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中国金融】|陈育林: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2024-03-22三农

导读: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肉案子」保险全覆盖

作者|陈育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局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6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点难点,其实现程度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成色和含金量。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为金融支持农业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农业保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以下简称四川监管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总目标,坚定不移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全力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保险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供给保障迈上新高度
  • 一是聚焦大宗产品稳产保供,推动农险提质增效。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期间明确指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2023年,四川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65.04亿元,同比增长15.36%;为403.01万户次支付赔款45.91亿元,同比增长18.76%;累计为1475.04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786.24亿元。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在全省77个产粮大县全面落地,承保面积3913.16万亩,为952.18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21.71亿元,为214.66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7.20亿元。支持生猪稳产保供,承保数量4860.46万头次,全国排名第3位,赔付支出19.19亿元。

    二是聚焦多元食物供给体系,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肉案子」保险全覆盖。注重用好用活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围绕四川农业「10+3」产业体系,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保险,制定「川菜」「川果」种植保险等示范条款,完善四川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体系。2023年四川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2.55亿元,排名全国第8名,同比增长40.24%。

    三是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守护良田良种核心。 种子对农业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被誉为农业「芯片」。2023年四川承保水稻、玉米等制种保险20.41万亩,同比增长41.63%,提供风险保障3.4亿元,赔付支出2709.2万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助力夯实天府粮仓建设根基,四川保险业针对高标准农田管护特点,提升服务和保障水平,试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创新引入建后管护服务,由保险机构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供「保险+服务」,实现管护有主体、有人员、有资金、有标准,有力保障「粮田变良田」。

  • 强化科学技术赋能,谋划数字农险发展新路径
  • 一是首创农险社保「一卡通」,源头保障资金安全。 2021年,四川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农险赔款社保「一卡通」支付试点。2023年,四川监管局联合财政、人社、农业等部门,在全省全面实行农险赔款和工作费用社保「一卡通」支付,着力提升农险赔款和工作费用支付的时效性、精准性、真实性,从源头上防范合规风险,增强受益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2021年以来,通过社保「一卡通」累计支付农险赔款619.22万笔、35.26亿元,惠及农户373.62万户次,一次支付成功率达到99.9%,银行退票率从试点前的8%下降到0.1%,「冒领」「滴漏」风险大幅降低,「款项到卡不到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搭建信息化共享平台,持续推动业务线上化。 指导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于2021年底上线运行全省农险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全省农险保单级数据实时归集、农网机构及人员统计分析、动态监督审核、承保理赔在线公示等功能,与人社厅社保卡省级平台和农业厅信贷直通车平台均可实现专线对接,有力提升了四川农险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保险承保理赔规范化、线上化,夯实四川农业保险发展基础。

    三是力推精准化承保试点,切实治理弄虚作假。 受地域特征限制,四川种植险存在人地确认困难、信息化程度低下、道德风险高企、面积作物不准确等问题,导致理赔纠纷时有发生。2023年,四川监管局积极推动各农险经办公司持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散户土地确权数据比对上图、大户遥感测绘上图和林地小班比对上图三种模式开展精准承保试点,着力打造「地块+农户+作物」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种植险承保「从平面二维表到三维可视化」的转变。试点以来,已完成916个乡镇、277万种植散户、2300余户规模种植户确权比对及矢量测绘,涵盖水稻、玉米、水果等品种。

  • 打造立体保障体系,增强产业韧性开辟新空间
  • 一是深化供给侧改革,探索政险商险「双驱动」。 作为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大省和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四川多措并举稳产保供,持续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为强化生猪全产业链保障,2023年四川监管局指导四川省保险行业协会推出行业统一的商业性生猪保险「川猪保」品牌,以「1+N」模式开展保险供给侧改革,着力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生猪保险立体保障体系,更好满足生猪养殖户多元化的风险保障需求。截至2023年末,「川猪保1+N」实现保费收入1.63亿元,为747.67万头次生猪提升风险保障金额81.27亿元。

