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美元降息暗藏玄机,意在收割中国金融资产,外资或成股市最大赢家

2024-10-17财经

近日,当大洋彼岸发布的非农就业数据意外超出市场预期时,部分联储官员对降息50个基点的决策表示了强烈反对,认为此举并不明智。

针对此,有人提出了大选前经济数据可能因维稳需求而被造假的观点,但这一论断显然站不住脚:

首先,统计部门隶属于美联储,而非直接受控于联邦政府或白宫内阁,因此没有动机为总统选举篡改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是经济决策的基础,任何造假行为都将对经济决策造成阻碍,无异于自掘坟墓。

其次,基金利率的调整对美债和美股市场影响重大,操作风险极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总统选举而改变经济运行规则或违背原则底线的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美国经济衰退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源在于全球化利益的分化与脱钩。降息50个基点即能显著改善非农就业和通胀数据,说明美国经济并非如某些国内自媒体所言那般脆弱不堪,反而显示出其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此次美元降息的真实目的究竟何在?从大国博弈,尤其是金融战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大洋彼岸对我国发起的一轮精心策划的攻击。

01
若美元降息的动机并非阻止经济衰退,而是收割海外资产,特别是中国的资产,那么这将对我国产生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短期内可能迫使我国走上过度金融化的道路,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如印钞救市来增加资产储备的证券化程度;另一方面则可能利用其资本管制政策或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特点,压制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活动,削弱大类资产的价值投资属性。

第二,中期可能迫使我国扩大定向量化宽松和国债融资等透支主权信用的政策面,从而加重居民、企业和行政部门的财税负担,叠加人口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基本面结构,全面恶化经济发展前景。

第三,长期来看,这可能是大洋彼岸在新型全球化体系内执行针对我国的战略行动的一部分,旨在遏制我国的全面发展。

此次美元降息不仅可能诱使我国以存量资源净消耗和增量资源零增益的方式扩大形式资产收益规模,而且由于这些资产缺乏长期价值投资属性,其净回报率很可能低于投入,同时还会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实体经济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

在此,有必要反驳「大洋彼岸将对华金融战打成金融保卫战」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缺乏客观看待事实的能力,仅凭片面现象就断定真相。他们只看到美联储因经济状况不佳而大规模降息,却忽略了大洋彼岸此前一轮加息使美元流动性回流,壮大了新兴技术产业投资,并突破了投产瓶颈,现在正急需向海外扩张以占领市场份额。

美元降息的目的从不是单一且静态的,而是多元且动态的。如果降息的目的始终只是阻遏我国经济复苏,那么对我们来说反而更加简单明了,因为对方会不遗余力地达成这一目标。但正是因为存在其他目的,我们才能将其转化为筹码,增加博弈胜算。

例如,作为世界上除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外消费需求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我国凭借丰富的资源禀赋,可以加速大洋彼岸高新技术产业的普及和经济规模效应的形成,且成本极低。

此外,无论民粹叙事如何癫狂,都无法改变大洋彼岸与我国在金融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这一客观事实。

以这次美元超预期降息为例,看似给了我国迅速做大金融资产的机会,实则是其收割的一招险棋。这里的「险」并非指危险或险要,而是指阴险、险恶、别有用心。

大洋彼岸对这场金融战的重要战役早已做好了两全其美的准备:

一是作为北向资金的海外机构主力,其资金流动性和优质股持有量均属顶级,可以对全球任何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包括我国的A股和港股。据说在「9·26」最高层议事确定救市基调后,高盛、大摩、花旗等美资投行即入场建仓抄底,并于国庆假期前后完成对A股和港股的仓位调整,成功收割了国内股市「快牛」行情的收益。

二是大洋彼岸近期专门针对美资流入我国资本市场的情况出台了【爱国投资法案】,这既体现了其对海外美元流动性的强化管控能力和手段,也保障了其在大国金融博弈中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充分兜底的作用,避免了打成金融保卫战的窘境,还能为大国间博弈的整体形势源源不断地贡献利好彼方的筹码。

由此可见,在这场金融战中,究竟是哪一方在进行资产保卫战,已经一目了然。由于双方金融实力差距悬殊,我国甚至连出台政策的效果都要视对方降息与否而定,更别提在核心大类资产价值投资方面的较量了。

02
那么,大洋彼岸对华发动金融战的真实动机和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其真实动机源于双方在当今经贸全球化体系内的关系范式逐渐从互补型合作演变成同质化竞争。千禧年初,由于里根主义思想作为后冷战时期全球化秩序的重要理论支撑,以及代表全球化合作利益的延续,大洋彼岸允许我国加入国际制造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了相对互补的经贸关系。然而,随着白宫换人和全球地缘格局的变化,双方逐渐形成了各自为营的利益链。

大洋彼岸延续冷战思维,对我国的态度从金融危机后的「绥靖」,演变成川普时期的「斗争」,再到拜登时期的「竞争」,其真实动机就是不断打压竞争对手,使对方完全丧失获胜筹码。

至于其终极目标,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结果导向:

最上乘的结果是不仅成功阻遏我国当前的发展势头,还利用我国的制度劣势,使我国长期基本面陷入无法恢复正常运行的态势,并将我国从其主导的全球化利益体系内完全剔除出去。

中等的结果是只能短暂遏制我国当前的发展趋势,却无法阻挡我国长期基本面持续向好的态势,并且无法与我国在利益关系上做到完全脱钩。

最糟糕的结果则是非但不能阻止我国快速崛起的架势,反而沦为我国所主导的新型全球化利益体系内的弱势方。

除了美元暂缓降息外,大洋彼岸还会采取哪些措施在金融战局内遏制我国呢?

