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最怕正月初六天气淋」,今日正月初六,下雨啥说法?看农谚咋说

2024-02-15三农

2月15号风雨预言

正月初六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很多相关的说法和传统。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最怕正月初六天气淋」。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农历正月初六这一天,如果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往往预示着未来一个时期的天气状况,尤其是三月份的天气状况。

那么,为什么正月初六的天气状况能够预示未来一段时期的天气变化呢?传统农业社会的人们通常依据怎样的原理和规律来推测未来的天气?今年马年的正月初六,中国各地又出现了怎样千姿百态的天气景象?传统里所蕴含的智慧,对于我们分析和应对当今和未来的气候变化,是否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呢?

一、春节气候变化的敏感期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句话说的好,「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日」。这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人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悉心体察季节更替规律和气候变化的智慧。他们深知,在一个年度周期里,季节的转变往往并不是渐进平稳的,而是通过一些较为敏感的节气和节骨眼完成的。这些敏感期往往只有十天半月左右,但是却揭示了一个季节的整体气候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以春节为中心的农历正月。这一个月的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往往预示了随后一个季度乃至整个年度的气候走势。

正月的第一个重要节气是立春,这一天阳光直射点向北移动到南回归线上,标志着冬去春来。不过立春后,气温并不会立即回升,反而还会出现一段低温天气的反复。这就是所谓的「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龙出没」。三月之前,冷暖交替,龙升龙伏,不能掉以轻心。

在立春到春分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民间节日就是春节。这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往往决定了整个春季甚至一年的气候走向。

比如有句谚语说,「新春踏青不下雨,一年万事皆顺遂」。这说明了在春节这段时间,如果天气干燥少雨,那么这一年各种事情就比较顺利。反之,如果春节这段时间多雨潮湿,往往预示着这一年许多事情不如意。

为什么春节这短短几天的天气,能够对未来一年乃至一个季节的气候走向产生如此重要的预示作用呢?这其中当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传统气候智慧中所蕴含的长期气候变化观察的科学性因素。

我们可以从现代气候学的角度来分析解释这种关系。在冬季到春季这个转折期,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气团活动异常活跃。极地冷空气与低纬度温暖湿润空气的交互作用导致大气环流异常复杂多变。一个季节乃至一年的气候状况,往往就是在这个时段形成的。

如果北极寒流持续南下,温带低压活动异常频繁而强烈,那么从初春到初夏,和其他季节相比,极端天气的出现几率会大大增加。近些年来中国各地频繁出现的龙卷风,以及春季高温热浪,就是典型的例子。

反之,如果正在蓄势待发的北极寒流被抑制在极地区域,那么当年夏季的梅雨和台风影响也会相对较弱。秋季和冬季的寒潮出现频次,以及天气过程的强度,也会有所削弱。

简而言之,大气环流就像一个发条,在冬春交接时就开始上紧和应力蓄积。这个发条在随后一个季度乃至一年中释放的力度,直接影响着未来一段时期极端天气事件的多少。而发条的这一次上紧过程,时间就在立春到春分之间,最中心的节气就是春节。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通过他们的智慧,抓住了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中的关键环节,这就是立春到春分之间这短短40多天的「大气发条上紧」的过程。这段时间天气的小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未来整个春夏秋冬的天气趋势和气候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