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两年,湖州【看见】社会治理之变

2024-06-24三农

6月24日,【看见】栏目开播两周年座谈会现场。张剑/摄

一档全媒体监督栏目,会为一座城市带来什么变化?

6月24日,是「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开展两年,也是该市新闻传媒中心的【看见】栏目开播两年。

每周刊播5期,共475期,其中舆论监督233期,正面典型242期,推出「关注桥下的风景」「安全生产要时时放心不下」等17个重大主题,全网总阅读量超3亿。相关报道内参获得市委主要领导批示二十多次,得到了新华社、央视、【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平台的广泛报道,两件作品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

在一众荣誉和成绩背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两年的节点关注【看见】,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因为「民生无小事」,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具体需求,一头连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大局,怎样把民生小事解决好,不仅需要耐心和细心,同样也考量着政府的能力和决心;二是因为这档节目实则已超出媒体监督的范畴,展示出多维度的价值,成为主题实践的一个标志性载体,其创新的全媒体监督方式、与市民的深度互动以及与政府的有效协同,可以说找到了社会治理的密码。

再深一层看,【看见】体现出的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与湖州这座城市一直以来真抓实干的城市特质是一脉相承的——小切口见大视角,小支点撬动社会治理大振兴。

一、何为【看见】

在讨论【看见】改变了什么之前,我们先看【看见】做了什么。

简单来说,电视画面的曝光,将城市存在的问题拉到了阳光底下,让政府看见了老百姓的诉求,最终也促成了政府部门工作的改进。

市民观察团。

不久前,通过市民观察团二百二十多名市民观察员的票选,【看见】选出了十个百姓印象最深刻、最有感的十佳案例。

一则是节目开播不久时立的「下马威」。

2022年8月起,记者走访调查后发现,不少废弃线杆矗立湖州街头多年,既影响市容市貌,又带来安全隐患。报道播出后,全市迅速启动废弃线杆专项整治。到2023年2月24日,一场覆盖湖州城乡、被群众称为「拔刺」的废弃线杆整治行动完成,湖州5820平方公里全域范围内,废弃线杆实现了动态清零。

一则是在本次采访中,多名受访者都感受颇深的桥下空间治理问题。

2023年2月起,【看见】栏目聚焦中心城区桥下空间「脏乱差」的问题,播出【桥下空间竟是这般」风景】报道。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湖州全域地毯式排查整改,掀起了全市桥下空间的「一地曝光、全域整治」专项整治行动。目前,湖州全市有条件的桥梁桥下空间已实现90%以上贯通利用,「边角料」的桥下空间正逐渐成为具有大用处的「金角银角」。

节目一播出,政府马上行动,是这档节目的特点。【看见】栏目所有监督报道20时播出,有关责任部门21时必须研究怎么整改,以「闻风而动、事不过夜」的作风推进问题解决。

在湖州,政府部门面对媒体监督的响应速度、回应积极度、后续整改力度等,都是政府职能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被纳入部门考核中,从而使政府的「良政」「善治」得以落实,职责不清、回避推诿、懒政惰政等情况明显扭转,直面问题、支持监督、主动担责渐成常态。

靠着这股劲,从废弃线杆「拔刺」行动到桥下空间清理,从老旧小区「飞线」整治到「黑臭河」治理,随着一个个群众「急难愁盼」的解决,「有问题、找【看见】」已经成为湖州老百姓的共同心声。

看见面对面。

二、不怕出丑

开播两年,累计曝光问题235个,全网总阅读量超3.4亿人次,问题解决率达90%以上。数据很直接,但始终枯燥,不足以鲜活地说明【看见】的力量。

澎湃新闻采访了三位不同身份的受众,从他们的自述,立体地来看【看见】带来了什么变化。

基层干部:从难受,到接受,再到享受

我是长兴县李家巷镇党委书记陈国庆。两年的【看见】,从感受上来讲是一种从难受、到接受、再到享受的过程;从心态上来讲,是从忐忑到坦然到淡然的转变。

两年来,我们先后被曝光了7次,既有治气、安全等方面的不足,也有环境、交通等方面的短板,每次都有学生犯错的紧张和压力。正是在一次次经历这种惭愧、紧张和压力之后,让我们反思必须以问题的意识看待自己的工作、必须以更高的标准去开展工作,并警醒着我们以主动的自觉去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以高度的自觉力求少出问题、不出现问题。

每一期的【看见】,晚上8点收看、9点研究整改,展现了「闻风而动」的鲜明特征和导向。这种立行立改的要求,督促着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枕戈待旦的状态,保持事不过夜的决心。

记者现场。

记得有次,我们老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占用消防通道违建事项被曝光后,在面对历史遗留问题面前,我们「退无可退」,当晚立即成立工作小组,连夜约谈企业主,全面推进违建拆除,一夜间解决了多年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觉得,曝光不要紧、出丑不要紧、挨批也不要紧,关键是问题要解决。

当初桥下空间杂乱问题被曝光后,我们在立行立改后,积极借看见之力,加强与高速公司、交通部门对接,全面梳理、共同商讨桥下空间的长效管理与有效利用问题,推动1.9万㎡桥下空间利用,因地制宜建成公共停车场、篮球场、桥下KTV、集体经济仓储等一批民生项目,让灰色空间蜕变成为生态空间、活力空间、经济空间。不久之后,【看见】正面报道了我们的桥下空间成为网红打卡点,群众欢迎叫好。

