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供给侧改革困难重重,问题到底出在了哪?

2024-10-28财经

前些年呐,咱聊得最多的一个经济学名词得算供给侧改革啦,那布局可老宏大了,听着也贼高大上呢,内容还不少嘞,像促进资源整合呀、把投融资结构给优化喽、实现产业升级啥的,可实际操作起来就这么几样:

推动资源进行整合呀,就像是把那些民营的煤矿以及钢铁厂再关停一批,那这些资产该咋办呢?让它们并入国企,进行统一管理,这就是所谓的重组优化啦。

把投融资结构优化一下哈,更清楚点儿说呢,房地产方面银行不再继续贷款啦,那多出来的钱就拿去搞实体啦,给民营经济扶持扶持。

实现产业升级,这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事儿,要解决「卡脖子」技术,得优先扶持芯片、生物医药、新型装备制造业这类的。

这几招呀,都针对着生产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难题呢。落后的产能被淘汰啦,新型的产业能发展起来啦,资源也能整合到一块儿啦,生产效率也跟着提高啦。

可实际上执行的时候,出现了好多问题呢,简直就是理想那叫一个丰满呀,可现实却太骨感啦。

先来讲第一个问题哈,得促进资源的整合呢。那啥叫整合呀?说白了就是把大的和小的合并在一起,强的和弱的合并到一块儿。

不过到底谁大谁强呢?显然是国企更大,民企更小;国字头的更强,民字头的更弱。

咋整合呀?行政方面能用各种名头呢,像环保之类的,把一批厂给关了;资本层面呢,能直接去收购,或者进行资产重组。

之前一直有说法说国进民退,尽管官方已经出来表明不是这么回事啦,但在一些传统领域,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而且传统领域吸纳的就业人群是最多的呢。

这么一来问题就出现啦,不但得淘汰那些落后的生产能力,还得削减固定资产以及人员呢,你得进行精兵简政,让自己轻装上阵呀,可老百姓得养家糊口,得靠吃饭过日子呢。

要是大规模地把原来的职工给辞退了,那就跟上个世纪搞工人下岗那情况差不多呗。工人没了活儿干,从体制内安稳的职工变成社会上闲闲散散的人啦,还没啥多余的本事,有些人或许一辈子都得到处去打零工呢。

不是谁都有创业的本事,也不是谁都能在之后找到更棒的工作。

这些被从体制里赶出来的人该咋办呢?唯一的法子就是盼着自己的下一代或者再往后的下一代能回到体制内。

要是一两代人赶不上趟,那产生的结果就是跟体制内的人差距越来越大,到头来不管是在职的还是退休的,贫富差距都变得越发厉害啦。

那民间在这个时候会怎样进行自救呢?要是工资性的收入已经没办法改变生活状况啦,那就只能拿出自己存的钱去赌一把啦。

有去赌银行理财的,有去赌股市的,有去赌 P2P 的,有的人赚了钱,也有的人输得倾家荡产,最后沦落到社会最底层,不过大多数人会把资金投向房地产。

这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啦,那就是怎样去优化投融资的结构呢?

以前社会上的主要投资方向就是房地产啦,为啥房地产能脱颖而出,还能在很多年里一直很火呢,其实说到底还是跟钱有关系呀。

所谓优化投融资的目的呢,其实就是得让钱有个去处呀,这里有个前提条件呢,那就是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用的钱呀,本质上来说就是国家欠我们的呢。大家把钱存到银行,那银行就欠着大家的钱啦。你从银行贷款去买房,这时候你又反过来成了欠银行钱的啦。

这前后左右啊,都躲不开一个债的事儿,是债那就得还呗,那怎么还呢?要么就用以后的收入去还,要么就等着财产升值,很明显,后面这种方法来得更简单些。

那啥投资品最好呢?就是房子呀,房子跟老百姓住的需求最贴近,这是一方面呢。关键在于它和地方政府紧紧绑在一起,房子要是卖不出去,那自然就不好卖啦,地卖不出去,就没财政收入啦,没收入拿啥搞基建呀,拿啥还债呀,企业资金链能断,政府资金链要是断了,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那事儿可就麻烦喽。

