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农民自制菜籽油质量引关注,多地抽检显示卫生标准亟待提升

2024-07-12三农

小时候,妈妈做的那种自榨菜籽油,散发着清香扑鼻的醇香气息,每每让人食欲大动、垂涎欲滴。记忆中的那股油香,仿佛就是家的味道,是我们对乡土的眷恋。

可是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农村那些作坊式的小作坊榨油业却屡屡被曝光卫生条件堪忧。有的媒体甚至报道,部分农户自制的菜籽油检出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引发公众对其食用安全的广泛质疑和担忧。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乡间食品安全困境,我们是否就此与这份乡愁味道说再见?又或是有什么良策,能让这一地道传统在现代化的今天继续传承发展?让我们追根溯源,寻求答案。

每当夏日到来,乡野百姓那股自酿食油的热情就总会高涨起来。在广大农村,很多农户早已把自家葵园里长成的那一棵棵油菜,视为了心头的宝贝。他们殷殷期盼着丰收的到来,只为将籽实亲自送到村里的作坊,让师傅们为他们炼制出香浓可口的菜籽油。

这种从田间到桌前的全程自给自足,正是乡村自制菜籽油最原始、最纯粹的风味所在。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一看似理所应当的传统习俗,却开始遭到了社会的质疑与监管。

主要原因就在于,如今农村地区不少作坊式的小作坊在硬件设施和生产环境上已经跟不上现代食品加工的卫生安全标准了。据相关检查发现,很多农家作坊往往存在严重的环境卫生隐患,设备陈旧落后、生产过程操作不规范、原材料管理不到位等,无一不对最终产品的食用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针对此类情况,近期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均对当地农村自制油坊展开了专项抽检,结果防患于未然地曝出了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问题。比如在贵州省贵阳市,多家作坊被查出原料来源不明、设备脏乱差、从业人员无健康证等卫生隐患严重;而在山西忻州,更是出现姜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乱象。

事实摆在眼前,那些清香扑鼻的家乡滋味之下,竟隐藏着如此骇人的食品安全隐患。这自然引发了公众对农村自制菜籽油质量的广泛担忧和质疑声音。毕竟任何一张餐桌,健康卫生才是无价之宝,才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面对如此尴尬困境,有专家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榨油作坊的监管力度,提高其整体的卫生安全标准。专家指出,这些作坊作为食品生产重要环节,其实应当履行与商品生产企业同等的卫生管理义务,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制作,都必须遵循食品安全监管的硬性标准。

唯有如此,才能让这批手工"精神食粮"摆脱质量安全顾虑,重新拥抱属于它们的"乡愁曼妙"。当然,除了依靠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消费者自己也要提高食品卫生意识,主动远离那些质量可疑、缺乏监管把控的农家作坊制品。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主动行动起来了。比如在湖北南漳的大堰角榨坊,闫有容和陈彩霞夫妇就十分注重生产环节的卫生管理和质量把控,坚持手工传统同时也全面升级改造了硬件设施,确保产品质量过硬、口感纯正;而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他们也严格遵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准入标准。

这种责任自觉,正是重现乡村农家油品应有模样的重要一步。期待通过农户自身的自我约束,和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相结合,最终能让我们重拾对这一乡愁滋味的美好记忆。

不可否认,农村传统的榨油作坊生产出的菜籽油,那清香扑鼻的淳朴本味,承载着我们太多对乡愁家园的眷恋与留恋。然而在这个追求健康安全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将眼光放远一些,用长远的食品卫生视野去审视它。

唯有在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三方的通力合作下,通过加强监管、提升标准、增强自我约束意识等系列配套措施,我们才能让农村自制菜籽油这一乡土传统在当下时代持续绽放光彩。就让我们共同努力,重现这一乡愁滋味的纯粹本真,共享一个拥抱安全健康、尊重生活乡愁的美好明天。

[注:图片来自网络/官方,如侵权删图;本文为原创,侵权必究。]