我认为,仅美联储暂缓降息这一招就已经让我国吃不消了。我国好不容易拉升起来的资产价值瞬间失去了后续投资者的资金支持,因为美元流动性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而是稍有风吹草动就又回到了美股、美债等资本市场进行对冲交易。

其实,大洋彼岸并非没有预料到金融战的走势会是如今这般模样,只是此前在评估风险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对资本市场的扶持力度竟能如此之大。由于我国早前对资本市场的政策支持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导致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几乎所有投资者都产生了误判,没有将这一行动可能带来的变量纳入风险评估范围。

结果自然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用俗话说就是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并使大家意识到了资本市场对我国宏观经济后续运行及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大洋彼岸而言,值得庆幸的是:美资投行在我国资本市场深耕已久,具有极强的行动力。在「9·26」最高层议事结束后,它们即涌入市场大规模建仓,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仓位调整,甚至兵分两路前往港股和纳斯达克中概股进行做多再抛售的操作,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美元暂缓降息和资本机构执行力强外,大洋彼岸还能在金融战局内对我国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一是诉诸【爱国投资法案】,对流入我国资本市场进行大规模投资的美资投行机构征收惩罚性交易税,这将大幅减少美元资金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情况。

二是大力削减与我国的经贸往来,使以美元计价的贸易顺差增量大幅回落。由于大洋彼岸需要在国际期货或现货市场购买大量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这将持续消耗其存量的美元外汇,导致其主权货币不断贬值。而为了遏制货币贬值势头,大洋彼岸可能会指控我国「汇率操纵」,从而阻止我国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上购入美元实物资产。届时,我国可能只能选择购入美债来稳定主权货币的汇率。

三是尽管我国采取了与他人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构建上合组织或金砖国家等区域性多边合作的贸易结算框架等措施,但仍然无法摆脱对美元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项目的依赖。随着经贸全球化体系的不断更新迭代,我国对SWIFT、BIS、IMF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反而越来越深。届时,大洋彼岸可能会利用其主导权和地位对我国发动一系列金融制裁。

03
为什么说本轮牛市最大的受益者是「9·26」后入局的外资机构?它们是如何进行收割的?

前文已经提到过一些相关内容。以美投行为首的外资机构凭借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资本市场深耕多年的优势,积累了大量与优质股交易相关的信息,拥有强大的情报收集和交易决策能力。这些构成了其资本长期增值或保值的竞争力,并构筑了坚固的利益护城河。

而作为第一主力的「国家队」,虽然理论上应该是本轮牛市的最大受益者,但由于此前在年内首次拯救股市时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结果要么被套牢,要么遭遇减持,几乎全打了水漂。如今这波牛市虽然帮助它们「解套」,但想要在高位套现却难上加难。况且由于市场信心不足,牛市行情难以持续,即使推出更大规模的强刺激救市举措也难以满足复利需求。

然而,外资机构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在美元加息引发的资金潮汐效应和国内投资标的荒的背景下,外资机构并没有大举进入楼市或A股进行交易。直到「9·26」以来,它们才开始随着北上资金大举建仓,并在国庆假期后作为外资主力流出A股市场,实现了在高位套现走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资机构才是本轮牛市的最大受益者。它们通过假装参与央行的互换便利操作来抬升早前购入的股票价格,并在合适时机及时出售乃至大规模抛售,从而实现了精准收割。

审视当前牛市趋势,是否可视作表象上我国把握住了提升资产价值的契机,而实质上却是海外力量诱导我国步入过度金融化歧途的战略性错误?

对此,我的回答是:确实,完全可以这样理解。

究其原因何在?

暂且不论海外是否存在蓄意引导我国陷入困境的行为,仅观察本轮牛市的最终走向便可见一斑:初衷或许是想促使中产阶层及企业家释放储蓄,却未料到一群无所畏惧的年轻群体利用小额贷款和信用卡套现的资金涌入股市,这难道不是在加剧可能触发次贷危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吗?

如果这样的结果还不算失误,那么利用国债融资资金进行大规模救市刺激,又岂不是在埋下长期经济萎靡的伏笔?

因此,无论是过度金融化还是资产泡沫化,这些后果都与最初的救市目标南辕北辙,且成效大打折扣。

此时,或许有人会问:为何定义为战略性失误,而非战术性失误?

原因在于,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使得政策驱动的救市行为,无论作用于哪个市场,其效果都会显著减弱。

然而,明知成效有限,却仍坚持采取此类措施,不仅违背了常识与逻辑,还会对市场信心造成致命打击。

此举的唯一解释,便是触动利益比触动思想更为艰难,而其连锁反应将波及整个经济基本面,而非局限于某一市场之内。

因此,从全局战略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失误。

而从战术层面分析,提升资产价值这一策略本身并无过错,甚至值得称赞,但却忽视了具体执行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国债融资长期对整体主权信用的过度透支。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认识到此前美元的降息策略是一步旨在收割我国金融资产的险招,还深刻理解了美元暂缓降息同样是一种收割手段,以及外资成为本轮牛市最大受益者等客观事实。

总而言之,我国若欲壮大资本市场,必须依靠制度性变革,而非依赖行政部门发布政策来推动市场变动的方式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