楼市能「房住不炒」,还能限购限贷呢,不过到该托底的时候就得托底呀。重点是这个底最后还是得花钱去买房子。

不过前面已经讲过啦,普通老百姓买房一方面是为了居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投资赚些钱呢。要是说靠工资性收入来还房贷,即便能还得上,那也没多余的钱可以用来消费啦。

别指望有钱人来给你兜底啦,他们就知道割穷人的韭菜呢。要是割不到韭菜,他们早就跑得没影啦,还能给你兜底?别做梦啦!

要是经济一直稳定地向前发展呢,或许就能有把房地产慢慢从国民经济支柱的位置给替换掉的空间啦。可偏偏来了一场新冠疫情,各行各业都凋零衰败了,大家兜里都没钱啦!

没钱的时候,要是再去替换房地产、转换投资方向,然后猛地抽出资金,那只会导致更多家庭破产,银行出现一堆坏账。所以呢,还是得继续保持稳定,得让原先的资金体量保持不变。

所以呀,把投融资结构给优化到最后就又成了稳定房地产这事儿啦。

不过紧接着碰到第三个难题啦,钱依旧被困在房地产里出不来,那该怎么达成产业升级呢?

实际上,我们真的做到了,还解决了一批关键难题呢。无论是载人航天,还是芯片制造,又或者是国产大飞机以及新型战斗机,这几年我们的进步都特别大,简直是突飞猛进的。

不过得留意哈,虽说这是企业弄出来的,可都顶着国字号的名头呢,里头全是央企,几乎没民企啥事儿,把全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办事,要是能办成一两项,其实不算太难。

不过要达成整个产业的升级呀,仅仅依靠一两个国有企业肯定是不行的呢,得有好多像华为那样的民营企业才行呀,得有能和苹果、特斯拉相媲美的那种很厉害的企业呀,我们到底有没有呢?

有呀,不过数量挺少的,规模也不大,那可咋办呢?有个法子,利用资本市场让优秀的企业能显现出来。但这招在美国历经几百年都管用,拿到我们这儿,就得打个问号啦。

有了科创板后,大家肯定不会想着去争取上主板啦,因为主板要求高、标准还多呢;能走注册制的话,绝对不会去走审核制找那死路,总而言之,只要能进入资本市场就行,不管是真有本事还是就靠几张 PPT 忽悠。

等进去以后就容易办啦,要是能把企业搞好就接着干,要是搞不好就把股价抬得高高的,到时候直接把钱套出来就走人。说到解决「卡脖子」技术呀,那只是顺带的事儿,搞好了自己脸上有光,股民也能跟着沾光,要是搞不好,拿着钱就走,反正股市里不缺韭菜呢。

反过来看哈,如果真的都跟华为似的那种很厉害的企业,上市就是公司刚开始那会儿融资的一种办法呗,等后面开始盈利了,就应该一直回购股票,或者给股民分分红啥的,再不然就琢磨着去主板上市,把公司继续做大做强。可问题是,有几个企业能这么干呢?

我们瞧见的都是企业成天喊着缺资金,技术老是在搞攻关,高管一直都在套现,可就是没法看到成果,也看不到盈利。

这样的民营企业,那肯定是指望不上啦。

问了三个问题后,结果是国家在前方冲锋,地方政府却在观望,房地产依旧是产业支柱,老百姓在股市里依然像韭菜一样。经济总量虽然提升了,但产业结构并未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当然啦,这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像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啦,新冠那样的疫情啦,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内部原因,就好比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税方面的问题呀,国企跟民企的效率方面的问题啦,还有那么多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呢。

这可不是一场单靠供给侧改革就能定下来的事儿啦,得在需求侧开始搞改革啦,具体该咋做呢,咱就留到下一篇再讲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