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现在人人都嫌弃,30年前却是农村香饽饽,为何如今又在大量养殖?

2024-01-03三农

前言

时过境迁,许多事物的地位和作用都在悄然变化。白鲢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个世纪80年代,它还是农村餐桌上的香饽饽,深受人们喜爱。

但是现在,白鲢鱼已然不再是美食佳肴,反而成为大多数人鄙视的对象。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被餐桌淘汰的同时,白鲢鱼又重新作为大规模养殖的鱼类崛起。

白鲢鱼的历史兴衰,反映出食物的社会地位是如何随着时代推移而变迁的。本文拟以白鲢鱼为例,探讨它从过去的辉煌到现在的大量养殖,历经的命运变迁和启示。

白鲢鱼曾经的辉煌时期

上世纪80年代,是白鲢鱼辉煌的顶点时期。当时,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白鲢鱼无处不在。许多农家都在自己塘里养殖白鲢鱼。

一条成年白鲢鱼体型硕大,经常能达到7-8斤的重量,堪称「乡村之王」。农民们非常喜爱把白鲢鱼拿来下锅。

锅里汤水冒泡,散发出诱人的鲜香。白鲢鱼肉质细嫩,入口即化,深受老少皆宜。于是,白鲢鱼成了农家餐桌上的香饽饽。

再加上保存方式多样,可以煮汤,也可以腌制成香喷喷的鱼干。甚至在某些地方,白鲢鱼与草鱼、鲤鱼并称「四大家鱼」。

无疑,白鲢鱼曾经是农村最为普及和喜爱的淡水鱼之一。

白鲢鱼被人们抛弃的原因

然而,白鲢鱼的辉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拐点。随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这种过去的「香饽饽」逐渐被人们抛弃,成为许多人鄙视的对象。

这一变化首先与白鲢鱼生存环境的不同有关。生活在河等小水域的白鲢鱼,会沾染上泥腥味,而库区等大型水域的白鲢鱼就没有这问题。

其次,人工养殖的白鲢鱼肉质偏软,缺少野生白鲢鱼的紧致弹牙。再者,白鲢鱼刺多,存在潜在的食用安全隐患,不太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除此之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种类的淡水鱼,人们也有了更多选择。相比之下,白鲢鱼的营养和口感都不足以拉动消费者的胃口。

据调查,90年代中期,白鲢鱼的消费量已降低30%以上。到21世纪头十年,许多地区几乎很难看到白鲢鱼的身影。

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白鲢鱼从过去的美食地位跌落,被大多数人所弃用。白鲢鱼还能否重拾昔日荣光,成为未来消费热点,也令人充满疑虑。

白鲢鱼目前大量养殖的原因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白鲢鱼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之时,一个反转再次发生——这种被鄙视的鱼类,现在又在一些地区被大量养殖。

这主要是由于白鲢鱼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它们繁殖速度快,成长也较快,只要有足够的饵料,就能快速扩大规模。

相比许多名贵鱼种,白鲢鱼的养殖门槛更低,初期投入力度小,适合规模化生产。

此外,白鲢鱼可以大量食用藻类,许多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一些地区就选用白鲢鱼来清除底部淤泥,改善水质。

统计数据显示,引入白鲢鱼后,某湖泊的藻类覆盖率从80%降低到了20%以下,水质得以明显改善。

最后,白鲢鱼还可制作成鱼粉,作为动物饲料或食品添加剂。因此,即使不直接入饵,白鲢鱼养殖也具有经济价值。

目前,白鲢鱼的养殖量已超过某些主流鱼类。

综上所述,尽管不再受食用欢迎,但白鲢鱼仍在其他方面发挥着作用,且养殖市场仍有广阔空间。这也从侧面说明,食品的价值是多元的,不应仅限于口感和营养。

白鲢鱼的历史变迁启示

白鲢鱼的历史兴衰,反映了不同时期下,人们需求和观念的变化。

过去,由于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人们更看重食品的营养和实惠。而当生活水平提高后,大众消费则更追求口感、品质体验。

这导致白鲢鱼从「香饽饽」转变为「土鱼」的印象。

同时,这也启示我们,不能单纯从口感角度来看待食物。白鲢鱼现在大量养殖,更多是基于其生态效用和经济价值,而非考虑吃起来的感受。

任何食品都可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因此,我们不应将某种食品的利弊定型化,而是随着时代进步不断调整观念。白鲢鱼曾经出色,之后失败,并不意味它就摈弃价值。

一种开放、全面的视角,才能公正地评判不同食物的意义。

结语

白鲢鱼的故事充满起伏,从辉煌到黑暗,再到重生,历经了舆论的褒贬。它让我们看到,随着时代发展,一种食品可以呈现多重可能性。

白鲢鱼曾是农村香饽饽,现在成为环境优化者;它从餐桌退场,又通过新用途转身。

食物的评价不能固化,其应用既有传承,也要创新。白鲢鱼的历史启示我们,审视事物要持开放态度,才能在不同阶段发掘食材的价值,让食品的角色得以延续和升华。

当我们注重科学养殖、开发更多功能时,过去被忽视的食材也可能重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