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官场镜鉴:如何将「退休潮」引流回乡

2024-03-22三农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马宇彤

将「退休潮」引流回乡的时代组曲,一定要慎而又慎地调音定调,确保方向不跑偏、性质不变味,不辜负「60后」回报乡梓时的满腔热忱和真情付出。

未来10年,我国将迎来最大「退休潮」。成千上万的「60后」由此开启人生的第二篇章。他们在设计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时,「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个温暖而可行的选择。去年7月,国家多部委联合颁发的【「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鼓励引导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服务」,这既是对退休人员能力与价值的认可,也为「60后」们以乡贤身份助力家乡建设,以己之能为农村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与保障。那么,赋予「60后」浓浓乡愁的快乐老家,需要做足哪些功课才能吸引游子回家呢?

毫无疑问,叶落归根的情结、好山好水的生态,是将「退休潮」引流回乡最为深厚的情感基础。现在的城里人,往上数三代,大都来自农村,只要有机会,很多人都有回报家乡的愿望,「乡情牌」「乡愁牌」打好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渠道疏通了,对乡村振兴将会产生很大作用。

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实践,越来越多的农民就地过上了现代文明生活。但是,相较于繁华都市,乡村在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公益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短板弱项,这也正是「60后」回乡献计出力大有可为的地方。一方面,他们曾经拥有的人才、资金、技术、渠道等一系列优势,有助于帮助家乡用绿水青山引客进来,将天然好物推介出去。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退休人员告别职场回归家庭,他们的当下安排和未来规划,毕竟脱离了在职时的轨道,即使乡情再浓,也难免受家事牵绊,受精力所限,无法长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因此,双方充分的提前沟通尤为重要,务必深研具体项目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在情为纽带、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60后」的优长之处,补短板,强弱项,至于规划确定以及项目落地之后的跟踪推进,则需要乡村自身的团队跟上去,接过来,干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60后」退休后想回来、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60后」的余热价值,在于雪中送炭和画龙点睛,也就是在关键节点和关键项目上,让他们推一把、促一下,而非陷入事务性甚至形式主义的工作之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退休人员回乡服务,一定要依托现有设施,基于现有条件,求真务实地做加法、见增量、提层次、上水平,万万不可借此机会一哄而上,大兴土木,大讲排场,未见项目立,先闻歌舞来。近百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现实也是如此,举凡沉迷于花里胡哨之举的地区和领导,草就出来的肯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表面文章,虽然热热闹闹剪了彩,敲锣打鼓揭了牌,留下的却是一堆进退两难的烂尾工程,即使其中没有利益交换,也是在好大喜功地挥霍民脂民膏,不仅广被诟病教训惨痛,有的案例还沦为国际笑话。所以,将「退休潮」引流回乡的时代组曲,一定要慎而又慎地调音定调,确保方向不跑偏,性质不变味,不辜负「60后」回报乡梓时的满腔热忱和真情付出。

小中大学真「证」毕业,

先坐机关,后做传媒,

人间冷暖,入眼入心。

退休人员回乡服务,一定要依托现有设施,基于现有条件,求真务实地做加法、见增量、提层次、上水平,万万不可借此机会一哄而上,大兴土木,大讲排场,未见项目立,先闻歌舞来。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