我想,正是【看见】给予了我们强大的推劲,同时也让我们懂得「正视问题,也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担当」,【看见】教会了我们带着思考去开展工作。

记者现场。

百姓视角:政府下决心管,没有干不成的事

我是湖州市政协委员柴利平。在【看见】报道后,2.5万根废弃线杆,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被一一拔除,堪称奇迹。

在我父母居住的八里店农民新村里,从摸排到清除只用了一个星期。我爸是位老建筑工人,深知工程施工的不易,他看着清爽洁净的小区环境,时常说「只要政府下决心管,没有干不成的事儿!」

【看见】栏目自创办以来,以媒体监督「小杠杆」撬动社会治理大效能,秉持真挚的为民情怀,把每件「小题」都「大做」,赢得群众赞誉,带动了湖州的加速蝶变。

比如,大桥下将原来的垃圾成堆、鸡鸭成群,整改成为桥下停车场;规范农业看护房建设管理,摇身成为田野美丽风景等等,在【看见】推动下「变废为宝」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这些都切实提升了城市品质。百姓对【看见】栏目推动下的干部作风之变、城市环境之变,有了切身体会。

记者现场。

人大代表:城市治理的全新实践

我是湖州市人大代表周汉文。在我看来,【看见】栏目作为湖州的舆论监督平台,架构了一种新型监督运行模式,探索了社会治理路径。

【看见】的顶层设计充满匠心。电视台的【看见】栏目直击百姓急难愁盼,被誉为湖州的「焦点访谈」;【看见】通过南太湖号客户端,设置了「我要曝光」等子栏目,使群众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专家团、律师团等深度参与,今年又启动探索「人大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深度互动模式。

客户端。

【看见】栏目不仅仅是媒体监督的工具,更是政府坚持「执政为民」,解决群众关心问题,强化执政能力建设的有力抓手。「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看见办」),努力做到「闻风而动、事不过夜」,通过「问政到问责」「监督到沟通」,政府、企业、市民多元参与,探索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之间「曝光-回应-解决」的良性循环,开启了一场城市治理的全新实践,大幅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能。

三、敢于自我揭短

监督报道不是湖州独有,最可贵的一点是,对于「自我揭短」式的媒体监督,湖州没有避之不及,反而敞开大门,主动接受监督。这不仅是闻过则喜的一种胸襟,更是知短补短的一种自信。

澎湃新闻在采访中发现,和同类媒体监督类节目相比,【看见】有三个特点:一是持之以恒,湖州不是把媒体监督当作权宜之计,而是久久为功一年一年做下去;二是即时整改,问题曝光后,事不过夜当晚研究整改举措;三是闭环运行,构建「发现-曝光-整改-销号-评价」全流程闭环。

可如果只把【看见】栏目比喻成一个展示湖州党委政府自信的窗口,其实是不全面的,它更是当地党委政府查找问题的「眼睛」、推动工作的「手臂」、实干争先的「赛场」。

「我们相信监督不仅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我们相信问题是盖不住的,只有亮出来才能解决掉;我们相信自己既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6月24日的座谈会上,湖州市委书记陈浩表示。

在【看见】的推动下,一个个难点堵点被攻克解决,城市势能加速汇聚。

看见面对面。

四、社会治理命题

「新闻媒体不仅要做宣扬主流价值观的百灵鸟,还要做联系群众的触角。」

当我们梳理【看见】的时代价值时,还要看到它所展示的新闻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社会公器」的担当上,其依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积极发挥「耳目、喉舌」作用,充分彰显了舆论监督的力量;还体现在各方的评价上,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南方周末】等多家重量级媒体点赞,2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以及体现在外界的效仿上,全国各地二百多家省、市级媒体到湖州考察学习,鄂尔多斯、宣城等市级媒体专程跟班学习,【看见】为媒体融合下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湖州经验」。

【南方周末】对栏目有这样一句评价:【看见】渐渐变成湖州市推动市域治理的基础手段。

确实如此。从「一地曝光」到「全城整改」,从「个性问题整改」到「共性问题治理」,从「盯着面上问题」到「查找背后作风」,【看见】栏目已经成为推动湖州市域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以【看见】栏目为基点,湖州不断延伸触角,打造了「监督+」的新模式,成为其创新社会治理、惠及千万百姓的一大亮点。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五、【看见】背后,脉络共通

湖州有【看见】,还有「看见办」,全称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

「看见」一词,来源于「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这原是延续多年的城市标语。2022年,湖州市委系统谋划实施「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看见办」是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的发动机,【看见】栏目是其一个重要抓手。

上周,湖州刚举行第90期周三政企恳谈会,同样也是坚持两年,期期不落、雷打不动。

「湖州做什么事,都是持之以恒,不换频道一抓到底的。」陈浩在6月24日的座谈会上掷地有声。

当我们看【看见】的变化,其实是在看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的变化。抬升了改革发展的新势能、激起了全市人民的精气神、提高了城市形象的美誉度……2年来,看得见的变化,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展示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在2年的时间点,湖州提出,已初具品牌效应的【看见】仍要继续「变」,真正把栏目办成百姓问题的「搜集器」,党心民意同频共振的「转化器」,城市发展「扬长补短」的「助推器」。

始终在迭代的,还有整座城市,「标准要再提高、状态要再激扬、作风要更务实,要在实干争先、加压奋进中创造更加优异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