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冯德莱恩摊牌了,要求中国答应3个条件,欧盟才会停止加征关税

2024-10-20财经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之中

前言

近期,欧盟与中国之间的电动车关税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双方目前正处于 紧张的磋商阶段 ,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导致谈判陷入了 胶着状态

而德国探明欧盟口风,冯德莱恩摊牌了, 要求中国答应3个条件, 欧盟才会停止加征关税。

那么冯德莱恩对提出了哪些要求?中国会答应吗?

中欧电动车「暗战」升级

从表面来看,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原因听起来很正当:他们认为中国政府的补贴导致了市场竞争的不平等。

而且中国的电动车价格太低了,这给欧洲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让市场竞争变得不公平 ,明眼人都能看穿,这只是在找借口罢了。

欧盟这一系列动作,归根结底,是为了确保自家企业的竞争力,保住他们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优势地位。

德国这个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在这场博弈中却意外地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德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他们可不想因为中欧关系紧张而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在去年10月的欧盟内部投票中, 德国就和其他四个国家一起 ,对加征关税投了反对票,然而,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

尽管德国持不同意见,但这并未影响到最后的决定,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态度强硬,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

有趣的是,曾经的「搅屎棍」英国, 这次却选择了「置身事外」, 脱欧后的英国,不再受欧盟的条条框框束缚,反而在中欧之间找到了「渔翁得利」的机会。

英国商务部长乔纳森明确表态,英国不会效仿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相反,他强调了英国与中国之间深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英国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欧盟要是真的对中国电动车下手 ,那中国企业势必会把目光转向英国市场。

到时候,英国不仅可以趁机发展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还能进一步巩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可谓一石二鸟。

电动汽车的关税争议似乎只关乎经济利益,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 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较量。

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复杂的内在逻辑,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动汽车的关税争议反映出了不同国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战略和利益诉求。

这些争议往往涉及到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问题又与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理解电动汽车的关税争议, 而应该将其放在更广阔的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欧盟想要借此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维护自身在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中国则坚决捍卫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 绝不屈服于任何形式的贸易霸凌。

冯德莱恩的「三板斧」

面对欧盟的压力,中国没有选择被动应对,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中方愿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欧方进行谈判,妥善解决贸易摩擦。

然而,冯德莱恩似乎并不想轻易放过中国,她提出了很多要求,想在谈判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第一招:让中国企业给欧洲公司一些好处, 用更接地气的说法来表达这个意思 ,就是要让中国的公司给欧洲的企业一点「甜头」。

冯德莱恩表示,由于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支持,欧洲的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希望中国能够对此进行赔偿。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在赛跑中输了,却反过来怪赢家跑得太快, 还要赢家赔偿自己的损失 ,简直是荒谬至极!

第二招是鼓励中国企业提高在欧洲市场的价格,冯德莱恩认为,中国电动车之所以能够迅速占领欧洲市场,主要是因为价格低廉。

她希望中国企业能够「自觉」地提高产品售价,给欧洲企业「留条活路」。

价格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企业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中国企业的实力体现。

冯德莱恩提出的这个要求,就像是让中国企业把自己的优势都丢掉,简直是太不现实了。

第三招:让中国在欧洲投资给出保证,冯德莱恩清楚,中国公司在欧洲的投资是欧洲经济恢复的关键。

她想把关税问题和投资问题绑在一起,作为谈判的筹码, 迫使中国做出更多的让步 ,冯德莱恩的这「三板斧」,招招致命,步步紧逼,将欧盟的霸道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应对:强硬反击与谈判诚意并存

当欧盟提出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时,中国方面的企业和政府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迎难而上。

中国商务部多次发表声明,强调中国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坚决维护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

中方指出, 中国电动车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 ,靠的是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而不是政府补贴。

中方强调,中国愿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欧方进行谈判,妥善解决贸易摩擦,但中方绝不会接受任何不平等的条约,更不会屈服于任何形式的压力。

为了表示谈判的诚意, 中国方面甚至做出了一些妥协 ,比如:决定把出口到欧洲的电动汽车的最低价格上调到3万欧元。

但中方也明确表示,不会接受欧盟提出的单独与各家企业谈判的要求,坚持与欧盟进行整体谈判。

中国政府和企业,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身的立场和决心:既不会主动挑起贸易战,但也绝不惧怕任何挑战。

欧盟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 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自身的产业 ,但这种行为其实是在自食其果。

易保护主义对市场竞争不利,最终受害的是消费者。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只会导致欧洲市场上的电动车价格上涨,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变窄,最终损害的是欧洲消费者的利益。

首先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不利于推动技术革新,反而会妨碍产业的进步,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迅速崛起的关键在于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有效的成本管理。

欧盟如果一味地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只会让欧洲企业失去竞争的动力,最终导致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落后。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国际合作, 最终破坏的是全球经济的秩序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于世界之外,不受外界的影响。

欧盟的单边主义行为,只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效仿,最终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损害全球经济的复苏。

中欧之间的电动车关税争议不再仅仅是贸易争端那么简单了,它现在关系到全球贸易规则和未来发展格局的大问题。

是冲突还是共赢?

中欧之间的电动车关税争议让双方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

一边是欧盟的步步紧逼,试图维护自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一边是中国的不卑不亢,坚决捍卫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盘棋局,不仅 检验了两方的聪明才智和胆量 ,还直接影响了中欧关系的前景。

站在欧盟的角度,他们并非看不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欧盟内部开始出现了一种紧张和担忧的情绪。

他们担心,中国企业会凭借价格优势和技术实力,逐渐蚕食欧洲企业的市场份额,最终威胁到欧洲的就业和经济安全。

欧盟的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无论是在技术水平、市场规模还是产业链完整性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电动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势头迅猛, 这让欧盟感到了不小的压力 ,然而,欧盟选择用加征关税的方式来应对竞争,显然是一种短视和狭隘的做法。

这种「以邻为壑」的思维方式,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贸易摩擦,损害双方利益,最终将中欧关系拖入对抗的泥潭。

中欧之间,有竞争,更有合作;有分歧,更有共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更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而不是相互猜忌,彼此拆台。

中欧之间的电动汽车关税争议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事外,只有通过合作和共赢,我们才能一起进步。

对于中欧双方而言, 都需要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 ,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寻求合作共赢的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了解彼此并建立信任感,双方应该多交流、多沟通。

中欧之间,虽然在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维护多边主义、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等方面,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信息来源:上游新闻 2024-10-4——事关中国电动汽车 ,欧盟表决通过了

双方应该加强高层交往,增进政治互信,为解决具体问题创造良好的氛围。

然后咱们得保持公平交易,好好解决买卖上的小矛盾,中欧经贸关系密切,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方应该坚持世贸组织规则, 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争端 ,避免采取单边主义措施,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

再次双方需要深化务实合作,拓展共同发展空间,中欧之间在科技革新、数字技术、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国际在线 2024-10-17——德国总理朔尔茨批评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不支持」「反对」呼声高

两方需要更好地交流和调整政策,以便让公司的合作更加顺畅,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包容 、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商业环境。

为了增强中欧之间的联系,我们应当增进彼此的文化沟通,从而建立起更广泛的民间支持。

中欧之间的历史和文化联系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根基,双方应该鼓励和支持民间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欧关系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中欧电动车关税之争,仍在继续,但我们相信,这不会阻挡中欧合作的大趋势。

国际在线 2024-10-15——外媒:英国贸易大臣称,不打算追随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就像中国领导层所说, 中欧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单单是两个地区之间的事情了 ,它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重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观察者网2024年10月15日关于「冯德莱恩:即使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生效,仍将与中国谈判」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