    二是推动保障升级,实现增产增收「双保险」。 贯彻落实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在推广成本保险的基础上,探索发展价格和收入保险,助力农户实现自然灾害、市场行情「双保险」。2023年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承保1027万头次,提供风险保障176.99亿元,赔付支出5.94亿元,帮助生猪企业和农户分散转移风险,平滑「猪周期」,使其吃下「定心丸」。推动中药材收入保险发展,落地全国首单白芨收入保险,更好发挥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生产积极性。

    三是探索品质保险,激活农业产业「双循环」。 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支持农产品品质保险探索实践,助力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为高品质农产品增信,让消费者无忧购买,努力推动品质提升风险「正激励」,农业再生产循环流转螺旋上升。目前省内已开展猕猴桃、柑橘、大蒜、桃品质保险试点。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保险保障实现新提升
  •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持续加大支持力度。 引导保险机构提升县域机构覆盖面,2021年过渡期以来,全省88个脱贫县新设保险机构80余个,现有保险机构1613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全覆盖。支持保险机构对重点地区开展政策倾斜,农业保险承办公司对脱贫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水稻、小麦、森林保险在普通地区费率的基础上下降20%,青稞保险下降10%,玉米、油菜、马铃薯下降5%。2023年,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办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325个,每个县至少有1款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农业保险保额、产品数量持续增长。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服务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更有力。2023年末脱贫地区的32个产粮大县农业保险保额505.26亿元、同比增加102.08亿元,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数量418个、同比增长164个。保险业主动适应四川发展现代农业体系需求,提供责任全、规模高、服务优的灵活用工保等专属产品,织牢织密农业生产「保障网」。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更有力。全省33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点实现保险服务全覆盖,积极推进「金融+」服务模式,联合多部门一揽子提供「政务+村务+金融+物流+电商+通讯」等综合服务。

    三是聚焦重点人群,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保险覆盖19个市(州)79个县(区、市),2023年为460余万人(户)提供防灾防病防意外等综合性风险保障2443.82亿元,赔付支出1.44亿元,受益群众16.74万人(户)。大病保险业务覆盖全省21个市(州),2023年倾斜支付7.23亿元、13万人。保险机构承办72个脱贫县的大病保险业务,期末有效承保人数2343.23万人次,赔付金额20.03亿元、157.41万人次,其中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赔付6.90亿元。

    保险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 政府和市场在农业保险制度中的定位和责任权限有待进一步厘清。跨部门协同推进效率不高,部门间沟通协调难度大、碎片化,不利于形成合力、统筹推进。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地方特色农产品、养殖保险等政策支持和补贴力度相对不足,部分农业产业仍然面临较大风险敞口。

    二是行业能力有短板,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 机构发展良莠不齐,弱体机构在人员配置、专业服务能力、可持续经营能力方面有明显欠缺。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宣传力度不足,服务效率不高,保障不全面,与农户需求还有相当差距。规范经营仍需加强,经办机构管理粗放,操作不规范与违法违规行为交织,严重阻碍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三是信息手段欠发展,难以匹配高质量发展目标。 基础数据流通不畅,涉农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科技手段发展滞后,部分新技术落地应用难,准确性有待提高,与四川省情农情结合不紧密。技术成本居高不下,新科技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成本高,投入产出不匹配。

    保险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一是优化工作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理顺和规范地方政府、承保机构、协办机构的职能职责。加强消费者教育,引导投保农户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农险工具。完善农险绩效考核机制,真实反映农险工作质效,避免脱离实际、层层加码。强化监督机制,重点整治设租寻租、行贿受贿、挪用资金、弄虚做假、强制承保、协议理赔等问题。

    二是提升服务能力。 督促保险机构切实把农险服务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强化科技赋能,推进综合运用卫星遥感、3S技术、农业大数据技术、农业气象灾害模型等,开展数字地块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扭转传统农险粗放承保理赔局面,不断提升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精准度,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试点推广建设农业保险专家库,建立健全查勘定损第三方鉴定机制,确保农险理赔公平公正公开、真实准确合规。

    三是加强农险监管。 不断完善农险监管方式方法,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保持高压态势,强化监管威慑,落实「长牙带刺」。督促保险机构在产品设计上落实「保本微利」要求,在承保理赔上严守依法合规底线。引导保险机构真正树立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农业保险经营理念,杜绝惜赔、拖赔、压赔等问题,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使农业保险真正惠农利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