该行业就依靠摩尔定律迅速发展,如今已接近一纳米的技术水平,甚至进入了量子世界的领域。这已不再是单一国家所能掌握全部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域,我国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全面的国产替代,而应专注于掌握几个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将其做到领先乃至原创水平。这样,我们就能将主权货币资产锚定在这些领域,从而提升工业附加值。
如此一来,我们才能摆脱国际贸易分工合作体系及制造产业供应价值链的最底端,涉足一些中间环节的关键领域。例如,在工业微笑曲线的两端,我们既要做研发部门,又要做销售部门。
关于电商整顿的问题,民众对此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模式从野蛮生长逐渐过渡到监管成熟阶段,人们对于是否应该整顿电商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在我看来,与其说整顿电商行业,不如说是民众对于旧有的生产供求结构未能充分适应新质生产力这一热门话题的关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餐饮及消费品零售行业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从新技术与旧时代传统行业相互融合的视角来看,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并非由电商模式本身所引发,而是由于旧有行业主体,即传统餐饮及零售行业主体不愿顺应时代变化、改变生产供求结构所导致的竞争力缺失和规模生产力衰退。
历史上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如19世纪中后期西方工人对机械设备生产物品的不满而发起的大罢工运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离不开初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技术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原子能发电技术、新一代信息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等。这些技术引发了PC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范式革命。
新技术与旧时代传统行业的融合必然引发创造性破坏,这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所提出的技术创新周期。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会遵循这一周期进行波动式迭代与动态式演进。
很多人将电商视为损害旧有传统行业发展模式的罪魁祸首,这主要归咎于资本的介入。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资本的介入,电商模式也能成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然而,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电商具有利润垄断的特征,使得只有头部几个电商主播赚得盆满钵满,而身处中低端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却因此一直在赔钱。
但将电商模式损害实体经济的问题简单归咎于资本的介入是有失偏颇的。首先,电商无疑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其次,资本的介入对于任何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业发展模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能激发人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当前电商模式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害并非仅由资本介入所致,更与电商行业本身的结构性分配失衡以及传统市场交易主体未能充分适应新生产力工具有关。此外,资本介入本身并无问题,资本流通的方式也无可指摘。问题在于资本的流速是否受到
债券市场的新动向与电商整顿的深思(续)
非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除了资本以外,人口劳动力、生产设备等生产资源或资料,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是否进行了充分且自由的流通。这正是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提出的生产要素流通悖论。
解决这一悖论,将是经济学领域的一大突破。迄今为止,经济学所面临的许多由人性引发的道德困境,都将因此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在这个世界上,权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治权力,另一种是资本权力。关键在于,这两个权力能否在制度设计及司法层面达成强制性的相互制衡。这也是新技术能否有效运用于旧有商业模式,或能否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整顿电商行业确有必要,但必须与上述问题一并解决,才能取得实效。若只是一味地否定电商模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解决真正的经济结构性问题而言,不仅毫无助益,反而可能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们应理性看待电商行业的发展,既要看到其带来的机遇和便利,也要关注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强监管、优化市场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努力,共同推动电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同时有效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监管资本:审视与前瞻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民众和网友对监管资本的呼声渐高。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对财富分配、经济安全以及社会公平的深层次关切。当掌握大量资本的富人选择离境时,征收巨额离境税是否必要?这一问题触及了资本流动、税收制度以及国家主权等多个敏感话题。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我国对于资本出入境一直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这种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内经济的稳定和金融安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流动的复杂性和频繁性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资本管制与经济自由化的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征收巨额离境税是否可行,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一方面,此举可能对国家财政收入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抑制资本的积极性,甚至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谨慎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得失。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再简单地视资本市场为洪水猛兽。事实上,一个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态度,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和利用这一工具。
在改革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
加强监管:确保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防止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的发生。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提升市场的整体规范水平。
-
促进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合法合规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也要加强对新兴业态的监管和研究,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
-
增强投资者保护:完善投资者教育、权益保护和纠纷解决机制,让投资者在市场中得到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
推动国际化: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逐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综上所述,监管资本并非简单的「一管就死」或「一放就乱」。我们需要在保障经济安全和稳定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通过加强监管、促进创新、增强投资者保护和推动国际化等措施,共同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也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至于文章提到的具体经济政策建议和操作方式,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只有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政策来。
让利于民:经济结构改革的新思路
经济学家卢老师指出,中国经济陷入增长停滞的困境,其根源并非资本本身,而是经济分配结构的不合理。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以下改革思路,旨在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解决压在民众头上的四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这四大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增加他们的社保收入。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货币流动性,并将其引导至五个资本市场,使居民和企业部门成为买方。在制度设计和司法执行层面,我们应优待买方,增加他们的资产性收入,即财产性收入。
这一举措将带来诸多好处。首先,它将增加就业岗位,保住中低端制造产业供应链。同时,鼓励民营企业走向海外,拓展全球市场,建立起一整个中低端制造产业供应链体系。这将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工业附加值,向工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替代掉德日韩等国家的市场份额。虽然这可能导致这些国家从发达国家降级为发展中国家,但这也是我们十四亿人民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替代美国,因为美国拥有我们无法比拟的制度优势。我们的目标应是替代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的中高端制造产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为了应对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提出了「超级全球化」的概念。这意味着在全球化背景下,让获益最大的国家或地区让渡部分利益,以维持其他国家的发达程度。这既能避免地缘冲突,又能维护全球化体系的可持续性。
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努力向上攀登,增加国内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和企业的经营利润。这样,居民的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社保收入这三大收入来源都将得到增加,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改善。
接下来,我们需要改善资本结构。这意味着无条件地将信贷资源等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收益转化为居民部门的合法收入和企业部门的资产性利润。然后,让他们自发组建现代化市场经济法治体系,自主运作市场经济,以实现效率、效用的最大化,以及每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要赢得这场宏观经济的攻坚战,我们首先需要从改变思想开始。目前,我们在对待资本的问题上仍存在三个「不知道」:不知道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不知道资本运作的底层原理,以及不知道如何运用好资本。这导致行政精英对资本保持偏见,而普通民众则错误地将资本视为糟粕。这种观念上的误区放大了缺乏资本运营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无需过于纠结向左还是向右。更重要的是抛弃过往的成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新事物,坚定地向前迈进。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决定。
让我们昂首挺胸,大步向前。无需忧虑方向的选择或倒退的可能。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前进!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前行,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希望的曙光,从而赢得这场宏观经济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